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澤東廚師長掌勺22年,紅燒肉不能放醬油,做完飯要銷毀菜單

毛澤東廚師長掌勺22年,紅燒肉不能放醬油,做完飯要銷毀菜單

自從成了毛澤東的廚師,程汝明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及時「處理」菜單。「每次做飯之前,我要寫一份菜單上報,批准之後我再抄一份帶到廚房,等飯做完了,我就得把手裡的菜單解決掉。」程汝明對這個工作流程的印象很深。

資料圖:程汝明和毛澤東合影

紅燒肉、豆豉臘肉、豆豉苦瓜、辣椒圈、魚頭豆腐、鹽水雞、扒雙菜和一小盆三鮮餡餃子,加上中午的剩菜,年夜飯齊了。

「那天做完飯之後,我特別想接近他,想和他說說話」,程汝明說,「所以我情不自禁就湊到了他跟前。」

見程汝明站在身旁,毛澤東特意調整了一下坐姿,然後沖著程汝明樂了。

程汝明也樂了,他說他沒問毛澤東為什麼樂,但他樂是「因為主席樂了」。

自1954年成為毛澤東的廚師,程汝明在「主席家」干滿了22年。關於這22年的除夕,程汝明印象最深的是「每到過年那天,主席就一直在笑」,而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也經常受邀與毛澤東一家共進晚餐。

主席情有獨鐘的紅燒肉不能放醬油

毛澤東愛吃紅燒肉,這道菜,年夜飯里自然少不得。

不過,毛澤東愛吃的紅燒肉必須按程汝明研究的配方製作,因為在當上毛澤東的廚師之後不久,程汝明便得知,毛澤東的菜里有些佐料添不得。

知道這事,是因為程汝明給毛澤東做的第一盤紅燒肉,毛澤東竟然一塊也沒動。程汝明當時問毛澤東是不是覺得味道不好,毛澤東只說自己不喜歡吃醬油。追問之下,程汝明才弄清為什麼毛澤東會有這樣一個習慣。

原來,毛澤東年少時,家裡曾開過醬油作坊。當時釀造醬油多通過自然曬制發酵。一年夏天,毛澤東無意間看見醬油缸里有些白點,待走近觀察才發現,那些白點竟是醬油發酵時孳生的蛆蟲。從那時起,毛澤東再也不吃醬油,只是毛澤東的堅定讓程汝明感到有點為難——以後還做不做紅燒肉?

當然做,而且後來的紅燒肉還令毛澤東情有獨鍾。其實程汝明琢磨出的辦法,就是用糖色加鹽,代替醬油為肉著色調味,這樣烹制的紅燒肉咸鮮不失、甜味兼得,毛澤東嘗過之後很是受用。程汝明則由此掌握了一個規律:「只要上這道紅燒肉,主席準保不會剩下。」

除紅燒肉外,毛澤東還愛吃辣椒、苦瓜以及多數湖南人都喜歡的臘肉。毛澤東總說,「不能吃辣椒和苦瓜的人,怎麼能幹革命?」而程汝明卻常想「不用醬油,怎麼能做出主席愛吃的辣椒和苦瓜?」好在毛澤東不討厭豆豉,於是在程汝明總結出的「愛吃」菜單上,豆豉辣椒圈和豆豉苦瓜的地位便如紅燒肉一樣穩固。

不過,程汝明的菜單也並非總能讓毛澤東胃口大開。進中南海後不久的一個除夕,程汝明準備晚飯包餃子,為此,他還特意問了毛澤東喜歡吃什麼餡。毛澤東的回答是「什麼餡都行,我吃不了幾個」。程汝明以為毛澤東食慾不佳,所以就做了自己拿手的三鮮餡。沒想到吃飯的時候,毛澤東只嘗了一個,就再沒碰過餃子。

那頓飯之後有人告訴程汝明,其實南方人過年更喜歡吃年糕,隨著對「主席家」飲食習慣的逐漸了解,程汝明還發現毛澤東和江青都不愛吃韭菜。因此,程汝明後來很少再給毛澤東包餃子,第二年除夕的晚餐里,主食也自然變成了年糕,「主席吃了好幾塊」,程汝明清楚地記得。

