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聖母院火滅後,他們卻只關心如何秀存在感

聖母院火滅後,他們卻只關心如何秀存在感

昨晚,世界文化遺產巴黎聖母院意外起火,雖然主體結構得以保存,內部卻遭到了重大打擊。

無數遺留了百年的瑰寶,可能再也沒有機會重見天日了。

觸目驚心的火災圖片。圖:BBC新聞

直到今天早上,消防人員才完全撲滅大火。BBC新聞也在第一時間,發布了火災之後,教堂的內部圖片。

在痛心的同時,你可能會發現:每次一有這種大事件爆出的時候,總會引起朋友圈的一波刷屏。除了部分真心對事件關注的人,還有一些,好像一夜之間變成了另一個人:

有人從來沒有對文化遺產表示過興趣,卻在朋友圈痛心疾首

有人或者僅僅在聖母院門口拍了張照片,完全沒有參觀的興趣,卻突然表現的好像這是自己最愛的景點一樣

有人連《悲慘世界》都沒有聽說過,知道事件發生以後,突然變成了經典讀物的愛好者;

在火災中,鐘樓其實得到了良好的保存。 圖:新浪微博

很多人覺得,碰到這種事,轉發不夠,還得強行站個隊

一有類似的大事發生,就開始有人瘋狂「蹭熱點」,「刷存在感」,這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比如,2017年,林肯公園主唱Chester Bennington自殺逝世。在一片歌迷的悼念聲中,出現過一些奇奇怪怪的聲音。

「說是上吊了,是一唱歌的老外。」

「請問RIP是誰?」

比如,老佛爺Karl Lagerfeld逝世時,你可能注意到,很多跟風悼念的人,可能對他的了解,只有「香奈兒」三個字。

也有一些比較瞎說大實話的網友:

還有每年的紀念張國榮事件,「偽粉絲」的刷屏,有時候讓真粉絲都看不下去了:

圖:微信公眾號深吟

看到熱點就忍不住轉發、站隊,強行秀存在感……這些行為,其實都可能是病

FOMO:社交媒體專屬疾病

這種病的名字叫「錯失恐懼症」,也叫「社群恐慌症」,由英文FOMO(Fear of Missing Out)翻譯而來,指的是生怕錯過任何熱點事件,並且通過頻繁刷新社交網路來獲取諮詢的行為,以及因此引起的手機依賴,以及焦慮感

FOMO的定義。圖:TRADING COMPOSURE

這一行為的雛形,早在社交網路並不流行的1996年就有人提出了:Dan Herman博士,在《品牌管理期刊(Th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發表了自己對這一現象的觀察。不過,直到近些年,這種現象才逐漸被人重視和研究,比如牛津大學的Andrew Przybylski教授,在他的一篇研究中解釋道:

「FOMO患者的特徵,在於他們會有一種強烈的渴望,想知道別人在做什麼、別人身上發生了什麼。」

Przybylski教授在牛津大學網路中心(OII)的照片。 圖:牛津大學官網

「比起正常人,那些FOMO患者,會從社交網站體驗到更極端的情感——正面和負面都有。因此,他們也會更有慾望去不停的查看社交網站,甚至形成類似強迫症的行為。」

如果你的朋友在社交場合忍不住看手機,不要怪Ta不懂禮貌,Ta可能是個FOMO患者。 圖:Google

比如,你是不是會發現,每次不管你在社交網站上Po了什麼東西,總會有人在第一時間點贊或者評論,哪怕你們壓根就不熟,甚至連朋友都算不上?

又或者,無論世界上哪個角落發生了什麼,總會有人在第一時間分享,並且急切的表示,自己和這一事件有著千絲萬縷(不管多麼牽強)的聯繫?

巴黎聖母院著火,帶火了「圓明園」這個話題。

圖:新浪微博

恭喜你,準確地識別了朋友圈裡的FOMO患者!

1分鐘測試:你有FOMO嗎?

看完上文,不少小夥伴肯定會疑惑:我也天天玩手機,意思是我有病咯?

