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山海經中記載了哪些奇魚怪魚,看這一篇就夠了

山海經中記載了哪些奇魚怪魚,看這一篇就夠了

背景說明

袁珂在《山海經校譯》的序中說,《山海經》是一部奇書,好像一塊多棱的寶石,從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光彩。

《山海經》豐富的信息量和著作風格也給它的性質帶來了諸多爭議。近些年來,諸多學者分別從地理、神話、民俗、信史等多個角度對《山海經》進行了研究。

有的認為它是刑法家之書。如《漢書·藝文志》將《山海經》作為刑法家之首和《國朝》《宮宅地形》《相人》《相寶劍刀》等列在一起。

有的把它歸為地理之書。漢代劉秀在其《上表》中指出:「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詳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疏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王堯臣的《崇文總目》、尤袤的《遂初堂書目》等也把《山海經》歸入地理類。

還有的把《山海經》列為小說。如《四庫全書總目》「書中序述山水,多參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遠部競字型大小中。究其本旨,實非黃、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難考據,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諸家並以為地理書之冠,亦為未允。核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古者爾。」

此外,還有的認為《山海經》是巫書、是神話、是信史。

從古至今學者們對《山海經》的研究熱情絲毫沒有間斷。

而我們則認為山海經中描述的不止是中國的上古歷史,而是一個世界上古歷史地圖。

此文是匯總了山海經中記載的魚類形象、功能和作用。

南山經(6篇)

1怪魚

原文:

《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不可以上。」

傳說:

猨翼山上生長著許多怪異的野獸,水中生長著許多怪異的魚,還盛產白玉,有很多蝮蟲,很多奇怪的蛇,很多奇怪的樹木,人是不可上去的。

2、鯥[lù]

原文:

《山海經·南山經》中:又東三百里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

傳說:

有一種魚,形狀像牛,棲息在山坡上,長著蛇一樣的尾巴並且有翅膀,而翅膀長在脅骨上,鳴叫的聲音像氂牛,名稱是鯥,冬天蟄伏而夏天復甦,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癰腫疾病

3、赤鱬[chìrú]

原文: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傳說:

赤鱬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異魚名。人面,音如鴛鴦,食之可以不會生疥瘡

郭璞《圖贊》:「赤鱬之物(一作狀),魚身人頭。」

4、鮆魚[jì]

原文:

《山海經·南次二經》:「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苕水出於其陰,北流至於具區,其中多鮆魚。」

傳說:

鮆魚,又名刀魚、鱭魚、魴魚。頭長而狹薄,腹背像刀刃,故名刀魚,大多生活在具區澤,可治療騷臭。

自古以來,刀鱭、鰣魚、河豚並稱「長江三鮮」,刀鱭應市最早,故列三鮮之首。

【孫鄴鑫注】在北山經也有記載。

5、虎蛟

原文:

《山海經·南山經》:「東五百里曰 禱過之山 …… 泿水 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郭璞 註:「蛟似蛇,四足,龍屬。」

傳說:

虎蛟是漢族神話中的魚名。其魚身蛇尾形,屬於水中非魚非蛇的怪蛟,吃了「虎蛟」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癰腫疾病,還可以治癒痔瘡。

6、鱄魚(tuán)

原文:

《山海經·南次三經》記載:"雞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魚,其狀如鮒(fù)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傳說:

鱄魚(讀tuán),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怪魚,古書上說是一種淡水魚:魚之美者,洞庭之鱄。它的體形與鯽魚相似,卻長著豬毛,它的叫聲也和豬一樣。當鱄魚出現時,天下便會大旱

西山經(9篇)

1、?魚(bàng)|鱧魚(lǐ)

原文: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於招水,其中多?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

傳說:

《事物紺珠》:?魚,如龜,魚尾,二足。是?爲魚屬,非蜃屬也。《集韻》訓與蜯同,非。

?魚是一種奇魚,樣子像龜,卻長著魚尾,二足,聲音像羊叫。

2、奇魚

原文: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是多奇鳥、怪獸、奇魚,皆異物焉。」

傳說:

