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崇拜紅色?

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崇拜紅色?

千百年來,人們對純正鮮艷的顏色的渴望從沒有停止,曾經有一種色彩的染料在歐洲掀起過歷史長達三個世紀之久的爭奪戰,因為這種顏色不僅讓頻臨破產的西班牙繼續帝國之路,也讓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的全體總動員,不惜讓國王、貴族、探險家、科學家、海盜和間諜們統統牽涉其中。這種能讓人們掙扎在財富和死亡中的顏色就是紅色!

高貴的胭脂紅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裡,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普遍崇拜紅色,因為紅色代表太陽、血液和火,能讓人聯想到溫暖、勇猛以及溫飽。

在很多文化中,紅色是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顏色。在中國,紅色被看作是幸運、健康、繁榮的顏色;在阿拉伯世界,紅色被解釋為神之恩寵;在古羅馬,紅燈等同於聖火一樣神聖,紅色還是戰神的顏色。中世紀之前的整個歐洲,紅色一直被當做貴族身份的象徵,貴族們不僅把紅色穿在身上,盾徽上也多用紅色,而城邦里穿紅衣服的人是最有權勢的人,例如國王和主教,一些國家的法官、貴族和大臣們也都穿紅色衣服,平民們是被禁止穿紅色衣服的。

紅色之所以在那個時候能受到如此的追捧,很大一部分原因還在於物以稀為貴,那時候即便是最便宜的鮮紅色布匹,1碼(不足1米)的價格也相當於一個熟練的泥瓦匠一個月的工錢,而高級的紅布價格則是這個的兩倍。紅色染料在當時不僅少之又少,而且染出來的顏色不純正、不鮮艷,還容易脫色,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紅色染料的身價倍增。

16世紀初,殖民者先鋒西班牙在開闢美洲新大陸時,從美洲掠奪而來的除了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以及煙草、辣椒、番薯、西紅柿等農作物外,還有舉世震驚的紅色染料——胭脂蟲。

胭脂蟲是墨西哥阿茲特克人世代養殖的一種生活在仙人掌上的介殼科寄生蟲,能用來當成染料的就是這種雌蟲,胭脂蟲染料經過金屬化合物處理後可以持續數個世紀而不褪色。胭脂蟲是歐洲曾經見過的最接近完美的紅色,除了鮮紅色和深紅色,還能制出柔和的粉紅和玫瑰色。1523年底,胭脂蟲紅染料被西班牙殖民者首次運到了西班牙,在整個歐洲引起轟動之後,西班牙就牢牢地把持著胭脂蟲貿易,從16世紀到19世紀將近300年,胭脂紅貿易成為僅次於金、銀的最具有價值的美洲特產,西班牙一直靠著這種小蟲子帶來的巨額利潤稱霸歐洲,濃烈的紅色在那個時代是人們奢華生活的象徵。

爭奪紅色之戰

西班牙人控制了胭脂蟲貿易,為了防止被人窺破胭脂蟲的秘密,他們假稱胭脂紅是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卻不告訴別人這其實一種寄生蟲製作而成的。其他歐洲國家為了購買鮮艷的紅色布匹花費了大量的金錢,他們不想再受制於西班牙,也想在胭脂紅的財富浪潮中分一杯羹。於是,他們開始在海上劫掠運送胭脂蟲的西班牙商船。

與西班牙同為海上強國的英國率先動手,西班牙商船被英國海盜的襲擊弄得暈頭轉向,就連航海經驗最豐富的西班牙船長也對這個橫跨大西洋的航程膽戰心驚。1597年9月,英國戰艦成功地虜獲了三艘裝滿胭脂蟲的貨船,一共繳獲了27噸胭脂蟲紅染料,這是16世紀最大的一起胭脂蟲海盜事件,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甚至說其數量足以「供應整個國家很多年」。海盜後起之秀——荷蘭的艦隊是一支能與英格蘭海盜相抗衡的艦隊,在17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荷蘭都在公海海域攻擊西班牙,1628年他們虜獲了西班牙載滿胭脂蟲的整支艦隊,狠狠賺了一筆。

不過,即使是數量再巨大的胭脂蟲戰利品總有用完的一天,而且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海上搶劫總是見不得人的。於是各個國家開始摩拳擦掌,想要仿照西班牙也要從美洲尋找昂貴的胭脂紅染料,各國的冒險家們爭先恐後地踏上了尋找染料的探寶之旅。

