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巴黎聖母院火災直播,流媒時代內容被關聯到了哪裡?

巴黎聖母院火災直播,流媒時代內容被關聯到了哪裡?

/華商韜略 伊然

歷史給人留下很多教訓,其中一條是很少有人會吸取教訓。

這句話,在今天又應驗了。

當地時間4月15日下午6時50分左右,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嚴重火災。

火災起於閣樓,蔓延速度極快,從報告起火到火焰竄上房頂僅僅用了一兩分鐘時間。巴黎聖母院整整個木質內部結構都在燃燒,塔尖在大火中倒下,屋頂幾乎被損毀,戰爭時期得以倖存的建築,卻在和平年代損毀了,舉世震驚。

經過近四個小時的撲救行動後,消防部門稱巴黎聖母院的主體結構得以保存和保護。巴黎市長表示:「在聖母院大火中,我們救回了不少,但失去的更多。

從1163年開始興建的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最為世人所知的歷史遺產。自中世紀以來,巴黎聖母院的哥特式建築就一直是法蘭西天主教的信仰重地。

實際上,巴黎聖母院在很長時間裡沒有得到維護和修繕。1831年法國大文豪雨果的長篇名著《巴黎聖母院》出版,提升了聖母院承載的文化價值,也喚醒了當地民眾對於古迹保護的意識。

如今的巴黎聖母院每年接待1200萬名遊客,讓悠久歷史的古迹本體面臨嚴重的保護壓力。因此近年來,法國各界也都致力於「大修經費」的籌措。

可誰知大修才剛開始沒多久,就遭遇了難以想像的災難摧殘。不幸之中的萬幸是因為修繕,很多文物提前被搬出了失火區域。

根據初步調查,起火並非人為原因,可能是維修電路出現了問題。

「卡西莫多的鐘樓沒了」,「玫瑰玻璃窗裂了」,「修復可能要八到十年,在此期間都不會對外開放,可惜了」……各式各樣的感嘆在朋友圈傳遞著。

此次失火正值傍晚的人流高峰期,在塞納河畔,民眾看著大火燃燒輕輕吟唱歌謠、跪下祈禱,惋惜八百年歷史遺迹的灰飛煙滅。全世界的民眾不僅僅通過新聞媒體,也在視頻、直播、vlog里看到了不同鏡頭下燃燒的大火和轟然倒塌的塔樓。

遠在萬里之外,旁觀者忍不住扼腕嘆息,影像留下了建築倒下的過程,讓人們記住了它最後的模樣,但越來越智能的視頻平台卻在這一個讓人深感痛心的文化損失和意外上出了差錯。

據外媒報道,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後,眾多網友將現場視頻傳至YouTube。

然而YouTube的推薦演算法卻將巴黎聖母院大火的視頻直播鏈接直接和一些暴力、火災、襲擊事件自動關聯,引起了極大憤怒。

有不少人批評YouTube審核把關不嚴,把意外失火和襲擊關聯,有混淆視聽、製造陰謀論的嫌疑。

YouTube已移除相關推薦,並發表聲明。

「對於巴黎聖母院的大火我們深表悲痛。去年,我們和大英百科、維基百科等第三方平台合作推出『信息板』。該模塊由演算法自動生成,而我們的系統時而犯錯。」

客觀分析,應該是視頻中的失火影像造成了演算法的誤解。可以推測,YouTube使用的是根據視頻或圖像之間相似之處找出關聯性的 CV(計算機視覺)演算法。

這已經不是YouTube演算法系統第一次被詬病了。

2018年初「自殺森林門」鬧得沸沸揚揚,網紅Logan Paul拍攝自殺者遺體還被大量推薦給他的青少年粉絲長達兩天;普通消費品廣告貼片極端內容視頻;槍擊直播被當做遊戲實況錄像……

一位參與過YouTube演算法設計的工程師幾年前面對媒體採訪時,很坦誠表明過推薦系統是有風險的,YouTube上的東西看起來像現實,但這裡面的現實被扭曲了。」

CV 演算法可以有效地辨別類似圖像,這些工具相關內容在一些方面頗有成效。但是,系統不一定能及時處理沒有預料的突發事件與預設檢查內容之間的異同。

此次失誤大概率也是因為圖像中有「大火」、「高塔」和「很多煙」。

如果說微博時代,「人人都是媒體」;直播時代,「人人都是明星」;短視頻時代,「人人都是導演」。那在視頻影像信息流量愈發爆炸的時代,是否能完全依靠 AI 和演算法識別內容?

信息爆炸時代,社交平台巨頭啟用人工智慧演算法去檢測平台上海量的內容。

演算法是一種生成機制和傳播策略,體現為抓取、匯聚、分類、排序,也體現為提取、匹配、推送。技術的發展把過去主要由人負責的內容揀選工作交給系統來處理。

近年來,網路平台演算法帶給用戶前所未有的使用和閱讀體驗。即使不理解全部原理,大家也樂於利用演算法。平台用演算法實現運營流暢,內容生產者為了傳播量要取悅演算法,受眾通過演算法看到自己想看的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韜略 的精彩文章:

消費者最愛喝醬香酒背後的大風口
年銷售額260億歐元也不開心的男人,因為不再是雙位數增長了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