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巴黎聖母院的損毀是人類無法彌補的共同文化遺產

巴黎聖母院的損毀是人類無法彌補的共同文化遺產

巴黎聖母院15日傍晚發生大火,造成塔尖倒塌,建築損毀嚴重,令人十分痛惜。在此之前,由於城市污染以及維護不善,這顆「巴黎的心臟」早已受損。經過此次突發火災,巴黎聖母院屋頂的三分之二已經損毀,重建需要幾十年時間。火災的發生,讓世界為之嘆息。

哥特式建築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於1345年完工。在法國作家雨果浪漫的鵝毛筆下,聖母院高高聳立的塔尖倒映在波光粼粼的塞納河上,鐘樓里駝背的卡西莫多,醜陋的外貌包裹著美麗善良的心靈,冰冷的石頭建築有了血液,也有了靈魂。多少人慕名前來,多少人把她視作歐洲和法國文化的象徵,又有多少人曾被她厚重的歷史價值和「石頭交響樂」壯麗的美感而震撼。

我們感嘆當今科技的發展,足不出戶、刷著手機,就可以與在現場的法國民眾一同看見尖塔燒毀倒塌的時刻;我們又是那麼無奈,儘管科技如此發達,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存世八百多年的世界文化遺產遭遇這場災難,消防人員儘力撲救也無濟於事。無論是法國人、歐洲人,還是中國人、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到訪過巴黎聖母院的人擔憂那精美的「玫瑰花窗」、卡西莫多的「鐘樓」、內部輝煌的雕刻繪畫藝術和珍貴藏品是否安全,沒有去過巴黎的人們則深深遺憾沒能親眼欣賞到損毀前的宏偉建築。悲傷、惋惜、感慨,都來自於人們內心對文明的尊重、對文化的珍愛和對美的追求。這是一份共通的認知和情感。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共通的情感,雨果才會在給朋友的書信中讚美中國的圓明園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藝術傑作,稱它就宛如是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影影綽綽地呈現出來的亞洲文明的一個剪影,同時嚴厲譴責英法聯軍犯下的罪行。正是有這樣情感,人們會譴責炸毀巴米揚大佛這樣殘暴的行為。正是有這樣的情感,當維護經費捉襟見肘的巴西國家博物館在火災中兩千萬件文物付之一炬時,巨大的「文化悲劇」震驚世界。正是有這樣的情感,當阿富汗國家珍品因國內戰火紛飛、社會動蕩而不得不背井離鄉在世界各地「流浪」展出時,世人給予無比同情和理解。全世界各國人民對文明的傳承發展、生活的和諧幸福有著共同的需求和希望,守護共同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所在。

所以,當各國人民面對現實利益和變革發展的選擇時,不妨想一想曾經面對文明古迹慘痛損失的扼腕痛惜、追悔莫及。呼籲和平、共促發展、同舟共濟,一起面對和解決發展中的難題,一起維護人類文明成果,讓文化多元、人類文明永續,這才是最好的選擇。(聶新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簡之 的精彩文章:

花200萬買兩塊石頭,值嗎?

TAG: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