探險家和間諜齊出場

歐洲著名的植物學家林奈教授最先踏上了征程,他派遣了自己的許多學生到世界各地尋求和收集胭脂蟲,但他的學生中只有一人在南美洲北海岸找到一種野生變種的胭脂蟲。年輕的學生將養有胭脂蟲的仙人掌放在玻璃容器裡帶回瑞典,但是園丁卻不小心把這棵仙人掌當做被污染的植物清理乾淨了,這令人遺憾的結局最終導致林奈患上了終身性「致命的偏頭疼」,而其學生更慘,他精神崩潰,喪失心智和健康,最後靠行乞結束了一生。法國國王也曾資助科學家列奧米爾開展了一次尋找胭脂蟲的秘密遠征,列奧米爾不負所望,在墨西哥找到了胭脂蟲,但不幸的是,在回途中胭脂蟲就已經死掉了。

為了找到胭脂蟲,歐洲各國竟然還派出了間諜。1825年,荷蘭派出一名間諜偷偷潛入西班牙港口卡迪斯,隱藏身份在當地一家仙人掌種植園當僱工,兩年時間學會了胭脂蟲飼養方法,之後一艘荷蘭戰艦悄悄來到港口,這名間諜和其他荷蘭人把72棵長滿胭脂蟲的仙人掌和600多枚仙人掌葉偷運上船,並且帶走了高價收買的仙人掌種植園園主。經過半年多的航行,雖然大多數的仙人掌和胭脂蟲都死了,但是荷蘭人還是成功地把胭脂蟲移植到了他們位於印尼爪哇的殖民地種植園。

間諜們最終還是讓胭脂蟲養殖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從墨西哥、瓜地馬拉、加拿利群島到印尼的瓜哇,到處都是胭脂蟲養殖場,從1830年到1850年的20年間,全球胭脂蟲供應量翻了4倍,年產量超過200萬磅,這是空前的記錄。

小小的胭脂蟲還促進了科學的發展。1685年,英國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邀請荷蘭的顯微鏡大師、微生物學的開拓者列文?虎克加入胭脂紅的研究之中。但是,由於當時列文?虎克自製的顯微鏡精確度不夠高,他第一次觀察這種晒乾了的胭脂蟲體時,錯誤地把它當成一種樹木的果實。後來,他又打磨出了更精確的顯微鏡並再次觀察了胭脂蟲,他看到從一個顆粒上分離出來的腿、翅膀和腦袋的模樣,於是他在重新向英國皇家學院提交的實驗報告中為這種可以生產胭脂紅的顆粒定義為「身體內充滿了卵的雌性動物」。

紅色黯淡下去

這場長達3個世紀的胭脂蟲大戰,雖然豐富了人類染料世界,讓歐洲人穿上了夢寐以求的鮮紅色衣服,可是災難也隨之而來,殖民地人民的生活變得一塌糊塗,甚至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早在西班牙殖民者於1518年侵佔墨西哥的阿茲特克帝國時,殺戮就開始了。殖民軍隊將領赫爾南?科爾特斯為了得到胭脂蟲和黃金、白銀,摧毀了阿茲特克帝國,在這塊曾經的瑪雅文明聖地上大開殺戒。

而之後,成功把胭脂蟲帶到印尼爪哇的荷蘭殖民者為了擴大胭脂蟲養殖,強迫當地居民摧毀良田、集體養殖胭脂蟲,最終製造了19世紀中期數十萬人死亡的「爪哇大饑荒」。

幸好隨著科學的發展,化學合成染料面世了,至此持續了3個世紀的染料殖民災難才宣告結束。1858年8月26日,英國的18歲少年威廉?伯琴在從煤焦油中合成奎寧的試驗中偶然發現了「伯琴苯胺紫」,這種物質能在絲綢上染出一種微微發亮的淡紫色,隨後伯琴從皇家化學院退學開始了苯胺紫在倫敦工廠的批量生產。這種紫色很快就被法國尤金妮皇后穿在身上,之後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到了1859年,柏琴的苯胺紫已經無處不在了。

從此之後,合成染料的時代到來了,先是在1859年法國化學家創造了品紅,1869年伯琴的公司和德國化學家同時發現了合成茜素,這種新染料成本很低,但是卻與胭脂蟲染料同樣濃烈,1878年比布里希猩紅誕生,此後新的紅色染料不斷出現,每一種似乎都更好、更鮮艷、更便宜。而且,隨著紅色染料的迅速普及,人們對紅色不再熱衷,在最受歡迎顏色的民意調查中,紅色在歐洲只排到第三至第五位。

紅色的戰爭終於淡出了歷史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如何與黑洞進行「交易」
硬碟上的數據是否有質量?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