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之後因為冶金技術的發展,在農業上出現了兩個重要的技術變革

春秋之後因為冶金技術的發展,在農業上出現了兩個重要的技術變革

春秋之後,因為冶金技術的發展,在農業上出現了兩個重要的技術變革:第一,鐵器在農具上的大規模作用;第二,牛耕技術被大面積普及。這兩個技術導致了當時農業產量出現了一個量級的提升。同時,私田的規模在戰國時期出現了飛速的增長,而公田則在不斷縮小。同時,戰國時期土地的流轉發生了極大變化,過去大量集中在小國主,貴族手中的田地由於各種原因(戰爭,交易)被各個大國的平民獲得。

這些獲得了土地的平民,就成了當時的一個新興階層——小地主階級。雖然地主在我們現在看來是落後的代名詞,但在當時,不是貴族卻擁有土地資源的地主階層卻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所以,這種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下並上的土地兼并流轉,導致了春秋各國的社會架構受到了極大的衝擊,而所謂的變法,實際就是修改已過時的法律去適應新的社會架構,同時用新法推動社會進一步變革。

而秦在這方面做得最徹底,首先關中之地沃野千里,有大量的可耕地資源。第二秦不同於齊魏韓這些擁有大量傳統貴族的諸侯國,秦本身只是子國,其勢力範圍大多不是分封而是依靠與胡族戰爭取得的領土,這使得秦國國內沒有太多大貴族,能夠將大量土地作為戰功獎賞給平民,這樣新興的地主階級在秦國國內發展得最好,各國有才之士也願意前往秦國求取前程。這是秦魏等諸侯國不能做到的。他們即使變法,也是阻礙重重。這裡有兩個例外,趙和楚,趙與秦類似,所以戰國之爭實際就是秦趙之爭。

但趙與秦比有兩大劣勢:第一,匈奴比西胡要強大太多,秦在滅胡後基本就沒有外患可以專心內戰,而趙直到快滅亡了才把抵抗匈奴的李牧掉回來。第二,秦轉道獲得蜀地,取得了天然的戰略大後方,而趙的背後也是韓魏。再來說楚,楚國和其它六國不一樣,其在春秋早期實際是半獨立於周王朝的。而楚地位於雲夢澤區域,春秋戰國時期還未徹底退水,並不適合耕種,如果再往後推400年,到漢末那個年代楚國可能還有點希望(實際出師表上策也是取荊州而王天下)。

春秋時期,楚國可能是七國中唯一沒有變法動力的國家,因為當時他的農業(特指耕種業)並不發達,那時的楚國是以漁獵為支柱產業的。所以屈原的死得真的不冤,他的變法行為只能算拔苗助長。所以你看,這實際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土改」。「土改」最積極,最徹底的秦國獲得了勝利,但秦國自上而下的土改實際並不徹底,尤其是在吞併六國後,並未成功將國內的地主階級推及全中國並建立穩固的統治階級。

最後導致了秦二世而亡,而陳勝吳廣起義乃至後來的楚漢爭霸導致舊體制徹底崩潰,舊貴族階層死傷殆盡。留下大量的無主之地,讓劉邦得以重建地主階級,而漢初到文景之治實際就是平民獲得土地乃至逐漸積累家產成為地主的過程。之后土地作為基礎資源成為了中國社會的主要架構,而伴隨土地的兼并集中最後崩潰,再分散積累並且重新開始兼并流轉的,就是中華王朝的一次次興盛衰亡。

所謂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說的哪裡是天下大勢,其實是踩在腳下的土地而已。魏國是最早變法的,戰國初期如果戰略正確未嘗不可一統。各國實際上都有變法,不能說沒有。只是各國的變法程度不同,這涉及到了各國的國情問題了。總結大概就是保守勢力過於強大,政策缺乏連續性。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並不是白說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道趣事 的精彩文章:

曹操識人術,一個人靠不靠譜,主要看這三點!
歷史上的五次物種大滅絕,你知道都有哪些物種滅絕了嗎?

TAG:老道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