從峚山到鐘山,長四百六十里,其間全部是水澤。在這裡生長著許許多多奇怪的禽鳥、怪異的野獸、神奇的魚類,都是些罕見的怪物。

3、文鰩魚

原文:

《山海經·西山經》中: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長行西海,游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傳說:

文鰩,傳說中的魚名,又名燕鰩魚、飛魚。形狀像鯉魚,長有魚的身體,鳥的翅膀,白頭紅嘴,身上有蒼色斑紋,常在夜間飛翔。叫聲像鸞雞,肉的味道酸中帶甜,據說吃了可以治療癲狂見到它天下豐收,是立毅疊登之兆。

文鰩也在後世的海洋博物學中屢屢被用作飛魚的指代,或因其名「雅馴」所致,比如左思的《吳都賦》:「精衛銜石而遇繳,文鰩夜飛而觸綸。」

4、滑魚

原文: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三百七十里,曰樂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是多白玉。其中多滑魚,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

傳說:

滑魚在西山經中記載的形象是四腳蛇,類似於現在蜥蜴的形象。

【孫鄴鑫注】東山四經、西次三經和北山一經記錄的滑魚應該是3種不同的魚,但是都叫滑魚,而滑魚現今是黃鱔的一種叫法。

5、人魚

原文: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有草焉,其名曰黃雚,其狀如樗,其葉如麻,白花而赤實,其狀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竹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陽多竹箭,多蒼玉。丹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

傳說:

西山經中的人魚並沒有做很詳細的描述。

【孫鄴鑫注】人魚在其他地方也有記載。

6冉遺[rǎn yí]

原文:

《山海經·西山三經》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靼涴水出焉,而北流注於陵羊之澤。是多冉遺之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觀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傳說:

冉遺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怪魚,它是魚的身體,蛇的頭,六隻腳。

據說吃了它可以防禦夢魘,佩戴在身邊可以防禦災禍

7、蠃[luǒ]魚

原文:

《山海經·西山經》中: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黃貝;嬴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傳說:

邽山,蒙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黃貝;還有一種蠃魚,長著魚的身子卻有鳥的翅膀,發出的聲音像鴛鴦鳥鳴叫,在哪個地方出現那裡就會有水災

【孫鄴鑫注】滑魚和蠃魚,都是魚身有翅膀,叫聲像鴛鴦,但是滑魚一出現出現的是旱災,蠃魚一出現出現的是水災。

8、鰠魚(sāo)

原文:

《山海經?西次四經》:「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鰠魚,其狀如鱣魚,動則其邑有大兵。

郭璞註:「(鰠)音騷。」

傳說:

鳥鼠同穴山,山上有很多白色的虎、潔白的玉。渭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水中生長著許多鰠魚,形狀像一般的鱣魚(zhān),在哪個地方出沒那裡就會有大戰發生

9、[上如下魚]魮(ru pi)

原文:

《山海經?西次四經》:「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鰠魚,其狀如鱔魚,動則其邑有大兵。濫水出於其西,西流注於漢水。多[上如下魚]魮之魚,其狀如覆銚,鳥首而魚翼魚尾,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

傳說:

中曲山西行四百八十里就是鳥鼠同穴山,濫水發源於其西,水中有一種怪魚叫[上如下魚]魮。它不但半魚半鳥,而且還有著珍珠蚌的功能。它的樣子像一個倒過來的沙銚,有魚鰭和魚尾,卻有一個鳥兒般靈巧的腦袋,叫起來的聲音像敲擊磐石,低沉而又神秘動人。更為神奇的是,它的體內居然能夠孕育珍珠,但它並不將這些珍珠積攢起來,而是順其自然地從體內排了出去。

北山經(13篇)

1、滑魚

原文:

《山海經·北山一經》:「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於諸毗之水。其中多滑魚,其狀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

傳說:

