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一篇賀文釀成慘禍:明初這位傑出的才子,是令人嘆息的人生悲歌

一篇賀文釀成慘禍:明初這位傑出的才子,是令人嘆息的人生悲歌

當我們談起古往今來文化的興衰,揣摩那些遺留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字魅力時,一定無法避開唐宋兩朝,那個時代的文人在國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一席之地,因為他們是一個國家文化最主要的創造者,同時也用詩詞文章,反映著一個王朝的興衰。但是從元朝開始,一直到明清,文人在朝廷上的仕途之路也愈發坎坷。雖說其中不乏傑出者,但是這時候的詩詞成就卻難以與唐宋文人相比。尤其是政治因素,讓很多文人上演著悲劇之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這位明初的才子高啟。


01出生富貴,十六為幕僚

公元13360,剛起在蘇州的一個富貴人家出生,儘管他幼年時父母雙雙亡故,但是所留下來的家族積蓄,再加上族人的照顧,也讓他在富貴中成長。只是因為父母的過早離去,他的性格中比較警惕敏感。不過他兒時就天資聰慧,所讀過的書,看一遍就能夠背下來,讀書的時候也喜愛讀歷史、誦詩歌,加之年少成名,是整個蘇州當時有名的才子,甚至還與張羽、楊基等人,一同被稱之為「吳中四傑」。

只可惜他所出生的時代正是元朝末年,當時正是天下大亂之際,各個地方都有人稱王。他所生活的蘇州,就被當時的張士誠佔領稱王。在他16歲的時候,擔任饒介守的吳中,聽聞高企過人的才華,便邀請他來自己的府中做幕僚。只是那時候的高啟,更喜歡平淡的隱居生活,曾多次拒絕,甚至還隱居於青丘山中,給自己取字青丘子。後來又抵不住吳中多次相邀,隨後也成為了府上的座上賓。16歲的他,在一群巨儒碩卿中,絲毫不顯得遜色。


02十八求娶好友女,攜家人隱居

古時候的文人結婚都較早,但是高啟到了十八歲的時候,一直還未成婚。並不是沒有給他上門說親的人,畢竟他的才華與學識都擺在那裡,更何況家世也不錯,只是因為他心中一直暗戀著當地一位名士的女兒。這位名士為周仲達,文人之間總是惺惺相惜,他們倆雖然在年齡上有差距,但是因為才情相通,便一直都是好友,礙於這層身份,儘管他與周仲達的女兒年齡相差不多,卻一直不好意思開口提婚。

直到有一次周仲達生病了,他便前去探望。名士生病,前來探望的大多都是一些志趣相投的人,結果探病也就成為了一場事已久的宴會。在這次宴席上,周仲達便拿出了一副《蘆雁圖》,想要他的好友為這幅畫題詩一首,高啟還未將這幅畫拆開來,便為這首畫題詩一首,裡面有一句「滿身風露立多時」,周仲達讀完這首詩,便知道高啟詩中的真正意思,說是來探病,其實來為自己求親的,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高啟,他也結束了單身漢的生活。

等到高啟23歲的時候,實在難以忍受當地官府的黑暗,他不喜仕途,不願意再受到官府的騷擾,更不願再看到這一片人間黑暗的景象,便帶著妻子兒女,又回到了吳淞江畔的青丘,去投靠他的岳父,過起了隱居的日子。在這期間他,他就寫下了那篇著名的《青丘子歌》,在這首詩歌中,他就將他的高潔理想,還有那份隱居生活裡面,舒適情緒都表達出來,他喜愛這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日子,所寫的詩文中也有著陶淵明的那份清高,更不缺乏李白的那份洒脫。


03身在江湖,卻心繫百姓

他在隱居的這些日子裡,雖然過得也格外瀟洒,但是文人心中,難免又懷著幾分天下。而且在洪武二年的時候,朱元璋為了籠絡這些遠離朝廷的文人,便開始以「修元史」為由,邀請這些文人儒士能夠再次出山,為過往的那段歷史,也為現在的家國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高啟此次也應招入京,在他到達南京以後,寫下了他所有詩歌中最為經典的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他在金陵城的雨花台上,看到東逝去的江水,心中嚮往著國泰民安。

這是他的理想,可是現實並不是如此。他本是心懷壯志,想著為現在新的王朝能夠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誰知他們這一批文人,等來的卻是明皇的殘忍屠殺。朱元璋之所以將這些文人聚集到一起,就是為了方便鞏固自己的皇權。文人大多都清高自傲,皇家的險惡鬥爭,並不適合高啟這樣的人。他也開始寫一些嘲諷皇帝的詩詞,而且他也又一次動了歸隱之心。在洪武三年的時候,他又一次被提拔官職為右侍郎,但是這次他不僅沒有接受這個職務,反而辭官歸隱。

他的這一舉動,更是激起了朱元璋心中的心病,一個文人不僅不接受皇帝的賞賜,反而辭去官職,又要回到吳地,這完全就是對帝王的不忠。再加上高啟本就出生於蘇州,以前又是受張士誠歡迎的幕僚,他完全惹起了朱元璋的不悅。只是礙於高啟的名氣,又沒有確切證據抓住可以懲治他的機會,隨後他也就讓高啟辭官回家了。返回家鄉的高啟,本來就已經是當地有名的儒士,便開始講課數學,日子倒也過得十分逍遙。


04一篇賀文,終釀成大禍

他在家鄉的日子也過得極為平靜,時而與友人詩酒唱和,時而與學生談論經文。本以為日子就這樣充實平淡的過下去了,誰知他的一位好友的來訪,讓他遭遇了災禍。他的這位好友名為魏觀,兩人一同曾在翰林院就職過。魏觀一直仰慕高啟的才華,所以對高啟格外熱情,此次調任到蘇州知府,便前來拜訪高啟。可偏偏不巧的是,魏觀做了知府以後,又重新把府衙遷到了張士誠王宮的舊址上。

在修府衙之前,高啟還委婉勸說過好友,只是魏觀並沒有聽從他的建議。而且府衙修建完成以後,他還想要高起為府衙寫上一篇賀文,新房修建完成,朋友寫文助興,本來也只是一件平常事。誰知這個被新建的府衙,馬上就有人上報給了當朝的皇帝。皇帝當時本就為了鞏固政權,已經大肆誅殺了眾多文人,這次自己的官員不僅在皇宮舊址上重建府衙,所寫的賀文裡面,還有著「龍蟠虎踞」這4個字。隨後魏觀被斬殺,而高啟也因為連坐罪被處以腰斬。那時候的高啟年僅39歲,最終成了歷史上最悲劇的一位文人。

歷史上以慘刑處死的文人實在是少數,大多時候都是貶官流放,只可惜高啟生錯了時代。他有著如同梅花一樣的高潔品性,也有著不輸唐宋文人的才情,更有著家國天下的志向,無奈帝王的猜忌,好友的愚蠢,讓他被連累,最終釀造了這樣一出令人惋惜的悲歌。

作者:青樓詩社

喜歡詩詞文化的朋友,歡迎關注青樓詩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樓詩詞江湖 的精彩文章:

最會享受生活的清朝詩人,擺脫世俗,活成別人夢想的模樣

TAG:青樓詩詞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