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皇后:朱元璋事業幫襯最大的一位,登基那天朱元璋親自表達感謝

馬皇后:朱元璋事業幫襯最大的一位,登基那天朱元璋親自表達感謝

公元1368年的正月,在舉行完大明帝國的登基大典後,朱元璋回到後宮,頗為動情地對馬皇后說:「非後德齊一,安有今日,其敢以富貴忘貧賤哉!」《高皇后傳》。

作為貧賤夫妻到帝國皇帝與皇后,朱元璋對髮妻的感激是發自內心的,如果沒有馬皇后的襄助與勸勉,朱元璋許多重大轉折中必然遭遇挫敗,其中分量只有朱元璋自家知道。朱元璋的馬皇后,是歷史上少有的賢后之一。《 明史》的作者稱讚她:從太祖備極艱難,贊成大業,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明史.高後傳》)的確,朱元璋的帝王事業,其中有馬皇后的一份功績。甚至從某種角度上可以這樣說:沒有馬皇后的內助之力,朱元璋便難以成為一代王朝的開國君主。

相關影視畫面

馬皇后 「賢」 在哪裡?「起自寒微,憂勤相濟」

馬皇后,宿州人,史書稱其父日「馬公」,母日「鄭媼」。她生於元至順三年( 1332年),幼年父母即死。馬公在日時,與定遠土豪郭子興極要好,馬公死後,郭子興將她收作養女,待之如已出。元末紅巾軍大起義的烈火燃燒在淮河兩岸,郭子興趁勢於至正十二年( 1352年)起兵濠州(今安徽鳳陽),朱元璋也從皇覺寺里投奔到他的的麾下。郭子興對他「甚見親愛」,派他當了「九夫長」的小頭目。其時,朱元璋二十五歲,馬女二十歲,兩人還沒有成親,郭子興和夫人張氏商量,決定將所養馬女嫁給朱元璋,於是軍中稱朱元璋為「朱公子」,也成了朱元璋創業之初的最大背景。

史載馬皇后「聰明出人意表」,且又「好詩書」、「精女紅」 的巾幗佳人(毛奇齡:《彤史拾遺記.高後傳》)。朱元璋在創建帝業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她是很得力的賢內助。 朱元璋曾經說過:「惟後與聯,起自寒微,憂勤相濟。」(《明太祖實錄》卷一四七)事實確系如此。

馬皇后畫像

朱元璋在郭子興軍中嶄露頭角的時候,周圍忌刻他的人,便在郭子興面前搬唆、挑撥,郭子興也聽信讒言,往往對朱元璋「不悅」有時競至「悉奪太祖兵」。(《明史紀事本末》卷一)打仗的時候,其他將領都要拿一些掠來的財物獻給子興,朱元璋則以所掠分給部下,「無所獻」,郭子興認為這是對他不尊敬。馬皇后為了「慰悅其意」,則罄其所有,『悉以遺子興妻張氏, 張氏喜,後又和順以事之,由是疑釁漸釋。」(《明太祖實錄》卷一)馬皇后只要看到他們之間出現了裂痕,便「輒為彌縫」(同上,卷一四七)。這樣,朱元璋才不斷得到郭子興的提拔與信任,這種關鍵時刻的作為非常重要。

