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格局,再努力也是無用功
格局:格是對認知範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局是指認知範圍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合起來稱之為格局。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認知範圍不一樣,所以說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樣。
一個高中學生,整天為同學間的攀比,競爭,嫉妒困擾,作為過來人,你是不是很自然的就能勸他,你面臨的對手,不是你的同學,也不是你的校友,而是全省幾十萬考生,你的同學是你最親密的戰友,一個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多半就能調整心態,那麼,這能不能稱之為大格局?
在一家餐館吃飯,花了好幾百,但老闆為幾塊錢零頭斤斤計較,你是不是在心裡想,這種人怎麼能在一家餐館吃飯,花了好幾百,但老闆為幾塊錢零頭斤斤計較,你是不是在心裡想,這種人怎麼能能稱之為大格局?
一個職場老油條,拿著微薄的薪水,抱怨這點錢夠幹啥,本職以外的任務能推脫就推脫,你是不是非常著急,傻瓜,工資算什麼,主動去做別人不願做,做別人不想做的事情,你才更有機會,更能脫穎而出,這能不能稱之為大格局?
如果當事人能做到我們心中所想,我們當然豎起大拇指,不一定是大格局,但最起碼是一個有格局的人,但作為旁觀者,我們能否稱之為有格局的人呢?
很抱歉,絕大多數人不是!
看清楚別人很容易,但看清楚自己很難,看清了能做到更難!
所謂格局,不是對別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而是當我們作為當事人,作為主角時,我們怎麼做,我們的格局,就是在一個個決定,一個個行為中塑造出來的!
格局,是相對於此時此刻的常規表現,是有特定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如果我們能打破它,擁有超越常規的表現,我們就能稱之為有格局,至於格局大小,不在事情大小,而在於我們超越常規的認知高度,信心程度,以及執行力度!
1.職場上的格局是什麼
同樣是搬磚,一個人覺得自己在砌一堵牆,另一人覺得自己在蓋一座房,還有一個人認為自己在建造一座新的城市。
二十年後,認為自己在蓋房的也許會成為工程師,認為自己在建設新城市的也許會成為開發商,然而一直認為自己僅僅在砌牆的,他一定還在砌牆。
格局小的人,做一件事往往只看眼前利益:
比如今天老闆不在就偷偷提前下班放自己半天假;
比如管著一個部門,卻總想安插自己的親戚進來;
比如想干一番事業,卻又沒有容人之量,最後只能夫妻合夥開了個小鋪子。
格局這個詞,最初是從棋術概念里衍生出來的。
大師級棋手和普通棋手的區別在於,後者想一步走一步,前者走一步想十步。
格局,是培養一種重要的受益終生的思維方式。
2.從問題的高度看問題
讀書的時候,老師會砰砰敲著黑板提醒大家:同學們,想要拿分,關鍵要摸透出題老師的思路啊!
這個道理,在職場當中同樣適用。
當你的提議被否定的時候,先別忙著腹誹領導的眼光,想想站在他的立場,你們團隊目前最急需的是具備什麼要素的提議?
當你的方案被打回的時候,先別忙著吐槽客戶的品位,想想對方的層次和需求,你的企劃有沒有戳中他們最迫切的那個點?
