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北影節」導覽:它特別牛,絕不只是因為出神入化的攝影技法

「北影節」導覽:它特別牛,絕不只是因為出神入化的攝影技法

我是古巴

哥倫布曾在這裡登陸

他在日記里寫下

這是人類所見過的最美麗的土地

哥倫布先生,謝謝你

當我們初次見面時。

我正在歡歌笑語

我揮動著棕櫚枝葉歡迎你的到來

我曾經以為 你的船隊會帶來幸福

我是古巴

船隊奪走了我的蜜糖

只給我留下淚水

但是哥倫布先生

糖真是個奇怪的東西

它飽蘸淚水之後會更甜蜜……

——葉甫根尼·葉夫圖申科

一個有著滄桑感的女聲,伴隨著一個十幾分鐘的航拍升降長鏡頭,帶我們深入到半個多世紀前的古巴腹地。《我是古巴》這部在迷影群體中已經成為一個傳奇的傑作,毫無懸念是本屆北京電影節展映中最大的驚喜之一。但是,這種驚喜當中有一個可以討論的現象:幾乎所有的讚美都來自於這部影片的技術層面,來自於出神入化的攝影機移動,來自於作為純粹電影語言的電影語言。

但如此一來,就直接讚美攝像師烏魯謝夫斯基好了,讚美他創造出了一部偉大的形式主義作品……

並且,在這種「共識」中,還包含了另一個不便直接說出的意思,那就是認為這部影片內容(包括文本、思想、主題、意識形態等)的「過時」。

當然,烏魯謝夫斯基是個非常偉大的電影攝像師。他的老師可是蘇聯先鋒主義藝術大師羅德欽科。是什麼概念呢?那是如今各種「前衛攝影藝術家」的祖師爺。

然而,這更是兩位電影作者——導演米哈伊爾·卡拉托佐夫與敘事詩《我是古巴》的作者,著名詩人葉甫根尼·葉夫圖申科的共同傑作。

最常見的對於這部影片的讚歎,或許與這部影片在美國被重新「發現」的那一刻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因為在1964年,斯坦尼康還沒有被發明出來,這部影片大量使用了手持攝像;無人機更是沒有被發明出來,而這部影片的航拍鏡頭竟然如此流暢,簡直像「電影眼睛」附體。

還有,那麼複雜的場景調度是怎麼完成的呢?尤其是第二個故事,從主人公恩瑞克的覺醒,到走上街頭,到融入示威的隊伍,到英勇犧牲,到全城民眾自發為他舉辦盛大葬禮,這一切讓人凝神屏息,一氣呵成,如絲綢般順滑,比完美更完美,電影藝術中所謂行雲流水,不過如此——你明明知道那些主觀鏡頭是提前安排好的:恩瑞克演講引來槍擊,他繞過聖母像,聖母腳下「恰好」躺著一隻中槍的白鴿。恩瑞克雙手捧起白鴿,走在最前面,堅定地迎著鎮壓者的水龍頭、槍彈走著——這樣拍其實很危險,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拍成過度的煽情,從而跌進矯揉造作的泥沼,不要說咱們的電影中此類失敗的煽情不勝枚舉,就連斯皮爾伯格也難免類似的翻車現場。但是在《我是古巴》中,是什麼讓我們覺得這一切的發生如此自然呢?

只能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作者拍出了真實的道德情感力量。這種力量的驅動,和作者的才華,使得一切真實可信。

哦,我知道有人會說,不就是個宣傳嗎?或許,並不盡然。

《我是古巴》有著一個「美蘇爭霸」的歷史背景,更與「古巴導彈危機」密切相連。但是,與意識形態紛爭比起來,我更關心的是,這場危機幾乎就真的毀滅了全人類。當然,如今我們無法還原或體會這樣嚴峻的背景,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今天的「小清新」們想當然地就把這部電影傑作進行歸類或站隊。他們當然也絲毫不會去思考,不管出於何種考慮,在危急關頭,其實是「粗魯的」赫魯曉夫先做出了讓步,而不是「偶像的」總統肯尼迪。

這也是為什麼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在一個必須選擇的情境中,支持年輕的菲德爾·卡斯特羅,支持切·格瓦拉,是正直的知識分子都會做的選項,他們當中有薩特、海明威,有幾乎全歐洲的左派知識分子……其中,也包括《我是古巴》的文字作者,蘇聯青年詩人葉甫根尼·葉夫圖申科。

葉甫根尼·葉夫圖申科

當然,後來葉夫圖申科成為全蘇聯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他的《娘子谷》《媽媽和中子彈》等詩歌,切切實實影響了中國的現代詩創作,比如北島等詩人。當然我們今天看來,他或許並不是最雋永的那一類詩人,他是「響亮派」(又譯「高聲派」)的代表:他直觀、抒情、甚至淺白,很容易被人接受,但同時也很難質疑他這種直白的真誠。

他更像是重金屬搖滾歌手,永遠在講青春的故事,青春的理想、青春的衝動,青春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青春——是他的一切。或許正因為如此,他被官方批為「少年犯的意識形態領袖」。正因為這種充滿激情的、搖滾樂手式的朗誦(當然,詩歌首先是要誦讀出來的),人們記住了他的聲音,也正是因為青春,他的激情中確實有著不容置疑的真誠。你可以駁斥他思想不夠深刻,但也無法對其中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斷視而不見。

