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老人到了60歲時,為何必須要死?否則不是被活埋,就要處死

古代老人到了60歲時,為何必須要死?否則不是被活埋,就要處死

在古代有一種墳,被稱為瓦罐墳,也就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這種墳文化反應了古代人民生活水平極端低下,無法養活失去勞動力的老人,因此形成了一種習俗,就是將年過六十的老人慢慢活埋。這種習俗雖然殘忍,卻反應一個事實,那就是種族的延續大於文明的要求。小螳螂永遠看不到它的父親,因此它還沒有生下來時,父親就被母親吃掉了。

相傳老人過了六十歲就必須死,要麼活埋,要麼處死,子女不活埋超過六十歲的父母則罪死不赦。這道命令是誰下的呢?大家口耳相傳,這道皇命是千古第一暴君秦始皇嬴政下的,這黑鍋秦始皇想不背都不行。

秦國以法治國,對內的重點在於治理疲民,所謂疲民就是遊手好閒、好吃懶做、坑蒙拐騙的不良百姓,或者紈絝子弟。秦國治理疲民的手段就是強制勞動,強制勞動的內容就是服徭役,服徭役就可以吃牢飯;不願意接受強制勞動則貶為奴隸,或者處死。

秦國不開倉,不濟災,有功者賞,有過者罰,無功無過者不賞不罰,因此被視為暴政的典型。秦國重拳處理疲民,被儒家擴大化為六十歲以後的老人必死,因為六十歲的老人失去了勞動力,屬於「疲民」。但是秦始皇並沒有下達這麼荒唐而弱智的命令,都是後世為黑而黑編造出來的。

韓信少時以打柴為生,他經常接濟鄰居老地仙,使得老地仙得以延命。老地仙告訴韓信:我們後山上有一處龍脈風水寶地。如果我死在你老母前面,你將我葬在那龍口裡的話,你今生將大富大發,一生榮華富貴;如果你老母死在前面,你將她葬在那龍口裡的話,你今生會出將入相,位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老地仙死前,韓信的母親還很健康,為了出將入相,韓信提前將母親葬在龍口。老地仙知道後說韓信天理難容,必然不得善終,不得好死。韓信助劉邦取得天下後,給劉邦說了這件事,劉邦為了保全功臣,允下了五不殺之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光不殺,見君不殺,見鐵不殺!

最終韓信被呂后設計殺死,趁劉邦外出征戰,裝在布袋中不見天地,被宮女以木棒擊殺!這正應了老地仙說的不得好死。仔細一想,這是呂后為了殺韓信命文人騷客編輯出來的故事,呂后還編輯了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的事,好為她呂氏代劉作輿論準備呢。

花甲葬反應了人們在物資匱乏年代為了種族生存不得不做的事,反應了生存大於文明的天道,反應了強者生存的人道。游牧民族物資比農耕民族少,他們的生存條件十分惡劣,為了種族的延續,游牧民族在遷移時會拋棄老人,讓他們自生自滅。除了拋棄老人外,他們還可以娶庶母,娶寡嫂和弟媳;人類的葬禮除了土葬、水葬、天葬、火葬外,還有食葬,也就是親人死後,他的屍體會被活著的親人吃掉;這一切只是為了種族生存下去,這些事做得自然而然,雖有違現代文明。

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文明與禮儀才會產生,才會有尊老愛幼,長幼有序的人倫秩序。天道早於人道產生,有些天道跟人道完全是兩碼事,比如天道無私弱肉強食,但是人道卻要求照顧弱小,體恤孤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秦之歌 的精彩文章:

TAG:大秦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