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軍隊制度及組成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軍隊制度及組成

摘要:曹操的霸府相似,劉備的府中也設有一整套分掌軍、民、財政的軍政人員。劉備稱帝後,是最高軍事統帥,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輔佐劉備總理軍政事務。

火攻赤壁

正文:

「軍制」一詞,首見於戰國時期。

《荀子·議兵》: 「臨武君曰: 『善。請問王者之軍制。』孫卿子曰: 『將死鼓,御死轡,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注云: 「死,謂不棄之而奔亡也。《左傳》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

此後,歷代歷朝沿用此詞,它是與國家的政治、經濟等制度,既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的完整體系。

它的目的在於有效地保證戰略方針、目標和任務的實現,加強國防,鞏固政權,保障國家安全,保障經濟和社會發展。

三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軍事制度在繼承漢制的基礎上又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機構和職官的設置也紛繁複雜,有的自設名目,有的有名無實,有的有實無名。

由於魏、蜀、吳三國立國條件不同,其所處的地理環境也有異,因而三國的軍制也各有區別。

虎豹騎(劇照)

一、曹魏軍制

曹氏代漢以前,丞相府為最高軍政機關,丞相為最高軍政長官。在沿襲原有軍事機構的基礎上,曹操在其丞相府又增加了一大批軍事指揮、管理和參謀人員,如領軍、護軍改為中領軍和中護軍,為軍事指揮和管理人員;

軍師祭酒,為軍事參謀長;左右司馬也主軍務;同時置武衛營。由於相府獨掌軍政大權,統帥軍隊,被後世稱為「霸府」。

曹氏代漢以後,最高軍事統帥是以大司馬、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其機構是大都督府或大司馬、大將軍府。

曹魏政權建立之初,皇帝對軍隊還有實際統帥權。曹魏後期,君權旁落,「三馬」(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先後執掌魏政。

司馬昭重演曹操故伎,置丞相併親自擔任其職,集統軍權、政權一體,成為最高軍政長官。這樣,曹魏王朝的軍政大權又重新轉歸於相府。

曹魏的軍事機構主要有三部分組成:中軍、外軍和地方軍。

(一)、中軍

即禁衛軍,是屯駐於京師地區的中央直屬軍,是魏國軍隊的核心力量,它由曹操的親軍轉化而來。曹魏的中軍相當於漢代的南北軍和三衛,擔負著宿衛皇宮、拱衛京師的任務。

由於戰爭頻繁,中軍也常常四齣征伐。中軍主要由武衛、中領、中護、中堅、中壘五營組成。建安初,置領軍和護軍,統領中軍各營。建安十二年(207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

曹操替父報仇

此外,還設有光祿勛、衛尉、執金吾、太僕、城門校尉等職。

(二)、曹魏嫡系軍

即外軍,指奉命出征和留屯各地的機動部隊,因屯駐京師之外而得名。外軍由諸將軍、都督或監軍統領,擔負征討四方,主要是與蜀、吳作戰,以及留屯、鎮防某一軍事行政區域的任務。

(三)、地方軍

也稱州郡兵,是屬州刺史和郡太守統轄的地方武裝。這些軍隊原是在刺史、太守私人部曲的基礎上組建而成。後來,曹魏實行給客制,地方官員往往把國家所賜的屯田客變成部曲.再加上從地方上招募的壯勇,使地方軍有所發展。

在曹魏統一北方的過程中,除了留屯的少量軍隊外,北方諸州郡的割據武裝基本消耗殆盡。曹操採納司馬朗的建議,復令州郡典兵,以刺史和太守兼統州郡兵馬,因此,州郡武裝又重新獲得發展。

董卓和呂布(遊戲)

二、蜀漢軍制

劉備稱帝前,曾以漢獻帝的左將軍和漢中王等名義行使職權,在其統治區內,他既是最高的軍事統帥,也是政府的首腦。

與曹操的霸府相似,劉備的府中也設有一整套分掌軍、民、財政的軍政人員。劉備稱帝後,在霸府的基礎上組建朝廷,劉備為皇帝,是最高軍事統帥,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輔佐劉備總理軍政事務。

丞相府設有軍師、軍師祭酒、參軍等軍事職官。由於丞相常統兵出征,又設有留府長史和行參軍。諸葛亮以後,姜維以衛將軍錄尚書事加督中外軍事,後遷大將軍督中外軍事,成為最高軍事統帥。此外,高級武官還有太尉、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但皆不常置。

蜀漢的軍事機構主要由嫡系軍和地方軍構成

劉備指揮夷陵之戰

(一)、蜀漢嫡系軍

分前、後、左、右、中五軍。中軍為禁軍主力,前、後、左、右軍為外軍主力。禁衛軍,有左右羽林和虎步營、虎騎營,羽林的長官稱都督。

虎步、虎騎營的長官稱虎步監和虎騎監。一般禁軍的總首領由皇帝指定的親信擔任,但沒有固定的官階。

嫡系軍的五軍皆由將軍、護軍和監軍統領。有時以中軍師、前軍師為將領,統率中軍和前軍。有的軍置有領軍、典軍和都護。

(二)、地方軍

蜀漢在地方上也實行雙軌制建制,一般地方軍事主將由蜀漢委派的將軍任都督,鎮守一方。如司隸校尉、益州牧、州刺史和郡太守多以將軍兼領,是地區性的軍政長官。

在蜀漢,鎮守一方的都督往往兼任地方的行政長官,不統軍的各郡守,也擁有本人的部曲兵或州郡兵,同樣屬於地方軍性質。

關羽劇照

三、孫吳軍制

孫權在稱帝前,曾以討虜、驃騎、車騎將軍的名號開府置僚佐,為當時的霸府之一。

孫權為軍隊首腦,府中的僚佐,參照漢制,設軍師、長史和諸曹掾,分掌眾務。統兵將領有護軍、領軍、典軍等,還有蕩寇、虎威等將軍。

遇有戰爭,臨時拜帥,任命一些軍事將領為左、右都督或大都督,充當統帥或主將,戰爭結束則罷去。吳黃武八年(229年),孫權稱帝。

此後,皇帝成為最高軍事統帥,其下,由丞相或官階較高的大將軍等加「領中外諸軍事」或「督中外諸軍」,以負責統領指揮東吳的軍隊。

孫吳的軍事機構與蜀漢相似,主要有嫡系和地方軍兩個系統。

曹魏士兵(遊戲)

(一)、孫吳嫡系軍

東吳嫡系軍與蜀漢同,主力是前、後、左、右、中五軍。主要擔負宿衛任務,有時也出征作戰,有羽林、武衛、虎騎等營,其成員大多由孫氏的故將所領部曲組成。

統軍將領稱為督或將軍,多由孫氏家族的子弟擔任。在孫吳的統軍將領中,以驃騎、車騎和衛將軍的官階較高,征、鎮、安、平將軍次之。

(二)、地方軍

孫吳的州牧、刺史和太守與魏蜀同,多以將軍兼領,或加將軍名號,為地方上的軍政長官。另外,孫吳實行世襲領兵制,地方官不論是否兼領軍事,都保留有自己的部曲兵,可以世代承襲。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

《三國志.蜀書》

《三國志.吳書》

《東漢兵制考》

《東漢募兵制》

《漢代家兵初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神機營獨步天下,五征漠北屢立奇功,卻以悲涼方式收尾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