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知道古人「出國游」需不需要帶身份證?

你知道古人「出國游」需不需要帶身份證?

《西遊記》大家都熟悉,除了降妖除魔,唐僧師徒每到一地,首先去辦的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找途經國家的倒換「關文」。這裡的「關文」,就是現在出國過關時的護照。

《西遊記》唐僧師徒

小說是現實的折射,生活中,古人要遠行,得有官府開具的身份證明才行,就是「路引」,又稱「節符」,是由出行人所在地官府開具個人身份證明,相當於現在身份證。沒「路引」、「節符」到處亂跑是違法行為,要受官府的處罰。

古人出行

真實的唐僧為去西方求學,在沒徵得官府同意情況下出長安,所以,過國境線差點被抓判刑。唐僧西遊,屬於偷渡,只是他在印度聲名顯赫以後,唐政府才既往不咎,以禮迎回。

唐僧負笈

中國古代重視戶籍管理,嚴控人口流動,古人出行必持官府發放的「路引」,相當於現代身份證。獲得「路引」也不是容易事,因為古代官府不允許民眾四處流蕩。明代法律規定農業者不出一里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抗戰印刷路條刻版

以前的抗戰片中,常會有兒童團少年手持紅纓槍站路口查路條鏡頭,那是特殊時期防止敵特混入根據地的舉措之一。那時全國各地人外出,也都得持有當地行政機關開具的路條。日戰區以「良民證」代之(與現代的身份證非常相似)。

良民證

在開始使用現代身份證之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出差或是外出旅遊、訪友,仍以單位開具介紹信為依據,性質與古代的「路引」更接近。六十年代以前的人,大多對「介紹信」有了解。

有證的人

流動人口管理,先秦時已有規定。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中,有一則《游士律》:游士在死亡符,居縣貲一甲,卒歲責之。意思是說,如果旅遊者把自己身份證明弄丟,要受罰款處理,金額為一身甲衣錢,年底一次性結清。這可能是中國最早「旅遊法規」了。

魚符圖

到隋唐時期,又一種固定的身份證明誕生。這種身份證是很金貴的東西,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會擁有官方認可的「身份證」——一種可長期有郊使用的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最早都是為官員準備的,是用來表明官員身份職位的。

古代各種證件

「魚符」是用木頭或者金屬精製成,形狀像魚,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的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見《新唐書·車服志》)。

隋唐時期,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魚符」均以黃金鑄制,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的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

大遼巡防

「身份證」是不可轉借他人的,否則也得受罰。據《大唐六典》規定,各地檢查站(關防「的長官要切實負責起對過往人員身份的查驗:「凡行人車馬出入往來,必據過所以勘之(這裡的「過所」,也是「路引」一類的證明文書)。」如果冒用他人「過所」,或是不應該持有而持有「過所」的,要判處一年徒刑。

腰牌圖

「魚符」在宋朝時被廢除,但官員仍可佩帶「魚袋」。至明代,改用「牙牌」(通俗小說中稱為「腰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

腰牌圖

常聽單田芳評書的朋友,對腰牌不會陌生,開封府的人外出公幹,都是以腰牌來證明身份,並參與地方辦案的(單田芳在評書中,又把腰牌稱作「龍紋信票」)。

據明人陸容《菽圓雜紀》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途已經不局限於官員們,並開始向中下階層方面發展了。

此腰牌是屬於皇城廚師

到了清代,這一身份地位的證明制度又進行了改革:腰牌取消了,代之以能表明身份地位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一個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寶石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

清頂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胡旅遊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想繼續當教師,一定要記住以下14點!
走在這樣的路上估計我會爬著過去,你會怎麼過去呢?

TAG:老胡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