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的日曆為什麼叫時憲書?改名的背後大有講究

清朝的日曆為什麼叫時憲書?改名的背後大有講究

清朝入關取代明朝以後,創造了許多漢語新名詞,比如皇子又叫做阿哥,公主又叫做格格,親王又叫做貝勒等等。

這種新名詞的創造,本質上是漢滿蒙三族文化交融碰撞的結果。清朝要入主中原,必須重視中原的漢文化,同時考慮到滿洲本身的用語習慣,因此有許多滿語或蒙語發音的辭彙被直接音譯成了漢語使用。

在清朝專用的這些新名詞中,有一個詞語叫做時憲書,其實就是日曆的意思。不過時憲書這個詞語卻並非滿語或蒙語的音譯,清朝不稱日曆而稱時憲書,另有一番緣故。

清朝的日曆為什麼叫時憲書?改名的背後大有講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時憲」二字,並非清朝的發明,其出自《尚書·說命中》的「惟天聰明,惟聖時憲」,引申為法度和教令之意,其本身也包含大自然的規律的意思。明末清初時,順治皇帝廢棄明代的大統歷,改用新的曆法,稱為時憲歷。

後來的康熙和雍正兩朝,一直都是用時憲歷這個詞語來稱呼日曆,直到乾隆皇帝登基之後,才改了這個說法,此後一律將時憲歷稱為時憲書。

為什麼乾隆要把民間用慣了的「日曆」說法改成拗口的時憲書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乾隆皇帝的名諱,就叫弘曆,時憲歷的歷字跟乾隆皇帝重名了,為了避諱,因此改名為時憲書。

清朝的日曆為什麼叫時憲書?改名的背後大有講究

我們在以前討論過清代皇帝名字的避諱規則,大致經歷了先松、後嚴、再松的過程。清朝前三位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皇帝福臨名字都為滿語翻譯成漢字,且滿人本沒有名字避諱的傳統,因此對這三位皇帝的避諱規定並不嚴格。

而嘉慶朝以後,雖然要求民間避皇帝名諱,但更多的是皇帝以生僻字命名,主動避開民間常用字。比如嘉慶皇帝原名為永琰,登基後改名為顒琰;道光皇帝原名為綿寧,登基後改為旻寧。這樣一來,可以減少很多民間改變常用稱呼或書寫方式的麻煩。

到了咸豐朝,避諱的規定進一步放鬆,改成皇帝名諱中上一個字不用避諱。比如咸豐皇帝奕詝,同治皇帝載淳和光緒皇帝載湉,其中奕字和載字毋庸避諱,而詝、淳、湉都是比較少用的生僻字,將避諱造成的不便降到了最小。

清朝的日曆為什麼叫時憲書?改名的背後大有講究

所以對皇帝名字避諱規定比較嚴格的,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康熙皇帝名字玄燁,其中玄字有黑色的意思,以後都不能用玄來形容黑色,要麼用皂色,要麼用黑色。人名中已經用了玄字的,一律改成元字。像劉備劉玄德這樣的老皇帝,雖然不能把人家改成劉元德,但玄字最後一筆還是要缺去,以避當朝皇帝名諱。

雍正皇帝名胤禛,是清朝歷代皇帝中執行避諱規定最為嚴格的。別的皇帝讓百姓避諱,至少沒對自己親兄弟下手,而雍正則把胤字完全據為己有,把親兄弟名字中的胤全部改為允字代替。只有與雍正最親密的怡親王胤祥,才受到雍正格外開恩的待遇,允許他把名字改回胤字。

而乾隆皇帝比較尷尬,弘字和歷字都是常用字。其中歷字為簡化後的簡體字,其繁體字有曆和歴兩種寫法。在乾隆這一輩弘字輩的近支宗室中,名字的第二個字都用日字偏旁,所以書寫用到乾隆名諱中的曆字,一般改寫為歴即可。只是由於日曆在民間的使用太過廣泛,即便改用歴字,乾隆仍然感覺是對他的一種冒犯,所以索性把時憲歷改為時憲書,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北京的冬天氣候反常 咸豐皇帝是用什麼方式應對的?
晚清戊午科場案:一場從娛樂圈牽出的學術腐敗事件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