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老北京說的「烤肉」,居然不是烤出來的?

老北京說的「烤肉」,居然不是烤出來的?

「等到時序一交立秋,什剎海的荷花市場已經是秋蟬噎露、殘燈末廟時期,可是依然有人架上支子生起火來,大賣烤肉。您瞧也怪,還真有捧場的,雖然火勢熊熊,熏得人熱汗直流,居然有人一口燒刀子一箸子烤肉,吃個不亦樂乎。北平人這種特性,是別省人沒有法子了解的。」——唐魯孫《唐魯孫談吃》

老北京說的「烤肉」,居然不是烤出來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唐魯孫、梁實秋、趙珩等京城遺老,凡是在他們的作品中懷念故鄉美食,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北京的烤肉,教人無比憧憬。


什麼是老北京烤肉?

現代人們說到「烤肉」通常會聯想到新疆、土耳其和巴西等地以明火燒烤的肉食,想來北京烤肉也八九不離十,應該是羊肉串或烤全羊一類的食物。

老北京說的「烤肉」,居然不是烤出來的?

然而,第一次來到北京烤肉店的食客,可能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以為上錯了菜。一個大鐵盤子,上邊散亂地碼放著薄薄的肉片,加上大蔥和香菜,瀰漫出濃郁的羊油氣味,食客自行用筷子翻炒食用。這所謂「烤肉」,怎麼看都該喚作「炒肉」才對。

老北京說的「烤肉」,居然不是烤出來的?

事實上,古漢語中本沒有「烤」字,古文中管接觸明火的燒烤方式叫作「燒」,對應英語里的roast。粵語中保留了這種說法,如燒鵝、燒肉、叉燒等。如今北京烤鴨馳名天下,其實老北京會管烤鴨叫「燒鴨」或「燒鴨子」。


「『烤肉宛』曾請齊白石老人題寫匾額,齊白石先生就曾對『烤』字做過一篇考證文字,認為《說文》無『烤』字,『烤』者,當為『炙』也。」——趙珩《老饕漫筆》

而像北京烤肉這般,通過石板、鐵板等燒得滾燙的介質來加熱食材的方式,則應稱作「炙」,英語叫grill。嚴謹老說,「烤肉」或許該叫「炙肉」才更為妥當。北京人管烤肉時的那塊大鐵盤叫「鐵支子」,實為「鐵炙子」的誤寫。

但無論是「烤」、「燒」還是「炙」,烤肉的稱謂與做法,於老北京都已根深蒂固,指的就是這看似炒肉片的菜。話說回來,其實日本燒肉或韓國烤肉,不也是以「鐵炙子」來加熱的「炙肉」嗎?



北京烤肉哪家強?

憶起北京烤肉,遺老們一般會提到這三家:正陽樓、烤肉宛、烤肉季。其中正陽樓於1942年停業,後雖重開卻始終難復榮光,如今只剩下後二者仍堅守著北京人的烤肉記憶。

老北京說的「烤肉」,居然不是烤出來的?

烤肉宛與烤肉季相齊名,合稱「南宛北季」,兩家的烤肉技藝攜手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烤肉宛創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是北京最老的烤肉字型大小,以烤牛肉著稱;烤肉季創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招牌是烤羊肉。


「北平最好一份烤肉是『烤肉宛』……他家牛肉選得特別精,肉片切得分外薄,所以在北平吃烤肉,哪家也比不過烤肉宛去。」——唐魯孫《唐魯孫談吃》

依唐魯孫的說法,最初烤肉館子是男人幫的專利,只做烤牛肉;但後來女性也加入「烤肉大軍」,而不吃牛肉的婦女居多,方才出現了烤羊肉的做法。甚為不解,為何當時的女性不食牛肉呢?

老北京說的「烤肉」,居然不是烤出來的?

或許因為我是南方人,平日牛肉吃得多,反倒認為肥腴異香的羊肉才是清真菜的王道,所以個人更偏愛以烤羊肉聞名的烤肉季一些。而且,烤肉季的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倚畔著什剎海的動人景色,讓食客能以最怡然的心情品味美食。

老北京說的「烤肉」,居然不是烤出來的?

什剎海畔昔日里是聞名京城的「荷花市場」,是一等一的熱鬧地界。《舊都文物略》寫道:「前海周約三里,荷花極盛。西北兩面多為第宅。中有長堤,自北而東,沿堤植柳,高入雲際。自夏而秋,堤上遍設茶嗣,間陳百戲以供娛樂。」

唐魯孫與趙珩的書中,都曾提到在夏日來荷花市場大啖烤肉的經歷。說起來,雖然荷花市場已然風光不再,烤肉店亦少了昔日的煙熏火燎,但來到什剎海畔吃烤肉,也算得上傳承百年的京城舊韻了。


北京烤肉的吃法

烤肉季尋位坐下,便被桌上古樸的景泰藍爐子吸引了目光。起初以為這不過是個擺設用的「香爐」,待烤肉上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華麗的爐子,是用來給鐵支子加熱用的。

老北京說的「烤肉」,居然不是烤出來的?

當滾燙的支子盛放著羊肉上桌時,爐內溫度尚且不高,不會把肉烤糊;隨著蠟燭不斷提升爐腔溫度,為逐漸降溫的支子又添了一把火,即使吃到最後羊肉仍是溫熱的,在鐵盤上滋著油花,愈發誘人。

吃烤羊肉,吃的就是羊肉的原汁原味,最重要的因素無非是原料、燃料、調料:

  • 原料:

    統一選用西口羊,即所謂的「灘羊」,吃來肥而不膩、甘美不膻。
  • 燃料:

    必須用出過煙的松樹枝子,燃燒時松香繚繞,滿庭皆香。
  • 調料:

    除大蔥、芫荽、醬油外一律不放,羊肉本就是至鮮之物,過度調味反倒畫蛇添足。

老北京說的「烤肉」,居然不是烤出來的?


「真正吃烤肉,都是自己配作料,自己烤來吃,老嫩鹹淡,隨心所欲,同時一隻手拿長筷子扒拉烤肉,一隻手拿著錫酒鑊子長吸鯨飲,一條腿蹬在二人凳上,這份豪邁粗獷的吃相,現在想起來還覺得怪有趣的呢!」——唐魯孫《唐魯孫談吃》

依北平老饕們的說法,舊時代吃烤肉分「文吃」與「武吃」。「文吃」以正陽樓為代表,是大飯莊子的風格,由侍者在旁烤完肉後端上桌,細細品嘗;「武吃」則是昔日「南宛北季」的特色,雖然姿勢不太雅觀,但這種江湖豪俠般的氣氛,反倒更受歡迎,就連文人墨客也忍不住體驗一下「八百里分麾下炙」的暢意恣肆。


「三五個一夥圍著一個桌子,抬起一條腿踩在條凳上,邊烤邊飲邊吃邊說笑,這是標準的吃烤肉的姿勢。」——梁實秋《雅舍談吃》

如今烤肉季已然是富麗堂皇的大酒樓,食客自然也不會那麼粗獷地進食,卻也隨之少了這自烤自吃、邊烤邊吃的野趣。



烤肉季雖已是一百六十餘年歷史的老店了,卻絲毫沒有呈現出遲暮之態,同時它對於自己的歷史傳統也絲毫沒有丟下,食物質量更是一如既往地出色。

老北京說的「烤肉」,居然不是烤出來的?

老字號飯店承擔著傳承和發揚中國飲食文化傳統的責任,希望像這樣的企業越來越多,讓這些凝聚了前人智慧結晶的傳統美食得以代代相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