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代早期洪武瓷器時代特點解析

明代早期洪武瓷器時代特點解析

洪武的造型傳承元代的遺風,與元代非常接近,特別是民窯。朝代更迭,手工藝者上承下行,依然存在一種傳承關係,不會突然之間斷裂。之後才慢慢發生改變,開始形成了洪武自己的時代風格。

元代盤碗與明代洪武盤碗,尤其是民窯,很接近。以碗來說,從碗的腹部開始到碗底,下面胎質很厚,圈足外撇,足端平切,足牆比較厚啊,內牆直立,當中有小乳突。

元代圈足

明代洪武剛開始的時候,足微微的有點外撇,然後慢慢變直,但是足端還是非常的厚實,平切,也有小乳突。

明洪武圈足

這個圈足是典型洪武的,這是渦輪底,也叫渦旋底,足牆處有一個弧度,這種就是跟元代比較接近的,此外還有一種足牆直立的。

元代的遺風在胎質上也非常明顯,盤碗的中腰往下,胎體越來越厚,一直到底,這一點與元代基本相同。這件洪武折腰淺腹盤剖視圖,口沿上薄,中腰往下越來越厚,到底就非常厚了,這種特點元代與洪武非常像。但是這種折腰的角度在元代就非常鮮見了,元代折腰非常硬,洪武時期比較舒緩。假如量化的話,元代的折腰角度差不多有九十度,到了洪武就有差不多一百三十度,角度大就顯得舒緩了。

胎的厚實與疏鬆是與胎土有關的,與其淘練的精細程度相關。洪武的胎土(民窯)淘練比不上元代,所以元代的瓷器瓷化程度會比洪武時期高。洪武的胎質明顯要差一些,尤其是在民窯上,經常會發生生燒的現象。

我們在一些瓷器標本上面,經常能看到明初洪武的民窯器斷面呈土黃色,這種土黃色就是生燒。如果燒結的話,這個胎體應該是灰白色或者是白色的。舉個例子,現在我們所用的紅磚,如果生燒的話就成土黃色的,如果燒熟的話,應該是橘紅色的,這是一樣的道理。

生燒現象民窯比較多見,官窯上面也能見到。燒熟的胎呈灰白色,比較堅質,生燒呈土黃色,比較疏鬆。

講到這裡也順便講一下麻倉土,很多人對麻倉土存在誤解,懷著一種非常崇敬的心情,說麻倉土如何如何細膩。其實麻倉土就是浮梁一個村叫麻倉村,所產的瓷土,同樣高嶺土也是高嶺村所產的瓷土。所謂細膩跟土有關係,元代以及明早期大量使用麻倉土,但是其實麻倉土的土質是非常差的。正因為它差,它很難塑形,立不起坯,所以那時候很多瓷器都是模壓成型,分段接坯,當然這也與元代很多瓷器體型較大,並且有印花有關係。所以所謂麻倉土如何好,的確是個誤區。並不是說它真的如何好,而且恰好元明時期,使用這個地方的土多一些,瓷器用麻倉土多一些,所以頻繁提及。

元青花內壁痕迹

明洪武時期繼承元代遺風,很多瓷器也是模壓成型,分段接坯。

明成化以前,罐子、梅瓶等瓷器接坯現象明顯,時間長了底會產生裂縫,因為底往往是最後接上去的,而且承受重量,容易斷裂,經常有一些修補或者鉅釘的。

也因為胎土淘練的問題,胎釉膨脹係數不一,導致了開片問題。所以元代的瓷器開片反而少,明代洪武官窯瓷器非常精細,開片也少,但是民窯的基本上一百件九十九件都有開片,就是因為胎土淘練的問題,造成了開片現象比較普遍。

瓷器的造型,從一個大的時代脈絡來看,唐豐、宋秀、元墩、明肥、清秀。元代的敦厚到了明洪武時期,依然有這種延續現象。洪武的瓷器的敦厚,與元代是相差無幾的。明洪武時期敦厚的盤碗非常多見。但胎體開始趨於清秀,就是說胎體(官窯製品)要比元代的薄了。而民窯的胎體還是和元代類似,較為厚實。洪武的官窯瓷器造型比較清秀,胎質精細,非常的薄,燒造的質量也強於元代。

以上文圖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襄收藏 的精彩文章:

宣德爐的分類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