朱元璋「威名日著」,又引起郭家公子對他不滿。據《皇明通紀》載:子興二子曾陰置蔣於酒中,企圖謀害朱元璋,謀泄,朱元璋說是「神人」來告的。其實,這個「神人」正是馬皇后。史書上還記載這樣一件事,有一次郭子興的幾個兒子把朱元瓊幽禁在一間空室中,不給食物,馬皇后趁蒸籠里大餅熟了的時候,偷了一塊熱乎乎的蒸餅藏在懷裡送給朱元璋,竟把胸口燙爛了,朱元璋在初起事時所經歷的這些坎坷經歷,如果沒有這位女人斷然不能成功。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的這段經歷,曾經有人這樣評論:「太祖居孤臣孽子地位,無日不在憂患之中,又可知也。二、三年間,地位本極寒微,而又讒言交集,苟不善處,則全身非易,雖欲肆無賴之行,逼於環境,其何能為? ……於後則有患難相扶持之誼。」(李晉華:《明懿文太子生母考》,這評論是精當的。當朱元璋率眾馳騁大江南北的時候,馬皇后也勤於協力。朱元璋軍中的公文、書信,都交付她保管,「若倉卒取視,後即於囊中出而進,未嘗脫誤」(《明太祖實錄》卷一四七)。渡江之後,「戰無虛日」 ,軍需供給十分困難,馬皇后寧願忍著飢餓,也得設法儲備些乾糧,保證朱元璋「無所乏絕。」(《明史,后妃傳》)朱元璋奪取江寧(南京)之後,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東征西討,戰鬥更為激烈。為了做好後勤的供給,馬皇后」親率妾媵完緝衣鞋,助給將士,夜分不寐。」(《明太祖實錄》卷一四七)至正二十年( 1360年),陳友諒率兵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縣),順江東下,直逼江寧,兩軍在龍灣(南京西北面)激戰,朱元璋親往前線指揮,馬皇后則盡發宮中金帛衣服,搞賞戰士,「 士皆奮力拔柵,遂敗陳友諒而俘其眾。」(同上)朱元璋之奪取天下,馬皇后是有一份功績的。

「家之良妻,猶國之良相」,朱元璋後宮最大的軟實力

朱元璋在馬皇后病危時,曆數馬皇后幫助他創基建業的一樁樁事迹,並深有感慨地說:「家之良妻,狁國之良相」(同上,卷一四七)。比喻極為貼切。在某種情況下,「良妻」還可以起到「良相」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朱元璋開國稱孤之後,本來不許後官干預政事,他以歷史為鑒,指出:「政由 內出,鮮不為禍。」(《明史.后妃傳》)甚至明文規定:「皇后之尊, 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髮事不預焉。」(《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二)馬皇后是一位「勤於內治」的人,她既不出頭露面,借勢嚇人;也不搞結黨營私,朋比為奸。她雖也留心政事,但所過問的只是百姓疾苦和朱元璋的過失。撮其要者,大體如下:

一、關心民間疾苦。馬皇后來自民間,始終不忘農民的畉畝之勞。遇到旱年,她和宮妃們以蔬菜為食;若是凶年,便吃麥飯。有一次,他問朱元璋:「 今天下民安乎?』答日; 「此非爾所宜問也,」他不許馬皇后過問。皇后解釋說: 「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問!」(《明史,后妃傳》)她是否真能把百姓當作赤子,另當別論,但她有這種心情,那是難能可貴的。洪武五年( 1372年),春旱嚴重,秧苗不能入土,百姓憂心如焚,馬皇后照例帶著嬪妃吃麥飯蔬菜。一 天夜裡,下了一場喜雨,第二天,皇后親自上朝慶賀,並對朱元璋說:妾事陛下二十年, 每見愛民之心拳拳於念慮之間。」朱元璋也感動地說:皇后能同心優勤,天下國家所賴也。」(《明太祖實錄》卷七十三)

相關畫面

二、建議擇賢而用。馬皇后非常愛惜人才,而且懂得賢才對於治國的重要。她曾對朱元璋說:「 人主雖有明聖之資,不能獨理天下,必擇賢以圖治" .但對賢才也不能求全責備,「宜赦小過以全其人。」有一天,馬皇后聽說從元都府庫里運來了一大批珍寶,故意問朱元璋:「得元府庫何物?」答日: 「寶貨耳!」後問: 」元代有是寶何以不能守而失之?」朱元璋領悟了她的意思,立即答道:「皇后之意, 朕知之矣,但謂以得賢人為寶耳!」馬皇后接著說:有了賢才,可以與之「共保天下」,這是「大寶也,」「而豈在於物乎!」(同上卷一四七)

