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老字號遭遇虧損?地方美食能否借智慧零售復興

20%老字號遭遇虧損?地方美食能否借智慧零售復興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去年凈利潤跌破1億元,為近6年最低,全聚德烤鴨怎麼啦?」近日,有關北京老字號全聚德的經營疑問,依然在繼續。

同是老字號,上月,京城最早湘菜館之一的馬凱餐廳在閉店15年後回歸地安門。這也讓老字號轉型與生存問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老字號全聚德上月公布2018年業績顯示,凈利潤7304萬元,同比下滑46.29%。

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初期,至少有16000家老字號。而商務部信息平台顯示,目前中華老字號企業僅剩不到1200家。

這些「健在」的老字號,平均年齡超過140歲。它們現狀如何呢?日前,中新社等媒體報道稱,中華老字號企業僅10%經營效益較好,70%維持現狀,20%處於虧損甚至面臨破產。

封面新聞注意到,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一些老字號正積極調整,努力迎合新的消費人群,但諸多老字號還在艱難摸索。比如3月,「烤鴨第一股」全聚德公布2018年業績顯示,凈利潤僅7304萬元,同比下滑46.29%。

其實,像全聚德這樣面臨轉型「陣痛」的老字號不在少數,在「90後」、「00後」逐漸成為消費主力的新形勢下,老字號如何才能煥發生機?

商務部中華老字號信息管理平台,可查詢全國老字號企業名稱、註冊商標等信息。

2017年年底,一則「骨骼清奇」的粽子廣告刷屏——五芳齋包粽工1分鐘可包7個粽子,這手速在視頻中拯救了「世界」。此後,這家老字號屢出「無厘頭」風格廣告,幾乎每次都能掀起熱潮,不但讓傳統糕點「粘住」了「00後」的胃,也通過整合互聯網營銷手段與傳統資源,打造了品牌新形象,為老字號突圍提供了參考路徑。

不僅餐飲行業,其他行業老字號也不乏煥發新春的例子——「百雀羚」早在2008年就推出草本護膚系列產品,找到當時市場空白點;老牌縫紉機「蝴蝶」一度沒落,後進軍歐美工業縫紉市場;2010年,老牌運動鞋「回力」通過提升設計和品質,成為「網紅」。

不難看出,這些老字號轉型案例都有共性——擁抱數字經濟,拓展新產品形態、經營業態。但「網紅」能否「長紅」,也成為業界關心的問題。

「中華老字號振興計劃」專家委員會主任尹傑曾表示,老字號陷入窘境有四大原因:一是體制觀念落後,阻礙創新;二是產品技術陳舊,制約價值提升;三是資金人才不足,降低活力;四是現代品牌意識不強,無法發揮品牌優勢。

事實上,轉型的老字號對新經濟來說也是一個重要資源。數據顯示,在千餘家中華老字號中,超半數已在電商平台開店,讓產品突破季節和地域限制。乘著新零售「東風」,動輒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老牌子仍能吸引大量消費者。

智慧零售企業便利蜂計劃招募老字號技藝傳承人,將「老手藝」和「數字化」結合。

作為智慧零售的代表,封面新聞注意到,便利蜂也於近期宣布推出「地方美食復興計劃」。便利蜂鮮食商品負責人趙鵬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該計劃將廣募老字號技藝傳承人,把「老手藝」和「數字化」結合在一起,利用便利蜂平台復興經典味道,並且對一些面臨挑戰的地方美食,提供技術與財務支持,服務廣大消費者。

但是,傳統「老手藝」能否滿足新生代的「新口味」呢?封面新聞就此在北京對多位「90後」「00後」進行了採訪。答案顯示:老味道很重要,但口感能否創新、價格是否優惠、消費是否便利同樣重要。

對老手藝的新口感,趙鵬認為,「很多地方美食,也許不是什麼大菜,但門道卻不少,我們推出的這項計劃,就是要留住手藝人,留住好味道,不斷推出消費者喜歡的『活的美食』。」他表示,為滿足消費者多變的口味,將要求菜品周周上新。

線上線下結合,擁抱新零售,不斷推陳出新……經歷百年風雨的老字號們能否在互聯網經濟中煥發新生機?多位品牌專家認為,關鍵要看能否創新。

記者注意到,早在2016年年底,經濟學家厲以寧就曾撰文談及振興老字號的問題。「總體來看,必須從體制轉型、觀念轉變、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營銷創新等方面著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村民燒馬蜂窩引發火災,警民奮勇撲救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