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氏溫灸解密(一)醫家為何會重針輕灸?針與灸穴位是否一樣?

馬氏溫灸解密(一)醫家為何會重針輕灸?針與灸穴位是否一樣?

灸史沿革

灸療,要言之,是以利用艾絨等物燃燒生熱、灼燙或熏熨人體穴位為主要形式的一類治療方法。

從北京周口店發掘的含骨化石的地層中,考古學家發現了燒焦的石、土;被燒過的動物骨骼;及遺留的燃燒物的灰燼,證實在中國利用火的歷史至少有50萬年了。

灸療要用火,故它的發明應當是在古人學會取火之後。然而,因為這一發明極可能是遠在人類幾千年的有文字史之前的事情;且那個時代的灸療實物遺迹又是不可能存在至今的,故當代人對古代灸療的發明時間已無從考察。

人類具有自我治療的本能。可以想見,在很久遠的年代,人們風餐露宿,遇有病痛缺乏治療手段,人們只是自然而然地以手掐按,或以銳石杵擊痛處;有時則將病痛得趨近於火,以獲舒適的感覺,或也有被灼傷之時,卻因之又體驗到某些體表部位的被灼傷可使病痛減輕……。久而久之,人們便積累了關於哪些種病痛宜於杵擊、哪些種病痛宜於熏灼;以及哪些施治部位更為有效之類的經驗,這大概就是砭、灸術始創的情形。

已知的,關於灸療的最早文字,記載於兩千年前的史料《詩經.王風》(公元前700多年)曰:「彼采艾兮」(毛享註:艾所以療疾);《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晉景公病,延秦國太醫令醫緩來診,醫緩說:「疾之不為也,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治蔫。」其中,「攻」即指灸療,達則是指針刺;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在孟子·離婁》中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馬氏溫灸解密(一)醫家為何會重針輕灸?針與灸穴位是否一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從上面的史料中,可以證明我國在兩千多年前,已廣泛採用艾絨做為灸療的燃料。艾草在我國廣為生長,古人大概先發現干艾是引火、避蚊蟲的理想材料,繼而在用艾火的過程中發明了艾灸。艾絨易得,易燃而不鬆散,熱力深厚、持久而柔和,氣味芳香、醒神。由於艾絨具有這些優點,故艾絨的被採用,使得古代灸療的推廣及形成一門比較規範化的治療學成為可能。目前,儘管灸療所用燃料已被發現了幾十種,但艾絨仍然被針灸界視為最主要的灸療燃料。

戰國、秦漢時期是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的奠基時期,產生了《內經》、《難經》等重要的理論著作。考古學家近年又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公元前168年)的發掘中,發現了《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這樣的灸療專著(編者註:書名為今人被題,又總稱帛書簡脈篇)。其成書年代早於《內經·靈柩》,內容涉及人體十一脈(即《內經》所介紹的經脈)的循行部位、主病以灸治所宜。醫史學家們還認為,《足臂》、《陰陽》二書對於《靈柩·經脈篇》的產生具有明顯的影響。

馬氏溫灸解密(一)醫家為何會重針輕灸?針與灸穴位是否一樣?

我國的針灸界一般認為,由砭刺俞穴而知針感走行,這是古人形成經絡學說的基本根據。而灸灼穴位是否引起感傳現象及它是否也為古人形成經絡學說的依據這樣的問題則很少有人提出並回答。其實,灸的感測現象,古醫籍中早有記載。如《備急灸法·騎竹馬灸法》記:「灸罷二穴……其艾火即隨流注先至尾閭,其熱如蒸,又透兩外腎,俱覺蒸熱,移時複流足湧泉穴,自下而上,漸漸周遍一身。」今人周楣聲先生在其《灸繩》一書(全國首屆灸法講習班教材)中更提供了對灸感傳導現象的大量臨床記錄。雖然這些資料不能證明早期的灸療對經絡學說的誕生曾作出過何等的貢獻,但至少可以提示,在《足臂》、《陰陽》二書被發現之後,人們不再有理由無視灸療的這種貢獻。

《內經》對人體生理、病理及其與經絡的關係有大量的論述,凡十二經脈、經別、十五別絡等的循環分布、主病,都有系統的描述。對「五輸穴」、「五臟原穴」、「十五絡穴」、「六合穴」、「四海穴」、「五臟腧穴」等管定穴亦有重生闡發。此外,《靈樞·骨度》的人體骨度分寸較為全面、具體,確立了後世測定穴位的重要法則。《難經》對十二經脈、五輸穴、十二原穴的論述有許多彌補了《內經》之不足。最為突出的是,《難經》首次提出「奇經八脈」的概念,對八脈的作用、起止分布、病候做了簡要的說明,首次提出「府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注家:膻中)。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的八會穴理論。此外《難經》還提出「臍下腎間動氣」為「五臟六腑之術」、「十二經脈之根」等重要學術觀點。

《內經》、《難經》的問世,標誌著中醫基本理論的趨於成熟。這些基本理論對後世灸療的發展,一直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應該指出,《內經》針灸治療學內容是以針法為主體,灸法只做為對針法的輔助療法而已,故《靈樞·宮能》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某些人以為,這是講針灸應並重互補。其實,《內經》是偏於用針的,尚未做到「針灸並重」。《內經》的這一特徵,與其作者的學術師承及臨床專長於針法的背景有關。《靈樞·病傳》云:「黃帝曰:余受幾針關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炳,飲葯,之一者要獨守耶,將盡行之乎?岐伯曰: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可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即是較有名的臨床醫生,未必能湯藥、灸、刺樣樣善用。

《內經》中關於灸療適應證的具體論說不太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

《素問·異法方宜論》云:「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凍冽,其民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馬氏溫灸解密(一)醫家為何會重針輕灸?針與灸穴位是否一樣?

