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Nature、Science同時撤稿!劍橋前博後被舉報欺凌同事,帶出學術造假醜聞

Nature、Science同時撤稿!劍橋前博後被舉報欺凌同事,帶出學術造假醜聞

學術造假事件難以計數。圖片來源:manuscriptedit.com

撰文 李曉慧

當地時間 4 月 11 日,Nature和Science在同一天分別撤下了 2 篇發表於 2013 年和 2010 年的論文特殊的是,這 2 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同一人:布里斯託大學 Senior Lecturer、曾在劍橋大學做博士後的Abderrahmane Kaidi。此前的調查表明,Abderrahmane Kaidi 在博士後研究期間,捏造了虛假數據,並向其合作者謊稱他完成了應有的實驗。2018 年這一事件被曝光後,劍橋大學發起了調查,調查結果稱該項造假案例的責任應由 Kaidi 一人承擔。目前,Kaidi 因學術不端已經從其任職的英國布里斯託大學辭職

Abderrahmane Kaidi

數據造假,欺凌同事

Kaidi 被調查的起因是其實驗室中其他同事對他的投訴,據被公開的內部郵件,調查小組在與 Kaidi 實驗室中 3 名成員進行訪談時,有 2 人當場淚流滿面,其中一人由於沒有研究資金而無法購買實驗材料,她不得不向其合作方撒謊隱瞞這一實情,同時也在擔心錯誤的數據被發表。另外一人表示,她夜不能寐,感覺自己處於崩潰的邊緣。還有一位博士生在訪談時表示,因為她在實驗室中遭受的一切,未來她不打算繼續科學研究。

在布里斯託大學的聲明中提到,當 Kaidi 處於被調查狀態時,他已提出辭職,調查涉及他在實驗室中對待其他成員的不當行為。

什麼樣的遭遇會讓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承受著如此大的壓力?實驗室成員在調查過程中提到的一件事情,令調查人員也覺得事態嚴重:當這名實驗室成員在熬夜做實驗的時候, Kaidi 因為冷凍細胞的事情沖她大喊大叫,並將細胞取出毀了她的實驗,之後更是站在實驗室門口堵住了她的出路,從凌晨 3 點開始之後的 5 個小時,她都無法離開實驗室。

在調查 Kaidi 欺凌同事事件的同時,一項針對其學術造假的調查也在進行,2018 年 9 月,布里斯託大學的聲明中稱:Kaidi 博士已經承認其編造了研究數據,並向其它研究機構的合作者謊稱已經完成了實驗。聲明中同時表示,Kaidi 博士對他的造假行為負有全部責任,並不涉及其研究小組的其它研究成員。

布里斯託大學官網仍保留了Kaidi的個人簡介界面

同時,劍橋大學也展開了對 Kaidi 的調查,進而發現他於 2013 年發表在Nature上的一作論文 「KAT5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couples chromatin sensing to ATM signalling」、以及 2010 年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作論文「Human SIRT6 promotes DNA end resection through CtIP deacetylation」 均存在數據造假。2019 年 4 月 11 日,Science和Nature兩大期刊同時發布撤稿聲明,宣布撤回上述論文。據查詢,該Science論文在近 9 年內已經被引用 263 次,Nature論文在6 年內被引用 119 次

學術造假的最嚴懲罰

除了主動或者被動辭職之外,目前還不知道 Kaidi 是否還會承擔更大的責任。不過,根據此前的經驗,學術造假有時需要責任人承擔更大的責任,有人甚至為此坐牢,有的研究機構也因此付出了高額的罰款。就在最近,美國杜克大學就因為其科研人員的學術造假行為而付出了 1.125 億美金

2019 年 3 月 26 日,杜克大學宣布,因為該校前僱員造假騙取政府科研資金,向政府賠償 1.125 億美金,這成為史上最大一筆因學術造假而承擔的罰款。曾在杜克大學工作的研究人員 Erin Potts-Kant,從 2006 年開始,在其參與的實驗和項目中篡改數據,憑藉這些造假的研究,幫助杜克大學拿到聯邦政府的資助。根據杜克大學的調查,Erin Potts-Kant 有 15 篇論文需要撤稿。

