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一個孩子的自尊是如何被擊碎的

一個孩子的自尊是如何被擊碎的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付麗娟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一隻色彩鮮艷的風箏剛好落在一個2歲男孩的腳邊。小男孩伸出一隻腳踩在風箏上,另一隻腳迅速的跟上。

風箏的主人是一個6、7歲的男孩。跟著風箏跑過來,看見被人踩在腳底,臉上茫然,應該也有些心疼。他跑開了。

過了一會兒,一個年輕女人走過來,風箏的小主人耷拉著頭跟在女人身後。女人邊急步走著,邊扭頭訓斥著:「別人踩你的風箏,你就讓別人踩?!你怎麼這麼沒用?!」

廣場的大草坪上,孩子們在奔跑、玩耍,大人們三三兩兩坐著曬太陽聊天。一些風箏在藍色的天空里飛著。閑適安好的畫面,突然被暴虐的聲音撕裂。

女人滿身的不耐煩和嫌惡,全部指向她身後的男孩——她的孩子。小男孩不安的跟在母親身後,努力剋制被母親當眾訓斥的難過。

一隻正在發飆的龐然大物,隨時可能會回頭撕咬毫無反擊力的小動物,小動物不能逃走,因為那是他的媽媽,他需要她的幫助。但同時也必須小心翼翼,避免被更兇猛的襲擊。小男孩艱難地跟著母親。

女人看見了風箏,也看見了踩風箏的人,一個2歲的小男孩。女人停下來,對著2歲小男孩咆哮:「你怎麼可以踩別人的玩具?!你給我撿起來!」

站在風箏上的小男孩沒有動,突然出現的龐然大物也許有些嚇人。女人又叫了一次:你給我撿起來!」

2歲小男孩雙手叉起腰,跺了一下小腳,大聲對著眼前的女人喊:「我不!」

女人已經氣得有些歇斯底里,回頭沖著兒子喊:「你就讓這麼個小不點欺負?!你有什麼用?!」小男孩縮起身體,頭更低,眼淚溢出又縮回去,沒有掉下來。小男孩不敢說一句話,收縮身體,讓自己能夠感覺不到自己此時的存在,是他正在拚命的心理內部運作。

而實際上,小男孩已經面臨崩潰。他努力保護自己,不讓自己碎掉。一張正在哭泣的臉,卻不敢有眼淚。

另一個女人將風箏上的小男孩抱起,試圖緩和緊張的氣氛。

一個年輕男人突然出現,給了風箏的主人一耳光。男人壓低聲音對小男孩說:「哭什麼哭,有什麼可哭的?!」這是小男孩的父親。周圍人多,即使給了兒子一耳光,也不足以宣洩他對兒子的憤怒,壓低的聲音,正是他剋制的憤怒。

男人的臉陰霾而暴力。女人撿起風箏,男人接過風箏,兩人開始解被纏繞的線。小男孩站在離父母一米多的位置,在他們的身後站著。

被父親打過一耳光後,小男孩沒有再用力地拼湊已經破碎過幾次的心。也許他終於讓自己不在此時此刻了。

看著朋友們的小孩正在一起放風箏,開心地追逐嬉鬧,沒有暴虐的父母需要承受,我說:「你們的孩子真的幸福。」朋友問:「這個小孩以後會怎樣?」

人和人的命運的不同,就在眼前展開……

後記

朋友問如果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這個事情,是怎樣的,有沒有好的處理方式。

一個六歲的男孩應該具備解決這種場景的能力。遇到一個小弟弟踩到自己的風箏,可以以大哥哥的身份與對方交涉;或者帶有保護性的把小弟弟移開;找到小弟弟的父母,讓小弟弟的父母出面解決。重要的是,是什麼讓一個六歲的男孩沒有這個人際的基本能力。最大的可能是,沒有來自父母的榜樣和範本。

後來當小男孩的父母分別出場,就可以確定,不僅小男孩沒有正面的父母的榜樣,而且父母處理問題的心智,會直接擊碎小男孩可能自發生長的人際能力。

當孩子遇到任何困難尋求父母支持,都是孩子學習面對挫折的機會,唯抱有支持態度的父母能教會孩子如何應對挫折。而這位母親在遇到孩子尋求幫助,呈現弱小的時候,對孩子的態度是羞辱和貶低,沒有情感上的支持和技術上的教導,這隻會強化孩子對挫折的恐懼和迴避,甚至導致創傷。

一些父母認為孩子需要學會獨立解決問題。一個人可以獨立解決問題,首先需要在心裡保有一個在情感上支撐他的重要人,對孩子來說就是父母。

6歲的孩子需要自戀的維護。父母在眾人面前對孩子羞辱和暴力,孩子的自戀被扯碎,對任何人來說,自戀的破碎都極度痛苦和極具傷害性。況且,對孩子來說,實施這一暴行的是自己需要依戀的父母。這極有可能導致孩子出現精神障礙。

無論父母在一些時候多麼疼愛孩子,如果同時在某些時候對孩子實施暴虐,都會讓孩子無法放心安全的依戀父母。對於孩子來說,這是無處容身的被遺棄感,在人際關係上註定會遇到困難。同時也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是罪惡和糟糕的本體,否則父母為什麼會攻擊和羞辱自己。孩子會在以後強迫性重複地尋求被虐待,或者讓自己的處境很糟糕。

小男孩在被母親羞辱和貶低時,他的反應是保護好自己,忍住眼淚的過程,是控制住不讓自己被羞辱擊碎,不讓自己崩潰。所以,精神的暴力非常具有穿透性,它有毀掉一個孩子的力量。然而,如果一個人常常要體驗到自我崩潰,是巨大的痛苦和瀕死的體驗。可以想像一下,讓一個恐高的人在高處呆著,讓怕蛇的人跟蛇一起生活。這是類似的心理體驗。孩子是無法承受的。

當自我體驗到的痛苦超過了可以承受的度,可以用的自我保護,就只有解離的方式了。多重人格就是解離中很有代表性的。解離,是讓自己的意識和身體分開。小男孩在被父親打了一耳光後,他沒有繼續再拚命的維持住自體不要崩解。因為這一耳光所激發的心靈的痛苦,已經超過了負荷,自體已經崩解。意識離開了身體和此時此地。

很有可能,讓小男孩事隔幾天後回憶當時的情形,小男孩已經想不起來,這部分體驗在意識層面丟失了,在潛意識裡卻有深刻的印記。

母親的心智功能,決定了如何對小孩之間的互動賦予意義。例如,對於2歲的男孩來說,他踩住風箏,在他的腦袋裡是沒有「我有力量欺負大哥哥」的信息,他是對風箏好奇。除非,當他在做這個行為時,被賦予了這樣的意義。6歲的孩子正常情況下,也不會認為自己被2歲的孩子欺負了,他可能會不知道如何讓小不點聽自己的話。但是母親認定這就是被欺負,而且與有用沒用關聯在一起。

母親賦予的意義,是用自己的心智替代和覆蓋了孩子的心智,同時這個意義是負面的,更難讓孩子消化。

朋友說,這樣的父母隨處可見,已經見怪不怪了。

確實,父母的人格就是孩子的命運。

--------End---------

作者簡介

付麗娟,精神分析取向心理諮詢師,寫有數篇精神分析科普文,接受個人分析與專業培訓十餘年,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負責人。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50元4節北美精英外教在線課,4-12歲都能學

TAG:二胎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