朱元璋即位後,曾準備給外戚授官,馬皇后堅決不同意。其理由是:「 國家官爵,當與賢能之士,妾家親屬,未必有可用之才。」她是主張用人當舉賢而不能舉親。所以又說:。 若其果賢,自當用之;若庸下非才而官之,必恃寵致敗,非妾之所願也。」(《同上》卷二十五)是舉賢授官,還是搞裙帶關係,其後果截然兩樣。有明一代,「外戚循理法度,無敢恃寵以病民,」沒有出現象漢、唐時期的外戚之患,這與馬皇后「不私妾家」(《明史.外威傳序》)是有很大關係的。

三、勸諫「不以喜怒加刑賞」。朱元璋是一個烈性子人,好發脾氣。在那「 朕即國家」的封建君主專制時代,龍顏勃怒弄不好是要殺人的。遇到這情況,連大臣們也不敢吭聲。朱元璋每朝罷還宮,馬皇后只要見他面有怒色,就婉言勸諫,如此而得以「緩刑戮者數矣。」(《明史.后妃傳》)參軍郭景祥同兒子有矛盾,有人向朱元璋報告:「其子 持矟欲殺父。」他大發雷造,竟要「必誅此子。」馬皇后勸他說:「吏言恐不實。 況老郭止一子,殺之不實則枉矣,又絕其後。」於是朱元璋派人調查,果然不實。後來他對馬皇后說:「非 汝見之明,吾幾殺其子矣。」(《明太祖實錄》卷一四七)

相關畫面

宋濂是明初的功臣,又是太子的老師,朱元璋原先對他恩禮有加,宋濂告老還鄉,「還賜書獎諭.」宋濂的孫子宋慎,參與胡惟庸案,濂也受到牽連,朱元璋要殺他,馬皇后則竭力勸諫,她說:「 民間延一師,尚始終不忘恭敬,宋先生親教太子諸王,豈忍殺之!且宋先生家居,寧知朝廷事耶?」(《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三)馬皇后的話如此入情入理,朱元璋還不肯採納。到進御食時,馬皇后特意不置酒肉,朱元璋問是何故?答日:「妾為宋先生作福事也。(《明史.后妃傳》)她是要用皇上吃的酒肉來祭祀神福保佑宋濂,這樣朱元璋才赦免了宋濂的死刑,改流放茂州。要不是馬皇后致力營救,宋濂也難免含冤就戮。 吳興富民沈萬三,助築都城三分之一,金陵自洪武門至水西門,「乃其所築,又請犒軍,」朱元璋勃然大怒:「匹夫犒天子軍,亂民也,宜誅。」太后諫日:「妾聞法者, 誅不法也,非以誅不祥。」於是將沈萬三改流放到雲南。《明史.高後傳》) 朱元璋有一次怒責宮人,馬皇后也假裝動怒,朱元璋要對宮人治罪,馬皇后便交付宮正司(宮延里的執法機構)。朱元璋認為朕一言就是法,怎麼還要交到官正司議罪?馬皇后對他說:」 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賞。當陛下怒時,恐有畸重,付宮正,則酌其平矣.」(《明史,高後傳》)朱元璋問: "那你不是也發怒?」答曰, "妾之怒者,所以解陛下之怒也",象這樣賢良清正的皇后,歷史上是不多見。甚至臨死前,還在對朱元璋說:「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可謂對朱元璋幫襯到生命最後一刻,由此獲得了朱元璋一生的尊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波瀾 的精彩文章:

宋代男人如何玩風雅?一個愛好,讓這些大哥把時尚這塊抓得死死的
女人孝庄:成功輔助三代皇帝,獲得超然地位,康熙一生深沉懷念

TAG:歷史大波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