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最蠻橫的一個組織,掌控皇帝生死,先後扶持了八位皇帝

中國古代最蠻橫的一個組織,掌控皇帝生死,先後扶持了八位皇帝

「家天下」的這個制度的缺點早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之時就被說過,指望一個「人治」的社會,是不可靠的。封建社會大權都掌管在君主一人的手中,皇帝都喜歡中央集權。封建社會狀況的好壞就因此全部取決於君主個人素質的好壞,對於想法理性現實的中國人來講,這事兒非常不靠譜,就連隋唐這樣的盛世,都無法保證君主個個都是楊堅和李世民。

當然作為皇帝來說權力越大越好,但是國家小還管的過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管理之事不能事必躬親,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統是每個帝王的願望,因此就有了宰相,文武百官,來協助皇帝管理好國家,不過這只是外朝的事兒,而且這一切都沒有跳脫出「人治」的缺陷,除了共享治國權力的外朝,皇帝還有龐大的家族需要管理,因此成立了一個專門管理「家事」的組織,這個組織只能「宦官」加入。

家事和國事之間的衝突自古有之,從來沒有停過,每朝每代都有內政干涉外政之事,大到謀朝篡位小到女人家對朝政指手畫腳。但宦官這個問題對很多朝代來講,都成了生死攸關的問題,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在中國屢見不鮮。今天我們來說唐朝中後期的宦官問題。

應該說唐朝中後期的宦官之亂具有相當的規模,禍害時間貫穿整個中後期。這種混亂造成的原因還是要從皇帝和宰相的權力之爭說起。雖然天下是皇帝的,宰相聽命於皇帝,但是更多實行具體政事的權力掌握在宰相的手裡,在唐初,宰相不僅有權管理外政還有權參與內政,所以宰相才被稱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如果宰相權力過大皇帝就成了擺設,這在唐初還不明顯,因為君主更為強大,國家又蒸蒸日上。

到了中唐時期國家再不像以前興盛時期,種種問題都開始暴露,皇帝發現了宰相制度的弊端,唯恐被篡奪了權力,在恐懼之下,將內政和外政的權力分開,宰相主外,而內政則交給宦官來對分宰相的權力。因此設立了樞密使,到了唐末門下中書的文件需要通過樞密使審閱才能上傳,這種方式叫做「貼黃」,這時宦官已經有了很大的權力。

到唐德宗時期宦官權力有了進一步改變,由於唐德宗個人經歷過朝廷重臣的背叛,導致自己流亡,對此耿耿於懷的他生怕再發生這樣的事兒,進而將禁軍交付太監管理,這也難怪,太監這個職位本來就是和君主交往最密的角色,皇帝當他們是「家裡人」更為信賴也無可厚非。但是別忘了這始終還是「人治」,「認為」和「覺得「都不是法制,根本不作數。

有了權力就能改變人性,宦官一旦掌了權,也能生殺。自唐德宗之後,太監霍亂內政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統計下來,唐朝由於宦官的問題,唐敬宗被謀殺,唐順宗被逼退位,還有八個人被推上皇位(代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儼然誰來做皇帝成了太監說了算的事兒。更有甚者在唐文宗時期,發生了著名的針對太監仇士良的「甘露之變」,結果事變失敗,造成仇士良大肆屠殺朝臣的惡果。

不過仇士良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吃了自己「一手提拔」的唐武宗的虧。唐武宗上位之後和宦官的矛盾日漸暴露,唐武宗還是非常有魄力的聯合宰相李德裕讓仇士良「告老還鄉」了。關於為什麼唐武宗能做到這一點,除了皇帝和宰相的個人能力之外,還是要說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權力博弈的問題。雖然唐朝的宦官有內政權但是他們還是離真正的權力之路有一段距離,關鍵的還是外政和內政權力統一,這點上皇帝和宰相一合力,宦官肯定無可奈何。

遺憾的是,明朝的宦官就學奸了,吸取前人的錯誤,最後各種禍國殃民。不過話說回來,從本質上來說,封建統治有其局限性,如果不是太監的問題,也會發生其他問題造成王朝統治失敗的,清朝就是個例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古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崇高的一代人,腿殘疾住牛棚,不要強國高薪,只要祖國強大

TAG:歷史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