北山一經中記錄的滑魚形似鱷魚,紅色後背,吃了它的肉可治皮膚上的瘊子、痦子(疣病)。

鱓(shàn):「魚」和「單」聯合起來表示「一種有力的水生動物」。本義:水生的大力動物。特指:鱷魚(古稱「鼉」)。也指鱔魚。

【孫鄴鑫注】東山四經、西次三經和北山一經記錄的滑魚應該是3種不同的魚,但是都叫滑魚,而滑魚現今是黃鱔的一種叫法。

2、鯈魚[tiáo]

原文:

《山海經·北山一經》:又北三百里,曰帶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彭水出焉,而西流注於芘湖之水,中多鯈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傳說:

儵魚,古同「鰷」,白鰷魚,形狀像一般的雞卻長著紅色的羽毛,還長著三條尾巴、六隻腳、四個頭,它的叫聲與喜鵲的鳴叫相似,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無憂無慮。

3、何羅魚

原文:

《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扈。」

傳說:

何羅魚,異魚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一首而十身。」譙明水從這座山發源,向西流入黃河。水中生長著很多何羅魚,長著一個腦袋卻有十個身子,發出的聲音像狗叫,人吃了它的肉就可以治癒癰腫病

4、鰼鰼之魚[xí]

原文:

《山海經·北山經》:「又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嚻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其中多鰼鰼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可以御火。食之不癉。

傳說:

再向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涿光山,囂水發源於這座山,向西流入黃河,水中有許多鰼鰼魚,形狀像喜鵲,有十隻翅膀,魚鱗均在翅膀前端,這種魚聲音與喜鵲相似,人們可以用它來防火,食用它可以治黃疸病。

5、??之魚(音沛)

原文: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於雁門之水,其中多??之魚,食之殺人。

傳說:

《本草綱目》中記載??之魚卽鯸鮐(hóu tái)也。與鮭同。魏武帝食制謂之??。

鯸鮐俗稱河豚,硬骨魚綱魨科魚類的統稱。自古以來中國食用的鯸鮐皆生息於河中,因捕獲出水時發出類似豬叫聲的唧唧聲而得名河"豚"。

河豚毒素為神經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鉀要高近千倍。吃時千萬要小心謹慎,切莫粗心大意。因為此魚腹中有劇毒,其脊血、鰭尾、肝臟等處,都藏有毒汁,俗語有「拚死吃河豚」之戒。因此在食前,必須請有經驗的老師傅將魚腹內臟揀清,洗凈,然後用油煮煎,再放入佐料反覆燒煮,更燒得肉爛皮酥,方可食用。為了防止中毒,最好在吃魚前燒煮一鍋「 蘆根湯 」以備解毒之用。

6、?魚[zāo]

原文: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獄法之山。瀼澤之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泰澤。其中多?魚,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

傳說:

?魚,是一種長得像鯉魚卻有雞爪的動物,吃了它的肉可治皮膚上的瘊子、痦子(疣病)。

7、鮨魚[yì]

原文:

《山海經·北山一經》又北二里,曰北嶽之山,多枳棘剛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耳、彘耳,其名曰諸懷,基音如鳴雁,是食人。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囂水,水中多鮨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

傳說:

鮨魚,是一種非狗非魚的怪魚,魚身魚尾,狗頭,叫聲像嬰兒。據說吃了它的肉可以治驚風顛狂病。

郭璞就認為鮨魚是膃肭獸,也即海狗,古代海狗最常見的名字是膃肭獸。

8、鮆魚[jì]

原文:

《山海經·北次二經》:「又北五十里,曰縣雍之山,……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汾水。其中多鮆魚,其狀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驕。」

傳說:

鮆魚,又名刀魚、鱭魚、魴魚。頭長而狹薄,腹背像刀刃,故名刀魚,大多生活在具區澤,可治療騷臭。

自古以來,刀鱭、鰣魚、河豚並稱「長江三鮮」,刀鱭應市最早,故列三鮮之首。

9、?父之魚[xiàn]

原文:

《山海經·北次三經》:「又東三百里,曰陽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銅。……留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其中有?父之魚,其狀如鮒魚,魚首而彘身,食之已嘔」

傳說:

留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南流入黃河。水中生長著?父魚,形狀像一般的鯽魚,長著魚的頭而豬的身子,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癒嘔吐

10、師魚

原文:

《山海經·北次三經》:「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於饒山;是無草木,多碧瑤;……其中多師魚,食之殺人。」

傳說:

師魚是有毒的魚,可以使人中毒而死,從可以中毒而死的角度應該是讀法較接近的石崇魚

石崇魚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海魚,但是我們很多喜歡海釣的人卻是不懂,很多人再釣到石崇魚後是會非常高興的吃掉,這種魚與石九公非常的相似,這種魚是有劇毒的,我們如果是被刺中的時候是要及時的去醫院治療的,這種魚的內臟也是有劇毒的。

11、蒲夷之魚

原文: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蒲夷之魚。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傳說:

蒲夷之魚,傳說中的一種怪魚,並無過多相關說明資料。

12、人魚

原文:

《山海經·北山經》:「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

傳說:

再往東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龍侯山,山上不長草木,有很多金和玉。決決水發源於此山,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很多大人魚,它的形狀像鯰魚,身上長著四隻腳,發出的聲音就像嬰兒的哭啼聲,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得痴呆病。

這裡的人魚主要指的是娃娃魚,學名大鯢。

【孫鄴鑫注】人魚在其他地方也有記載。

13、赤鮭

原文: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枬,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出於崑崙之東北隅,實惟河原。其中多赤鮭,其獸多兕,旄牛,其鳥多柝鳩。」

傳說:

山海經提到的一種魚,,並無過多相關說明資料。

東山經(12篇)

1、鱅鱅之魚(yōng)

原文:

《山海經·東山經》:「東山經之首……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鱅鱅之魚,其狀如犂牛,其音如彘鳴。"

傳說:

中國古代文化傳說中的一條魚,它的形狀像梨牛,發出的聲音如同豬叫,根據其豬叫屬性,推測應該是魴鮄(豬叫魚)。

2、箴魚[zhēn]

原文:

《山海經·東山一經》:「又南三百里,曰栒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洔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湖水;其中多箴魚,其狀如儵,其喙如箴,食之無疫疾。」

傳說:

箴魚傳說中的一種魚,與現代記載的針魚和相似,是一種身體細長的小魚,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染上瘟疫病。

3、鱤魚(gǎn)

原文: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里,曰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減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鱤魚。」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四百里,曰姑兒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兒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鱤魚。」

傳說:

鱤魚,又叫鰥、魠、哆口魚、黃頰、黃頰魚、鰥魚、竿魚、桿條魚、大口鱤、水老虎,屬鯉科魚類,我國除西北、西南之外,從北至南平原地區的水系中皆有分布。

4、堪?之魚(kān xù)

原文: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里,曰豺山,其上無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之魚。」

傳說:

堪?之魚,山海經提到的一種魚,,並無過多相關說明資料。

5、珠鱉魚

原文:

《山海經·東次二經》:「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無草木。澧水出焉,東流注於餘澤。其中多珠鱉魚,其狀如肺而四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無癘。」

傳說:

在澧水中還生長著一種珠鱉魚,樣子象一片肺葉,長著四隻眼睛六隻腳,腳上有珍珠,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染上瘟疫病。

《呂氏春秋》曰:"澧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魚之善也".

《山海經圖贊》中亦說:"澧水之鱗,狀如浮肺,體兼之才,以貨賈害.厥用既多,何以自衛?"

6、寐魚(mèi)

原文: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諸鉤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廣員百里,多寐魚。」

傳說:

寐魚是傳說中的一種魚,並無過多相關說明資料。

7、鮯鮯之魚(gé gé)

原文: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有魚焉,其狀如鯉,而六足鳥尾,名曰鮯鮯之魚,其鳴自叫。」

傳說:

鮯鮯魚,上古魚名,鮯鮯魚像一般的鯉魚,但長著六隻腳和鳥一樣的尾巴,形狀很奇特。

8、鱃魚[xiū]

原文:

《山海經·東次四經》:「又南三百里,曰旄山,無草木。蒼體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展水,其中多鱃魚,其狀如鯉而大首,食者不疣。」

