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創作的基石

書法創作的基石

空臨,此其一

有人說「看」帖和「讀」帖一樣,其實不然,一字之差,卻相隔萬里之遙。看,是一目十行,走馬觀花;讀,才是體味其中奧妙。讀帖不能像看小說,不動腦,更不能不動手。動腦,就是要琢磨 「帖」 ,也就是專業術語里講的 「形質」,帖上的字的點畫、結構和章法,都是看得到的。對於「字」,看它的提按、頓挫、疾徐、藏露、方圓的用筆技巧。著重體會書家的「筆力」。

古人對此又叫「骨力」或 「骨氣」。但是,我們在「三餘」動手在宣紙上「臨」有困難,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著畫,也有叫「空臨」。這樣更易於反覆體會每個字的用筆。

第二,還要看每篇的章法

看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首尾相應,上下承接,左右顧盼,遞相映帶,參差錯落,伸縮抑揚及和諧統一。其次,就是要熟記每一個字的筆法。每周起碼要記住一個字。這樣時間久了,每個字都達到相當熟悉時,你再臨帖或創作時,就會得心應手,揮灑自如了。除此之外,就是逐漸領會和掌握碑帖的主人在寫帖時的「氣」和「神」。這裡的「氣」也就是專業術語里的「貫氣」;一看「形連」,即字與字之間的有形連接;二看「引帶」,即上個字的末筆與下個字的首筆鋒芒是如何呼應的,也叫「意連」。

第三,看「勢連」

即字與字之間的俯仰顧盼,筆斷意連是如何銜接的。至於「神」,由於才疏學淺,不敢妄談。只能說一點點體會,就是書法史上每個書家都有每個書家的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康有為講過一句話「觀千帖,方能帖」。我很贊同這個觀點。一定要多看。看得多了,你的視野就開闊了。中國有句古話:「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不斷的相互比較,眼睛就會銳利起來,眼力自然就會增長。

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 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字、章法及氣勢、韻味之妙處。通過閱讀,眼觀神會, 潛移默化, 以加深理解, 鍛煉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鑒賞能力。有句話叫「帖臨一本,書觀百家」。讀帖不僅限於一兩本, 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驗證明, 讀帖勝於臨帖。學習古人,首先要繼承和領略書法大家的各人風格,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逐步尋求變化。在領略的基礎上去尋變化,時而久之日積月累,你的書技定會有很大提高。

接下來就是如何「臨帖」了。對照原帖臨,萬萬不可心急。一定要有耐心、慢慢來!坐著和站著寫都可以。我的體會是:臨小楷,宜坐著;寫拳頭大的及以上的字,宜站著寫。小楷最好也懸肘寫。開始不要怕筆畫寫的不像。

「臨帖」先練的是手力、腕力和臂力。練到手拿起筆寫起字來不抖後,再往「像」處去臨。就是求「形似」了!每天能堅持1小時左右足矣!關鍵是能否堅持。臨帖一練毅力;二練字;三練心性!開始懸肘把握不好輕重,是在所難免的。只有練一段時間就自然可以了。臨帖需用功力,功力需要積練,積練需要臂力,而臂力又來自於實踐與理念的積累。在練的過程中要不斷琢磨怎樣能想辦法讓筆聽你的使喚,這是至關重要的!臨帖時關鍵是掌握好「運腕」。腕力與指力的配合運用極為關鍵。此力來之於「心」,通過「肩」、「肘」、「腕」、「指」達於筆毫!其次必須要力求忠於原字形,不能隨意加減。

用心對待每一筆,並儘可能讓每一筆的心態保持一致,萬不可浮躁,須等心跳慢下來,再息神凝氣片刻,方可開始。我在的辦法是:坐下來不提筆就寫。而是細讀將要臨的帖半小時左右之後,再濡筆蘸墨臨之。臨帖之始,當「專一」不移。