一般情況下,誰造假誰負責,那麼為什麼杜克大學要承擔如此龐大的賠償款項呢?原來,杜克大學對 Erin Potts-Kant 的造假行為並非一無所知,在法庭上的大量證據面前,杜克大學承認,在 Erin Potts-Kant 造假醜聞爆發前就已經知道了這一情況。這一案件的舉報者 Joseph Thomas 也因此獲得了高達 3375 萬美元的舉報獎勵。

杜克大學

在此之前,還有不只一位研究人員因為研究造假而遭遇牢獄之災,比如美國的一位助理教授 Dong-Pyou Han,他將人體免疫球蛋白 G 注入兔子血清以偽造實驗數據,2014 年 6 月,他因偽造研究數據、提交不實報告以獲得政府資助等被起訴,最終獲刑 57 個月,罰款 720 萬美元。在韓國,被譽為「韓國克隆之父」的前首爾大學獸醫系首席教授黃禹錫,因偽造多項研究成果以及洗錢,在 2010 年被判有期徒刑 18 個月。

為何學術造假屢禁不止?

各個國家的學術造假屢見不鮮,因揭露學術不端聞名的「撤稿觀察」網站共同創始人伊萬·奧蘭斯基稱,據其網站統計,全球論文撤稿量已從 2000 年前的每年不足 40 篇,上升到 2018 年的約 1400 篇,其中約 60% 與學術不端有關。2012 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有關論文撤回的研究報告,其中指出,因學術造假或涉嫌學術造假而撤回的論文所佔比例相當於 1975 年的 10 倍。

作者認為,由於大部分科學研究都由公共資助支持,因此學術造假行為給科學家、科學研究以及整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就為什麼學術造假屢禁不止的問題,作者提出了一種觀點:科學界的激勵機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讓科學家們不惜代價也要獲得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他認為,在科學界,有一種贏者通吃的情況,在稀缺的研究資金中,工作、獎金、獎項、資助會大量地給予做出過巨大研究成果的研究人員。

2018 年,發表在Nature上的文章也指出出版壓力與學術不端行為之間具有相關性,作者認為,在晉陞、獎項評選以及研究經費資助方面過於依賴科學家的出版指標,比如論文發表的數量、期刊的影響因子以及被引用次數等。該篇文章作者、澳大利亞神經科學研究中心教授 Simon Gandevia 認為,科學家在學術界要想生存下去,發布新結果變得很重要,而這個結果是否正確反而變得沒有那麼重要。「現在,生產新的研究結果是職業科學家生存的必需。」作者在文章中寫道。「而且,目前來看,依靠科研機構的自我監管,來處理潛在的學術不端案例,註定會失敗。」

Simon Gandevia 認為,我們不應再忍受針對學術不端、耗費數年的秘密調查,畢竟科學研究是由整個社會來買單,因此,學術不端和造假應該從一開始就接受外部的獨立調查,「我們應該通過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更公開的調查,向『開放』的科學進行轉變。」

參考鏈接:

https://www.pnas.org/content/109/42/17028

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top-scientist-dr-abderrahmane-kaidi-quits-after-confessing-to-research-fakery-lvt376d30

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18/09/17/abder-kaidi-fraud-and-bullying-scandal-unravelling/

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18/09/10/abderrahmane-kaidi-leaves-bristol-after-misconduct-finding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106160606/http://research-information.bristol.ac.uk:80/en/persons/abderrahmane-kaidi(cbe08f72-c0b6-4071-b6e2-c4d34b5a6c82).html

https://www.npr.org/2019/03/25/706604033/duke-whistleblower-gets-more-than-33-million-in-research-fraud-settlement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1087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喝一瓶酒等於抽多少支煙?巧妙換算助力風險科普
再過30年,阿爾卑斯山脈冰川將只剩下現在一半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