當然,學校老師不會教你一邊做試卷,一邊揣摩科研院所的想法,因為距離太遠,跨度太大了,日常相關性太小,可參考性基本沒有。
同樣,職場中的你要上一個台階看問題,而不是噌噌噌一下子衝到頂樓。
做著第一線的工作,你要考慮的便不是如何做好一個幕後大BOSS。最好是從你的上級或是能力優異的前輩的角度出發,有針對性地考慮和解決問題。
3.站在十年後看現在的自己
喬布斯和比爾·蓋茨從名校中途輟學去搗鼓計算機的時候,他們未必預料到自己日後能取得這樣的成功。
喬布斯在離開學校後,參加了一個美術字學習班,在那裡,他學會了在不同的字母組合之中改變空格的長度,設計出最美妙的印刷字母。
17歲的喬布斯不會知道他筆下勾勒的這些字母,會在十年後被用在第一台Mackintosh(麥金托什)電腦里。
而在回顧這段經歷的時候,他感嘆:「你必須相信,這些片斷會在你未來的某一天串聯起來,你必須要相信你的勇氣、目的、際遇與因緣。」
人生如棋局,不要急功近利,計較一棋一子之得失,而要著眼於未來,才能將各種資源和能力織成牢不可破的網。
4.你在和人家拼手段,人家已經在拼格局
有一句諺語: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意思是:你可以烙出大餅來,但是你烙出的餅再大,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鍋的限制。
你未來的人生就像這張大餅一樣,是否能烙出滿意的「大餅」,完全取決於烙它的那口「鍋」——這就是所謂「格局」。
一個每天在街頭乞討的乞丐不會嫉妒開勞斯萊斯的人,卻會嫉妒比自己要到更多錢的乞丐——這人一輩子估計都是個乞丐了。
如果將人生當成一盤棋局,那麼人生的命數就由這盤棋的格局決定。
人類的歷史進程中,每一次巨大的變化都是因為一個領袖的誕生。這些領袖大都有著人間少有的格局和氣量。具備這些素質的人,往往有著極其強大的人格魅力。
職場上,有些領導天生就讓你願意為其做事,因為潛意識裡你知道,跟著他一定能走對路。而這些領導所自帶的氣場,就是其格局所帶來的。
當你和別人拼手段的時候,人家已經在拼格局了。
一個人的格局,取決於他的視野、胸懷、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
保持獨立的人格,擁有獨立思考與判斷是非的能力,堅守為人處世的原則,不斷獲取新的知識,站在問題的新高度來進行思考,你自然就會形成大的格局。
5.我們應該何時提升自我格局
答案是任何時候。
以前人們說三十而立,可現在,七八十歲的老人依然能攀登珠峰、征服深海,老太太們依然時髦得不輸少女。
因此,千萬不要在心裡給自己設任何界限:我都到了這個年紀了,再想追求什麼也一定做不成了。
人生不僅是跑道上等待衝刺的白線,引力波都被發現了,生活,還多的是可以被重新認識的空間。
6.如何培養大格局?
這個問題較大,與其說尋找方法,不如說這是一場人生的修鍊,我認為,我們至少可以把握三點:
1、遠離沒有格局的人。之所以沒有說尋找有格局的人做朋友,是因為這樣的人較為稀少,且即使是有,也不一定能成為朋友,但儘管如此,我們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大約取決於你的五個親密朋友的平均,我們也許很難找到有格局的人,但可以輕鬆辨別出沒有格局的人,遠離沒有格局的人,是我們培養格局的第一步。
2、跳出去。跳出時空情境的限制,以一個更加理性的旁觀者身份去解讀,作為理性人,我們通常能做出有格局的選擇。
如何跳出去?關鍵是心理距離,在心裡模擬,如果是你一個朋友面臨你的情況,你會如何勸說他?這種心理替換思維非常有用,但剛開始需要借住紙筆,僅僅是心底模擬,通常無法真正以第三者代入情境。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我非常喜歡,參透這兩句話,人生最起碼要少一半的煩惱!
3、認知的力量。我們思想的高度,行為的力度,取決於我們的認知程度,我們是否真的看清楚了,是否真的堅信!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一個醫生面對不了解的病症時,會非常彷徨,不敢輕易下定論,而一旦是他熟悉的病症,不管病人如何質疑,甚至是掙扎反抗,都會堅定執行,比如網癮戒除,毒癮戒除,除了個別的心理變態,其他醫生真的堅信這種療法是有效的,這就是認知的力量!
如果想做一個有格局的人,我們需要遠離低格局的人和事,也需要「心理距離」這樣的輔助技巧,但它們都屬於外部的調節手段,有用,也很有必要,但更關鍵的是培養我們認知的高度和深度,格局,從本質上來講,是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心智模式,也就是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