《素問·骨空論》云:「大風汗出,灸議嬉,噫嬉在背下俠背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噫嬉,噫嬉應手。……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輸臂齊肘正,灸脊中。」又云:「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這壯數,視背俞陷骨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巔上一(王冰註:百會穴也)灸之,犬所嚙之處灸之3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凡當灸29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葯之。」

《素問·血氣形志》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編者:熨,謂葯熨,灸之類也)。形苦志樂,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葯。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是謂五形志也。」

《素問·調經論》云:「燔針劫刺其下及急者(王冰註:調筋法也。);病在骨,粹針熨;……」(燔針、粹針、或針後以去燔針使之溫,或燒針以後刺之,皆針、灸保用的治法)。

《靈柩·邪氣臟腑病形》云:「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將捕之,嗌中介介然數睡,在是少陽這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靈柩·經筋》云:「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又云:「粹針者,刺寒急也……。」

《靈柩·癲狂》云:「脈癲疾者,暴仆,……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3寸,諸分肉本輸。」又:「治癲疾者……灸骶骨20壯。」

《靈樞·禁服》云:「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著)血,血寒,故宜灸之。」

《靈樞·背輸》云:背俞穴「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此者末妥)。

《靈樞·宮能》云:「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以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內經》主要是用灸療(包括艾灸、熨引、燔針、焠刺)來治療一些虛、寒證,以補針刺之不及。雖然《內經》作者傾向於認為灸法特優於治療虛、寒證,但並沒有提出「灸法不可以治實熱證」的觀點。

東漢張仲景於公元196-204年撰成《傷寒論》,該書辨證,用藥組方精審非凡,確立了傷寒、雜病的六經辨證、八綱辨證原則,被後世稱為「方書元祖」。

馬氏溫灸解密(一)醫家為何會重針輕灸?針與灸穴位是否一樣?

仲景愈病以內治為主,間或擇用刺灸等外治手段。與《內經》類似,《傷寒論》中灸法的運用,主要是補內治法之不足,以治療某些三陰虛寒證,如《傷寒論》云:「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等等。與《內經》不同的是《傷寒論》明確提出反對用灸法治療以傷寒三陽證為代表的外感實熱,及以「微數之脈」為特徵的陰虛有熱證。認為用灸法治此,常常或使汗不得出、邪熱內熾而生諸變,或導致大汗亡陽之弊,如《傷寒論》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痹,名火逆也。」 「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傷寒脈浮,醫以火追動劫之,亡陽,必驚狂……。」等等。


古代為何有那麼多禁灸穴?

仲景之所以對灸療的應用頗有戒心,恐怕與那個時代他所見到的灸療技術不高明,郵灸療所導致的變證、壞證時有所聞有關。如果灸的方式、取穴,灸量不得當,自灸與愈病無緣,那個時代的艾灸,顯然流行化膿灸,若施灸面積過大,灸傷過深,「焦骨傷筋」之類的「治害」就可能發生;再則,若醫者每以發灸瘡為能事,則對病在三陽者,未免有得不償失之嫌。此外,當時除艾炷灸還存在燔針、瓦熨及作坑燒地,取松柏葉等蓋卧熏蒸等灸療形式,由於施用過於粗放,便會造成仲景所言:「亡陽、必驚狂」,「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等情況。

但是,仲景所談到的,灸療會引起的各種變證、壞證並不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這些並非灸療的必然結果。隨著灸療形式的改進,辨證取穴、灸量控制水平的提高,灸療完全可以具備適應證廣泛,高效,高度安全的特點。

由於《內經》論針詳而論灸略;《難經》不言灸法;《傷寒論》示「三陽證勿灸」、「陰虛有熱勿」之訓戒,以後歷代均有一些醫家盲目泥古尊經而重針輕灸,或信守「實熱、陰虛證不灸」之說,這對於灸療的正常發展一直有不良的影響。

簡單總結下,就是說《內經》這一類針灸書,是以針法為主題,灸法只作為針法的輔助療法而已。所以拿針法教材來主導灸法就有所不妥,很多玩針的醫家未必懂灸,所以不要偏信一家之言。

而且,古代流行直接灸、化膿灸,所以有比較多講究,有些穴位禁忌灸,灸瘡造成的傷害就連仲景都有所擔憂。

那麼文中有所提到的陰虛證、實熱證是否適灸呢?

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們將在下一期來深入探討。

如果想獲得更多,可以添加聽荷微信(tinghe978),發送口令【馬氏溫灸】,即可自動進群,和眾多灸友、黃河老師一起討論、學習。

由中醫家主辦的第二期馬氏溫灸線下培訓班,在2019年6月底,在深圳,具體時間地址待定,黃河老師主講。黃河老師在90年代傳授馬氏溫灸以後,火遍全國,在21世紀與其它合伙人創辦了灸大夫,其研發的經絡穴位和艾灸治百病程序至今仍是行業典範和眾多中醫人的手頭工具,其穴位之準確,病種治療和案例的完整,令人嘆為觀止。

馬氏溫灸解密(一)醫家為何會重針輕灸?針與灸穴位是否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運用五運六氣救治危急重症有奇功
李心機:為什麼要學與怎樣學《傷寒論》?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