《山海經·東山經》:「又東南二百里,曰欽山,多金玉而無石。師水出焉,而北流注於皋澤,其中多鱃魚,多文貝。」

《山海經·東山經》:「又東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鉤水出焉,而北流注於勞水,其中多鱃魚。」

傳說:

鱃魚,山海經中記載的一種魚,其形狀像鯉魚,頭很大,吃了它的肉使人皮膚不生瘊子的瘊子、痦子(疣病)。

【本草拾遺】中記載鱃魚,即鱅魚,而根據山海經中描述,鱃魚應該就是胖頭魚。

9、茈魚[zǐ]

原文:

《山海經·東次四經》:「又南三百二十里,曰東始之山,上多蒼玉。……泚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貝,多茈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蘼蕪,食之不屁。」

傳說:

茈魚,上古時代對烏賊的稱呼。山海經中記載,茈魚長得很像鯽魚,卻長著一個腦袋和十個身子,它的氣味與蘼蕪草相似,人吃了它就不放屁。

10、薄魚

原文:

《山海經·東次四經》:「又東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無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注於鬲水,其中多薄魚,其狀如鱣魚而一目,其音如歐,見則天下大旱。」

傳說:

薄魚像鱣魚,只有一隻眼睛,叫聲就像人嘔吐一樣,每當它一出現,天下就面臨乾旱

11、滑魚

原文:

《山海經·東山四經》:「又東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也焉,而西流注於餘如之澤。其中多滑魚,其狀如魚而鳥翼,也入有光,其音如鴛鴦,見則天下大旱。」

傳說:

此處滑魚的形象是有鳥翼的魚,出入有光,叫聲像鴛鴦,見到則天下旱。

【孫鄴鑫注】東山四經、西次三經和北山一經記錄的滑魚應該是3種不同的魚,但是都叫滑魚,而滑魚現今是黃鱔的一種叫法。

12、條鱅

原文:

《山海經·東山一經》:「又南三百里,曰獨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塗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沔。其中多條鱅,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

傳說:

鯈鱅形狀與黃蛇相似,長著魚一樣的鰭,出入水中時閃閃發光,在哪個地方出現那裡就會有大旱災

中山經(10篇)

1、豪魚

原文:

《山海經·中山一經》:「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其上多竹,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其中是多豪魚,狀如鮪,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

傳說:

豪魚形狀像鮪魚,長有紅色嘴巴、紅色尾巴、紅色羽毛,據說人吃了它的肉能夠治療白癬。

2、

原文:

《山海經·中山經》:「勞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潏水,是多飛魚,其狀如鮒魚,食之已痔衕。」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十里,曰騩山,其上有美棗,其陰有?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飛魚,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傳說:

山海經中飛魚這個稱謂對應現實中也叫作飛魚

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魚類,長相奇特,胸鰭特別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像織布的「長梭」。憑藉自己流線型的優美體型,飛魚可以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運動。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空中停留的最長時間是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有400多米。飛魚的背部顏色和海水接近,它經常在海水表面活動。常成群地在海上飛翔,形態像鯉魚,鳥翼魚身,頭白嘴紅,背部有青色的紋理,它常常夜間飛行。

山海經中飛魚可以治療痔瘡,現實中的飛魚可治療婦女難產,將它燒成炭石研成末用溫酒送服一錢,還能治療癲狂症及痔瘡

3、脩辟之魚[lún]

原文:

《山海經·中次六經》:「又西五十里,曰橐山,……橐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脩辟之魚,狀如黽而白喙,其音如鴟,食之已白癬。」

傳說:

脩辟魚是生活在橐水中的異獸。脩辟魚的外形像一般的青蛙一樣,但是卻長著白色嘴巴,發出的聲音如同鷂鷹鳴叫。傳說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癒白癬病。

4、人魚

原文:

《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椶。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魚。」

《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無草木,多瑤碧。厭染之水出於其陽,而南流注於洛,其中多人魚。」

