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怪病多由痰作怪」,認識一下《黃帝內經》里的「痰」

「怪病多由痰作怪」,認識一下《黃帝內經》里的「痰」

怪病多由痰作怪」,認識一下《黃帝內經》里的「痰」。

中醫經常說「怪病多由痰作怪」。意思是說,很多奇怪的疾病,一時間確定不了原因的毛病,大多數是由「痰」引起的。

這句話,我們聽得多了。很多人、尤其是現代人,對此不是很理解:不就是「痰」嗎,一咳一咯就吐出來了,還能引起什麼所謂的「怪病」?

這麼理解,其實也是有原因的。畢竟,我們現代人的認知里,科學知識已經是第一意識,也就是說,凡事都會第一時間以「科學常識」來加以衡量。而「痰」這個詞,現代科學的解釋就是「呼吸道的分泌液」。

於是,用這個含義來理解「怪病多由痰作怪」,自然是無法解釋得通的。要知道,在中醫理論里,「痰」是一個比較廣的範疇。

首先,中醫認為,「痰」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形之痰,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咯出來的痰」;二是無形之痰。引起「怪病」的痰,都屬於「無形之痰」。看到了嗎?現在知道,「怪病多有痰作怪」的「痰」,和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痰」是有區別的哦。


那麼,從中醫理論上來說,「痰」是什麼呢?

1、有形之痰:有形之痰比較好理解,基本和我們日常所見差不多。也就是由呼吸道分泌,從呼吸道咯吐而出的黏液。多見於外邪壅肺,主要影響到呼吸系統。

2、無形之痰:無形之痰,即使在中醫理論里,也是一個難點。《素問.咳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內經認為,全身的五臟六腑都能引起咳嗽,所以「痰」也並非單獨由「肺」而來。


《黃帝內經》里怎麼說「痰」的?

在《黃帝內經》里,沒有直接出現「痰」這個字詞。但我們根據內經文義,其中經常提到的「飲」、「涕」等等,很多就是指的「痰」。如:《素問.評熱病篇》「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瞑視,唾出若涕」;《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嗌中吤吤然,數唾」。指的都是「痰」。

無形之痰,中醫一般以「痰飲」稱呼,以便和有形之痰加以區別。所謂「痰飲」,其產生原因主要在「脾胃中焦」。《素問·至真要大論》:「飲發於中」。

也就是說,脾胃不健引起水液不運,因此積而成為痰飲。另外,肺失宣肅、腎失蒸化、心失溫養等等,也都是「痰飲」的形成原因。

此時的「痰飲」,因為是「無形之痰」,所以,並不會從咯吐而出。而是以一種「氣」的形式,流注在經絡臟腑、肌肉皮腠之間,但又和「氣」不同。

「痰飲」在形態上,雖有清稀或粘滯之分,但畢竟和「氣」的流暢是不同的。所以最容易導致氣滯血瘀,經絡阻滯,積聚癥瘕等等。而又有時聚時散的特點,從而出現種種「怪」像。比如「梅核氣」一證,就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咽喉里感覺有異物,查看卻根本沒有任何異常。

對於無形之痰的處理,辯證之後,基本從脾、腎、肺三臟著手,這是因為「痰飲」畢竟是屬於「水濕」之類,自然和這三個臟腑關係密切一些。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有「飲發中滿食減」。當然,心、肝二臟也是不能完全忽視的,只是相對幾率稍小而已,這是需要注意的。

痰飲的治法,因為多屬是引起「怪病」。所以也可以說沒有具體之法,臨證變通更顯重要。但總的治法,不外「健脾化濕、益氣祛痰、溫陽化濕、理氣活血」四個主要方面。臨證之時,還需要根據具體的何臟何腑,合理變通。

但是總的一點,所謂「痰」,尤其是「怪病多由痰作怪」里的痰,我們不能拘泥於字面意義,認為就是生活中常說的「痰」,這是需要注意的。認識了這點,其實和「鬱氣」、「淤血」都是大致相同的。

以上,就是「怪病多由痰作怪」里、「痰」的大致介紹,雖然在《黃帝內經》里沒有直接說到「痰」這個字,但這只是因為古漢語漢字演變的問題。我們完全可以藉助內經的知識,尤其是「飲」這個概念來理解現在的「痰」。從而全面掌握其病機,對於某些「怪病」的辯證,是很有裨益的。不知道您對此有何高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來讀古文章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里,「金玉良緣」真的是指寶釵和寶玉嗎,不見得
須菩提做了什麼,獲得與釋迦牟尼相同的「雨花讚歎」

TAG:每天來讀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