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維權式營銷」遭監管問詢,全景網路股價暴跌比肩視覺中國

「維權式營銷」遭監管問詢,全景網路股價暴跌比肩視覺中國

4月16日,深陷濫用版權維權漩渦的視覺中國(000681.SZ)迎來連續第三個跌停板,同樣以圖片版權為生存之道的新三板公司全景網路(834877.OC)也連續暴跌,兩個交易日累計下跌29%,周二收於0.99元,淪為「仙股」。

全景網路身背3900多起訴訟,主要是作為原告起訴媒體侵權。周一,全國股轉公司對全景網路(834877.OC)下發問詢函,要求公司解釋其所謂「維權式營銷」,說明是否將國徽、國旗等圖片用於商業用途,其非自有圖片是否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其兜售圖片使用權的行為是否屬於濫用著作權。

視覺中國事件爆發後,第一財經記者從接近監管的人士了解到,有人實名向監管者舉報全景網路「釣魚式」敲詐勒索。有法律人士表示,全景網路對其平台上的部分圖片未能提供版權文件,不應以版權所有者自居要求圖片使用者賠償。

股轉問詢「維權式營銷」

全景網路全稱為北京全景視覺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版權圖片的交易平台,收入來源主要是銷售圖片產品的版權使用權和媒介代理費收入。公司入選了新三板創新層,並採取做市交易。

4月15日,股轉公司向全景網路下發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是否存在將未取得授權許可或已過權利保護期的圖片用於有償授權,是否違反法律規定,將國徽、國旗等圖片用於商業用途。

針對全景網路推崇的「維權式營銷」模式,股轉公司要求全景網路解釋,該模式是否具有商業可持續性。股轉公司還要求全景網路說明是否通過訴訟維權,並且向訴訟被告兜售會員資格,是否存在濫用著作權的行為。

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全景網路對每張圖片索賠的金額為一萬元。在其官網上,單張圖片授權使用的價格在25元至60元之間。

全景網路對其主張擁有的圖片究竟有沒有版權也受到質疑。攝影師常克永發現,全景網路曾未經其允許售賣他創作的45張作品,且沒有署作者的名字。因此常克永將全景網路告上了法庭,法院判決全景網路賠償5.8萬元並公開致歉。

針對版權問題,股轉公司在問詢函中要求全景網路說明,公司的非自有圖片是否均已向著作權人取得授權許可或購買,公司把非自有圖片拿去賣錢是否經過作者同意。

「如全景網對其主張的圖片無版權,或者權屬存在爭議,其不能以作者身份提起訴訟並主張權利。如以版權人的身份通過發侵權索賠函向企業索要高額的所謂的版權費,其性質有『敲詐勒索』嫌疑。」陝西渭臨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春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認為,如果明知自己不具有版權,或者作者並未授權其行使權利,即以虛假的版權登記,或者自行在他人的作品上打上水印,進而騙取簽約對方的信任,簽署版權協議,收取大額的版權使用費。上述行為,從民事上講,構成欺詐;從刑事上講,則涉嫌詐騙刑事犯罪。

「訴訟狂人」越告越虧

工商查詢工具天眼查資料顯示,全景網路歷史上有3900多起法律訴訟,全部都是知識產權相關的糾紛,可謂是個「訴訟狂人」。

和視覺中國一樣,訴訟維權成了全景網路獲得收入的重要方式,被公司稱為「維權式營銷」。公司2017年財報顯示,公司「組建法務維權團隊,拓展了維權式營銷模式,通過圖片版權跟蹤維權的方式帶來圖片收入以及圖片維權收入增加約2141萬元,較同期增長28.06%。」

為了組建新的維權式營銷團隊,2017年全景網路新增了62名員工,而當年底,公司員工總數才只有195人。

2018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去年上線了自主開發的圖片版權監測中心,使用區塊鏈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將被動的版權保護變為主動的版權登記、確認和維權追償。

全景網路至今未披露2018年年報,公司此前申請推遲一個月披露年報,預計在4月26日披露。4月26日正好是世界知識產權日。

公司還臨時更換會計師事務所,辭了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改聘中興財光華會計師事務所來審計2018年年報。按公司的說法,是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和更好地推進審計工作的開展。

但作為創新層企業,全景網路必須披露業績快報。業績快報顯示,公司2018年營業總收入1.49億元,同比增長6.25%,但虧損驟然擴大,利潤總額從2017年虧損211萬元變成2018年虧損4744萬元,虧損額擴大20倍以上,其中扣非歸母凈利潤為-3927萬元。

公司預計每股凈資產將從2017年底的3.06元下降到去年底的1.27元,降幅達到58%。

對此,公司解釋稱,收入增長是因為自主開發的搜索平台大大提升了維權式營銷能力,在收入不斷增長的前期下,公司加大了營銷團隊、辦公室、營銷費用等方面的投入。利潤下降是因為預付款轉化成費用,應收款又沒有收會,而且計提了資產減值損失3083萬元。

由於持續業績下滑,今年3月12日,全景網路決定申請摘牌,並提出異議股東的回購方案,但幾天後又突然撤回摘牌申請。

全景網路的股價也持續下跌,2016年以15元每股進入的定增投資者已經浮虧86%,截至2018年9月底,仍有85戶股東,並且埋了兩家做市商,中泰證券和國泰君安分別持有公司1.99%和1.7%的股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楊元慶發布新戰略 聯想新財年營收至少提升50億美元
五大行製造業貸款佔比縮減,房地產信貸仍為股份行「大頭」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