《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九十里,曰陽華之山,其陽多金玉,其陰多青雄黃,其草多藷藇,多苦辛,其狀如橚,其實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瘧。楊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洛,其中多人魚。」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榮,其中多人魚。其上多梓楠,其獸多麢麋。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南二十五里,曰葴山,視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汝水,其中多人魚,多蛟,多頡。」

傳說:

中山經中的人魚並沒有做很詳細的描述。

【孫鄴鑫注】人魚在其他地方也有記載。

5、鯩魚[lún]

原文:

《山海經·中次七經》:「又東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中多鯩魚,黑文,其狀如鮒,食者不睡。」

傳說:

鯩魚,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魚,像鯽魚而身上有黑色斑紋,人吃了它的肉不感覺瞌睡。

6、鰧魚[téng]

原文:

《山海經·中山經》: 「合水出於其陰,而北流注於洛,多鰧魚,狀如鱖,居逵,蒼文赤尾,食者不癰,可以為瘻.」

傳說:

鰧魚傳說中的魚,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患癰腫病,還可以治好瘺瘡。

瞻星魚 瞻星魚又叫做鰧魚,是一種極其兇猛的魚,它常年生活在水底。它能把自身下嘴唇的奇特紅色突起物,從嘴上超常地伸出去老遠,其修長的身體形態,使得這種下唇突起物在海中沙底上的活動姿態更像是一條蠕蟲。而這「蠕蟲」似的新鮮東西,則使許多饞嘴貪食的小魚都成了這種兇猛魚類的「盤中餐」、「口中食」。

7、?魚[tí]

原文:

《山海經·中次七經》:「又東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黃華黑實,服者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鐵。休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魚,狀如盩(zhòu)蜼(wěi)而長距,足白而對,食者無蠱疾,可以御兵。」

傳說:

?魚是傳說中的一種魚,出現在休水中,形狀像獼猴卻有長長的像公雞一樣的爪子,白白的足趾而相對著,人吃了它的肉就沒了疑心病,還能辟兵器。

8、文魚

原文:

《山海經·中山經》:「荊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雎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魚。」

當代有一種觀賞魚也叫作文魚,因其俯視觀賞形狀像漢字「文」而得名,又名紋魚,直接起源於草金魚。

9、鮫魚

原文:

現今鮫魚是鯊魚的一種叫法,形態都像魚,眼青頰赤,背部有長毛,腹下有翅,味道肥美,南方人喜歡食用。

10、?魚(zhì)

原文: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一百五十里,曰崌山,江水出焉,東流注於大江,其中多怪蛇,多?魚。」

?魚,山海經提到的一種魚,,並無過多相關說明資料。

海外西經(1篇)

1、?魚(zhì)

原文:

《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一曰鰕。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鰲魚在夭野北,其為魚也如鯉。」

鰲魚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動物。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雲端升天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吞了海里的龍珠,只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謂鰲魚。雄性鰲魚金鱗葫蘆尾,雌性鰲魚銀鱗芙蓉尾,終日遨遊大海嬉戲。

海內北經(1篇)

1、陵魚

原文:

《山海經·海內北經》:「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陵魚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怪魚,人臉卻有魚類的身體,有手與腳,屬半人半魚的姿態,棲息在海中。

海中有陵魚,人面魚身,有手有足,啼聲如小兒。有的古書把它稱作鮫人,有的說就是人魚。

大荒西經(1篇)

1、魚婦

原文: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zhuanxu)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有—種魚,半身偏枯,一半是人形,一半是魚體,名叫魚婦。據說是顓頊死而復甦變化成的。顓頊是昌意之子,在他死去的時候,剛巧大風從北面吹來,海水被風吹得奔流而出,蛇變成了魚。已經死去的顓頊便趁著蛇即將變成魚而未定型的時候,托體到魚的軀體中,為此死而復生。後來人們就把這種和顓頊結合在一起的魚叫作魚婦。

山海經網路收集整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來源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海經揭秘 的精彩文章:

塗山的狐狸和青丘的狐狸有啥區別?
起源於山海經中的遊記之 第二十回

TAG:山海經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