比如,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三交響曲,就是為他的《娘子谷》而作,這就好比大作曲家為搖滾歌手寫了一首反戰歌曲一樣:娘子谷是1941年德國納粹在烏克蘭殺害三萬多名滯留在基輔的猶太人的地方,但殘忍不僅於此,而是這個事件在當時得到了本地反猶者的協助,在後來相當長的時間裡,此事被刻意遺忘。1961年葉夫圖申科當時應邀去此地開詩歌朗誦會,方才從本地人口中知曉這一切,夜不能寐的他連夜寫下《娘子谷》,殊不知他的電話是被監聽的,第二天他被通知詩歌朗誦會因為「疫情暴發」而取消。但當局此舉讓這首詩歌更著名,蘇聯最權威的官方報紙《文學報》主編冒著丟飯碗的危險發表了此詩,後來肖斯塔科維奇在1962年為此寫了「第十三」,也惹了麻煩——但,這就是誕生過十二月黨人和一批又一批優秀知識分子的民族,想像一下,甚至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鄉村,工人、婦女和孩子聚集在電線杆下,聽廣播里播放這部交響樂……

《我是古巴》先有詩歌。這完全算得上一個青年詩人送給青年古巴的情書。也是在1961年,葉夫圖申科去了古巴,驅動力其實有點簡單,因為年輕的菲德爾(卡斯特羅)是他的偶像,用他自己原話的意思來說,菲德爾「滿足了一切他對男人的期待」,其實這也是青春理想主義的表達,包含了對英雄主義、道德、正義感、陽剛之氣、男性力量的期待。而菲德爾在那個年代,恰好全部符合。

葉夫圖申科是以記者身份去古巴的,這個並非像有人猜測的那樣背後有精心策劃。當時記者團需要懂西班牙語的人,葉夫圖申科謊稱他會西班牙語,其實他只是突擊學了一個月而已。到哈瓦那以後,他終於見到了菲德爾,當時「豬灣事件」過去不久,後來解密的文件表明,此事正是五角大樓有意為之,組織美國的古巴流亡者偷渡,反攻——這行動很不名譽,因為與民主自由八竿子打不著,菲德爾他們推翻的正是一個獨裁的統治,就像葉夫圖申科在詩中寫得那樣:

我是古巴

有時候我覺得棕櫚葉充盈著鮮血

有時候我覺得耳邊環繞的不是浪潮聲

而是啜泣的淚水

誰為鮮血買單?

誰為淚水負責?

在青春的葉夫圖申科看來,當時的古巴正充滿著青春的朝氣,洋溢著正義、進步的青春憧憬。然而,在地緣政治的博弈中,只有強國才是操盤手。白宮當然不期待有一個不聽話而且富強的鄰居,但是為何此舉讓蘇聯捲入進來,對此專家們有不同的解讀。葉夫圖申科後來回憶,當時他看到的菲德爾與他的同伴們,幾乎完全符合他的期待。他還記得,當時有人介紹,這是蘇聯來的詩人,菲德爾就用西班牙語問了個問題,這下麻煩來了,他自己的西班牙語根本不夠用……就在菲德爾就要離開的時候,他情急之下忽然有如神助,說出了幾個西班牙語的關鍵詞……然後,菲德爾邀請他一起去釣魚……

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當時年輕的古巴急需國際支持,在尚未判斷清楚如何對自己更有利的時候,需要藉助一切力量。

在古巴期間,通過與菲德爾的接觸,葉夫圖申科始終為古巴革命的昂揚情緒所感染,終於提筆寫下《我是古巴》,我們在銀幕上感受到的那種真實的情感與道德力量,首先產生自詩人的文本。

當然作為電影,導演卡拉托佐夫才是最重要的那個人(他需要另外一篇長文章去細說)。但是,無論如何去解讀蘇聯1964年拍攝這部影片的「動機」,其結果是,留下了一部電影史的傑作,儘管,無論蘇聯還是古巴,都對這部影片不滿意,「宣傳效果」看來遠遠沒有達到預期。

儘管如此,此陣營不滿意的卡拉托佐夫在彼陣營同樣遭受冷遇:在二戰期間,卡拉托佐夫曾經有過作為蘇聯駐美使館文化官員的幾年經歷,並在此期間與卓別林等美國電影名流結識。正是因為這段經歷,五角大樓對他不斷進行暗中調查,懷疑他有特殊身份。而有趣的是,寫出「反美的」《我是古巴》的葉夫圖申科,次年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面,標題為「蘇聯新一代」。

他的肖像,是一個堅定、清新、有力量的青年人。

葉夫圖申科晚年在美國度過,他在俄羅斯本土逐漸被遺忘、諷刺、潑髒水,而關於他和菲德爾的關係則被簡單圖解,甚至將他解讀為政治獻媚。2016年,菲德爾去世,在接受俄羅斯記者採訪中,葉夫圖申科始終不改他對這位偶像的崇敬,你可以理解為一個足球守門員(這確實是詩人最初的職業)對他們隊長的敬意,但遠遠不是全部。

次年,詩人在美國長逝。

或許,用《娘子谷》中的詩句,最能說明詩人晚年的心境:

我覺得我是福雷德斯

被市儈們告發、審判

文 | 黑擇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消融」在牆上的肖像畫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