臨到能掌握好了,「背臨」也都能有模有樣了,這叫「入貼」。之後再去選臨名家;再去「意臨」已臨之貼,以多家補一家,形成自己的風格,則為「出貼」。臨帖之初,就怕 「朝三暮四」 !不能見 「好」 就臨,三天兩頭換帖。我在多年前就是如此,結果到頭來一無是處,誰的也學不好!臨摹法帖,泛覽一周必然感覺有「得」有「失」。便握管擬作,技癢不已。然後再閱,會心處則喜不勝收。臨帖時,起至宜分明,點畫要圓滿,筆形要完成,用筆要精到。仔細分析,身體力行,收穫則會日積月累。關鍵是要找到一種 「感覺」 !臨帖,自己心裡無數,則不易把字寫好。

一、臨帖絕不能三天打漁兩天晒網。

想起來臨習幾個小時,想不起來了幾天都不動筆,那是絕對不行的。老話說的好:「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要自己給自己定個時間表。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有所得有所獲。

二、在臨帖之前,一定要仔細認真的「讀帖」。

很多人往往都不習慣讀帖。拿來帖就臨,根本不去分析和琢磨每個字的筆畫和結構。古語道:「意在筆先」。不僅說的是創作,臨帖也當如此。你連字的哪一筆是粗是細?哪邊大哪邊小?它的特徵是什麼?全然不知,怎麼能把這個字臨好?

三、在堅持臨帖的基礎上,切忌「貪多」。

建議每日一字,記住記牢!能夠達到熟記字形、結構,能背臨下來最好!這樣,基礎就會越來越牢固。一年下來,三百多字哦!三年下來,底子就不是一般的咯!

四、建議找個好的「老師」。

老師有二:一是身邊的書法老師。可及時指出你的不足和毛病,以免積重難返。二是「帖」和書法理論。現今很多人只注意「帖」,而忽視了「理論」的學習。古代和當今的書論以及書法雜誌、報刊和書法網站等一定要多去瀏覽。從古今的說法和實踐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更好的指導正確「讀帖」和「臨帖」。

五、學習書法是要有個過程的,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練的。

千萬不要「急功近利」,把學習當成步入「書法家」 的階梯就不好了。如果真修鍊到了「書法家」的地步,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是了。現在就給自己先定個框框,把包袱背起了,負擔太重!喜歡書法,堅持數年,必有益處。喜不喜歡書法?能否堅持下去?有否學習的時間?具備這三點,就有了紮實的基礎。

六、「讀帖」和「臨帖」是夯實「功力」的過程。

而「功力」一靠時間;二靠歷練;三靠感悟才能逐步形成。「讀帖「和臨帖」,一要有心境,二是講究環境,三是邊練邊思索,四是要「勤奮」。喜愛加積累,多看、多讀、多練筆,則成矣!鑽進去的話,就會感到書法世界「博大精深,其樂無窮」 !

不是有句老話:天道酬勤嗎!其實,學書法也就是 「玩」 啊!且是高品位的「玩」!既高雅,又陶冶情操!何樂而不為?臨帖的最高境界是「心手合一 」 。.達到此目標,不下一番苦功是決然不行的。

古人曾這樣說: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入門須正,立志須高,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頭一差,愈鶩愈遠。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這正是指導我們「讀帖」和「臨帖」的指導思想。學書法的確是個「苦差事」,青燈黃卷,寂寞孤獨!但它能讓煩躁的人「心」安靜下來,耐下性子來學,就算進了一步。

對那些心平氣靜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心靈的深層次修為」 !我們把別人用來「麻將」和「喝茶」 的時間,多多用來「讀帖」和「臨帖」,不僅錘鍊品性和意志;且能夠健身!何樂不為?學習書法,猶如歷練人生,隨著個人的努力,必然會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不停地奮鬥才對。一個人一生不能沒有追求!生世之時,唯有「快樂」與「健康」和「享受」屬於自己。只有奮鬥,才會有「快樂」!而學習書法就是一件尋求「快樂」的事情。而「讀帖」和「臨帖」,不僅是書法創作的基石,也正是我們尋求精神和生理「快樂」的有效途徑之一。

搜索公眾號「陝西省書法院」添加我們。

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主編大人是誰 的精彩文章:

起筆的角度

TAG:主編大人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