並不是每一個使用社交網站的人,都有FOMO。PsychCentral網站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小測試,可以讓你了解一下,自己有沒有FOMO的傾向。

以下的10個問題,每個問題都以0-4分來評分,最後把所有評分相加,就是你的總得分

0分:一點也沒有

1分:很偶爾

2分:有時候

3分:經常出現

4分:幾乎每天都有

問題1:我覺得,我花在「了解別人在做什麼」這件事上的時間,有點太多了。

問題2:我在旅遊的時候,也喜歡打開社交網站,看看家鄉的朋友都在做些什麼。

問題3:我很害怕自己的朋友有著更好的生活。

問題4:當我臨時有事不能參加聚會時,會覺得很煩惱。

問題5:我很害怕別人的生活體驗比我更好。

問題6:如果我有和某個朋友見面的機會,但是沒有見成會讓我很沮喪。

問題7:當我看到朋友們在沒有我的場合聚會、旅遊,玩的很開心,會覺得很傷心。

問題8:當我不知道朋友們在做啥的時候,會覺得焦慮、緊張。

問題9:理解朋友們小圈子的「內部笑話(in jokes)」,對我而言很重要。

問題10:當我玩的開心的時候,把行程的每一個細節都分享到社交網站,對我來說很重要。

將所有得分相加後,再參考下表,就是你的FOMO指數。

0-14分:沒有FOMO傾向

15-22分:有一點FOMO的風險

23-29分:中等程度的FOMO

30分及以上:重度FOMO患者

*本測試僅為參考目的。

我有病,你有葯嗎?

發現自己是重度FOMO患者的小夥伴們,請舉一下手!

「迷戀社交網站」,看起來沒什麼害處,但潛在的危害,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大。

比如,FOMO患者因為過於將情感鏈接在社交網站上,很容易因此產生更多的焦慮、空虛、低落情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Instagram等社交網站突然出問題暫時關閉時,很多人會突然覺得「生活沒了意義」、「心裡缺了一塊」。

再比如,強迫性的更新社交網站,會佔據大量的時間,並且嚴重影響工作效率(上班、上課時,喜歡不由自主刷手機的小夥伴們,請再舉一下手)。

過度沉迷「別人身上的事」,並且為了「秀存在感」,強行和自己扯上聯繫,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甚至把自己變成活生生的段子。

相信在朋友圈圍觀的小夥伴們,也只能該配合你演出的認真表演了。

不過,FOMO也並不是什麼「不治之症」。下面,有5條小建議,可以幫助緩解你的癥狀。

療法1:不要覺得所有事情都是緊急的。

如果你有一份強度非常高的工作,很容易習慣於「所有事情都得立即處理」的心態。試著慢慢來,給自己一些空間,並不是所有事件,都需要得到你的即刻反饋。

療法2:關掉手機

很多小夥伴習慣一天24小時開著手機,「萬一有急事呢?(參見療法1)」。結果,因為不停有信息,不停查看手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工作效率的下降。

療法3:不要急著和所有事情建立聯繫

如果一件事情壓根引起不了你的興趣,哪怕所有人都在轉發,它還是跟你沒什麼關係。完全不需要因為覺得需要「秀存在」,而參與所有的熱點時間。

療法4:享受當下

不要關注別人在做什麼,或者別人在怎麼想。當你在做一件事的時候,盡量享受過程,而不是「如何在社交媒體展示」。

療法5:深度和廣度不能兼得

你是想同時關注100件事,還是選擇1,2件,認真體驗?在做決定前,請認真想想自己想要什麼。

再回到從昨天開始一直刷屏的巴黎聖母院起火這件事。

悲劇之後,表達悼念或者痛心的感受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甚至把圓明園拿出來對比,雖然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至少開啟了某種全民討論的局面,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當我們在社交網路上表達的情緒越來越傾向於變成千篇一律的「臉譜」,這種時候,無論是表達難過、還是憤怒、還是哀悼、還是懷念,總是難免被打了折扣,甚至在真正懷有感情的人眼裡,顯得無比蒼白。

也許下一次,在我們發「惋惜」、發自拍、發合影之前,多向內行走一些,去真正了解一個人、一座樓、一件事背後的那些故事,那麼無論大家在刷屏些什麼,至少我們心裡明白,自己並沒有成為蒼白的刷屏大軍裡面目不清的一員。

(英倫圈綜編,編輯:KM,內容取自:BBC新聞,PsychCentral網站,維基百科,豆瓣等,圖片非標註均來自互聯網,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倫圈 的精彩文章:

剛剛,人類第一次「看」見了黑洞!
因為1條惡毒評論,前夫過世她還得坐2年牢!英國政府也開始控評……

TAG:英倫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