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關於漢服的五個細節,蘊藏著的都是漢文化的精髓

關於漢服的五個細節,蘊藏著的都是漢文化的精髓

關於漢服怎麼熱起來來的,最早應該追溯到2000年了。那個年代正值時代的轉型,從推崇西式的文化開始向東方的文化轉變,從房地產的中式豪宅、娛樂界的「原生態」、餐飲界的素食,禪食再到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號召。「重拾文化傳統,呼喚人文關懷」一下子就開始變成了一股引領時尚的風潮。

2004年和2005年,「漢服運動」可以說是正式被提上了日程。穿漢服這一原來的個體行為慢慢地演變成了有組織的團體公眾運動。而民間的一些漢服社團也開始由原來的散落的組織轉為了正規的文化運營。雖然帶有了一點商業性質,但至少這樣的文化能夠藉助商業的力量散播出去。不過,這一問題最後還是在2006年被放大了。不過,依舊沒有阻擋住人們對於漢服的追求。

而對於漢服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漢服屆有這麼兩種說法:漢民族服飾的統稱,強調的是民族本位的民族性服飾;另一種是特指漢朝的服飾,是朝代的代表性服飾。但是,由於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儒學文化的長久的統治力,朝代性質慢慢被弱化,這裡的漢服多指的是多民族融合後的服飾統稱了。

不過,漢服界對這些問題的爭論,一直都有時不時的爭論。而真正內在的文化卻很少被人們提起和宣貫。

就漢服而言,從上衣到下裳,一共有著五個細節之處。每個細節都有著華夏文化的精髓。

衽,恐怕很多人連這個字讀第幾聲都還不清楚。一般這個字在漢服里出現,都是以「右衽」這個詞出現的。而這個右衽可以說是漢服一直保留的細節。這個詞最早的出處就是孔子所說的這句話:「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可以說,這個右衽無疑是漢民族文化的標誌了。而左衽也是存在的,只是出現的場合是喪禮,死者之服是左衽,用來區別陰陽之別。

裾,從這個字的結構來看,「居」是本地人的意思,那麼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本地人的衣服之意了。而裾一般被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直裾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

袂,指的是衣袖。在漢服里,有寬和窄之分。但是在最初,是以寬袖為主的。講究的是道家的無為,道法自然的人最初的生性解放的初心。

領,在漢服裡面,領都是採用交領的形式。後來出現了盤領、直領。盤領又稱「圓領」,向右掩的衣襟一直延長到右肩部,在右肩附近用布扣系扎。但是無論怎麼改變,都是右衽,至少在這一點上之一直遵循祖輩的留下來的習慣的。

緣,這個字相比剛看到,肯定是先和緣分兩字聯繫在一起了。而在漢服裡面,這個緣指的就是衣領的,衣擺處的鑲邊了。彖,喻為命運的絲線。而和系聯繫在一起,就是包裹住命運的絲線的意思了。想想也是非常唯美的意思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往今來風說天下 的精彩文章:

TAG:古往今來風說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