用心之處還不止於此。程汝明說,做年夜飯的時候,他不會像平日那樣刻意往菜里多加湯水,因為他知道,毛澤東吃這頓飯的時候不會看書。「主席吃飯喜歡看書看文件,一看起來吃得就慢,菜就容易涼。所以我一般會往菜里放點湯,保溫。」

「困難時期」主席命令不準做肉菜

「困難時期」開始後,毛澤東決定降低自己的伙食標準,程汝明因此得到命令:以後不準做肉菜了。這事著實讓程汝明愁了一陣。為保證毛澤東的健康,肉肯定還要做,但既然毛澤東已經囑咐過了,程汝明又不敢把肉做到明處。

想到毛澤東愛吃的蔥花餅之後,程汝明準備「把肉放在暗處」。

程汝明是山東人,喜歡吃大蔥,剛進中南海的時候,他很希望能與毛澤東「奇味」共分享,可毛澤東偏就對蔥不感興趣。1958年的一天,執著的程汝明試著做了個蔥花餅。這個小點心的配料不過就是蔥花、鹽和五香粉,卻被毛澤東品出了滋味,以至吃完之後,毛澤東連說「再給我一個」,從此開始欣賞蔥香。

1960年除夕,程汝明偷偷往蔥花餅里加了豬肉。

程汝明覺得,「放在暗處」最好能化肉於無形,恰巧毛澤東平時愛吃肥肉,於是那天晚上,程汝明就用一塊肥豬肉熬了一碗大油。做蔥花餅的時候,程汝明把這碗「液態豬肉」和進了面里,而且還在蔥花里摻了幾個肉丁。當時毛澤東並沒覺察出這頓飯內藏蹊蹺,只是盛讚「程師傅的大餅做得香!」

然而沒過多久,「大餅」里的那點事還是露餡了,程汝明隨即被告知「不許再做『大餅』」。

其實即便是在糧肉豐足的年代,毛澤東的飯食也很儉樸。至於年夜飯,程汝明記得住的好菜,只有一個羅漢大蝦,倒是有幾次除夕中午剩了菜,晚飯的時候,毛澤東還一定要讓程汝明端上桌來。

由於毛澤東每月的伙食費要從當月的工資中扣付,所以程汝明總是想方設法地把菜做得既可口又省錢。比如毛澤東愛吃魚,逢年過節的時候,程汝明就會做個魚頭豆腐。儘管如此「魚」菜,純屬以偏概全,但毛澤東卻非常滿足。

飯做完了就得把手裡的菜單解決掉

至於1976年的除夕晚餐都有哪些菜,程汝明說他已經記不清,「給主席家做過的菜太多了,而且『海』(即中南海)里有紀律,不許工作人員留菜單。」

最初聽到這條紀律,程汝明並不理解。後來有同事告訴他,如果重要領導的飲食習慣被敵對勢力掌握,那麼他們就可能根據這些信息預測領導人的健康變化情況,然後選擇領導身體狀況不佳的時候向中國發難。

總之,自從成了毛澤東的廚師,程汝明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及時「處理」菜單。「每次做飯之前,我要寫一份菜單上報,批准之後我再抄一份帶到廚房,等飯做完了,我就得把手裡的菜單解決掉。」程汝明對這個工作流程的印象很深。

為了保密,有些事程汝明還得瞞著家裡人。在「主席家」當廚師長的那些年裡,程汝明家人只知道程汝明的單位是中南海,程汝明寄給家裡的信也永遠發自「中南海一〇一信箱」。直到毛澤東去世後,程汝明家人才明白,原來「中南海一〇一信箱」就是毛澤東家。

即使同為中南海里的工作人員,程汝明往往也只是和其他領導人的廚師交流一下烹飪經驗,並由此得知周恩來喜歡吃獅子頭,劉少奇因有胃病而偏愛罐燜牛肉和罐燜鴨子。除此之外,各家首長的其他事大家一概不提。

四人幫倒台後,程汝明搬回了中南海,而且仍是歷任最高首長家的廚師長。

如今,想想在中南海那陣子曾經為領袖們找到口福、培養了愛好,程汝明說,自己這輩子「欣慰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史話 的精彩文章:

帝京洛陽有座天津橋,從隋唐延續至今已經上千年
中國神仙體系最完整的文圖,你不知道的這裡都有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