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明理」比臨摹更重要!

「明理」比臨摹更重要!

無論是巨擘大家,還是剛剛要入門的書法愛好者,書法的學習都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很多人沒有成就是因為對於關鍵的問題沒有理清楚,所以對於書法的學習我們還是要注意一下幾點。

時間的保證

雖然書法講究悟性、天賦,這些先天的東西其實個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終還是落實到比耐心,比時間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長時間默默無聞的準備,深刻領會書法的精神,要對書法有感覺,或者說要「來電」。這個需要很多時間的投入,去不斷的領會的。

深入傳統

學書法要深入傳統,只有深入傳統,真正領會了傳統的精神,才會深切愛上書法。傳統對於當代來說,不是枯涸的,它的資源仍然新鮮、活潑。對於傳統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的不同,可以開出不同的書法走向。

自古書法傳承的脈絡

書法的正脈乃是魏晉以來到明清書法名家構成的巨大的譜系,就是帖學系統,包括帖學的筆法以及帖學所崇尚的審美價值,即格調和品質。但是帖學在宋以後為什麼衰弱了呢?具體原因有很多。

其一:範本的差異性太大。刻帖的流行一方面擴大書法群體,而一方面也引起了諸多誤會和混亂。刻帖的不斷翻刻,離原本會越來越遠,後人學刻帖,難免有霧裡看花的遺憾。這個是資料的限制,而我們現在的信息時代,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資料匱乏的尷尬局面,這個可以說是我們學書法的有利條件。

其二:宋以後楷書的意識太強,可以說深刻影響了行草書的創作和審美。從唐代開始,中國的文字就在走規範化道路,這個大概和印刷術有關係。唐之前,文本的流傳都是靠手工抄寫來完成,對於每個閱讀者來說,每一個文字都是新鮮的、不同的。但是在唐以後,印刷術的流行,帶來了美術字在印刷行業的大量運用。

美術字就是規範字,如宋體,雖然刻工的不同會讓規範字有所差異,但是總體來說,規範字確立了一個標準的書體形式。對於閱讀者來說,天天接觸的就是這些一模一樣的標準形式,這種規範字的閱讀,深刻影響了書法家對於書法創作的理解。這些規範的字體會逐漸在閱讀者的心裡造成一種心理定勢——字的某種寫法就是完美的,字的筆畫安排符合某種規範就是完美的,等等等等。而這些心理定勢在魏晉人那裡根本沒有。

魏晉時代的書法遠紹漢代。漢代到魏晉這幾百年中,成熟的書體不是楷書,而是草書。也就是說,魏晉人學書法,面對的是一個成熟的草書系統,而不是如宋以後,面對的是一個成熟的唐楷系統。這樣差距就出來了。草書對於楷書來說,更加自由開放,從草書化到行書,行書必定具有草書的品格。

古法

所謂古法,就是一套從草書中化出來的筆法系統。而宋以後,學書先學楷書的做法成了書法的常識,也可以說是偏見。我們一開始就被灌輸規範化的審美。這種審美的最終結果就是館閣體的出現。明清的帖學籠罩在館閣體的陰影之下,奄奄一息。帖學的最後一位大家就是明代的董其昌。但是,我們看到董的書法結構平正(正是楷書影響的結果),筆法單調。唯一出色的就是墨法和格調。而到了清代,更沒有帖學大家。對於我們來說,困難也許更大。我們面對的是極其規範的閱讀文字,同時離魏晉時代有千年的距離。這些都給我們領會古法造成了困難。

懂得對比

那麼如何領會古法呢?最重要的是資料一定要豐富。這個可以說是我們的優勢。比如說,學習唐楷,必須廢除清代對唐楷的歪曲。我們可以參看日本流傳下來的諸多書法作品。比如說日本空海和尚的作品中更多的保留了顏真卿的筆法;在嵯峨天皇的書跡中,我們看到了經典的歐陽詢筆法,比歐書《千字文》要活潑的多、精彩的多。這些書跡對於我們理解唐人的筆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又比如說《蘭亭序》,馮承素的摹本現在流傳最廣,大家對《蘭亭序》的誤解也最深。馮的摹本解體固然瀟洒,但是畢竟是鉤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露鋒太多,顯得尖刻和做作。有些筆畫明顯是違反運筆規律的,是假的筆畫。學習《蘭亭》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那就很麻煩。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禇遂良、虞世南的臨本遠比馮摹本和定武本重要。尤其是禇遂良的臨本,值得好好研究。因為它是書寫的結果,保留了更多唐人的筆法。雖然結構風神不如馮本瀟洒,但是線條更真實。

豐富的資料

學書法一定要佔有豐富的資料,可以互相比勘。我們佔據的資料多於古人,這個是我們時代的優勢。但是,我們的資料更多的是印刷品,於是問題又來了。印刷品說到底還是二手資料,雖然比刻帖要好的多,但是對於理解古人書法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所以要看真跡,這個非常重要。多比勘資料,多觀摩真跡,我們就能發現原來被我們深刻誤解的東西。比如說《伯遠帖》,我們看印刷品覺得非常精彩。但是去上博參觀的時候,你會發現《伯遠帖》的線條居然這麼軟弱,這個讓我很吃驚。

訓練

要學好書法需要全面的訓練,最基本的就是技巧的訓練和積累。技巧說到底就是練筆性。這個需要手的靈活性和控制筆鋒的能力。所謂全面的技巧訓練,就是要拓寬手的敏感度。書法經過歷史的積累,技巧非常多。但是真正能被書法家吸收和運用的也不過十多種。但是對於學習者來說,要擴大技巧訓練的範圍,不要局限於幾種技巧的訓練。廣泛的接觸、涉獵,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技巧。而真正豐富的技巧在二王的書法體系中得到最全面的保留。

審美

學書法對於整個書法史發展脈絡要有清晰的把握。我們之所以說晉、唐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兩座高峰,就是因為書寫在那個時候保持了最自由、最本真的狀態。前面說過,印刷術帶來的美術規範字對宋以後的書寫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晉、唐時代,書法家的書寫思維和現代人完全不一樣。

學傳統,尤其是學宋以前的書法,就是要打破自己對文字的「意象」,就是說要突破深藏在自己潛意識中的規範的美術字審美定勢。如果我們帶著這種潛意識去欣賞晉、唐人的作品,會發現很多奇怪的地方,也就是說超出了我們想像之外。這些奇怪的地方對於古人來說是順理成章的,對我們來說卻是不可理解的。原因就是我們被固定的規範框住了。學習傳統,尤其是學習宋以前的傳統,說到底就是要打破原來的思路、規範(打破單一的美術字結構),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古人。

用鋒

二王的書法體系筆墨要素更完善。從中可以學到非常多的東西。說二王是中國書法的源頭,是有道理的。深刻理解了二王,再學其以後的東西,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暢快感。

要掌握「八面出鋒」的運筆方法,就是要加強用筆的豐富性、靈活性。切忌筆鋒偏在一邊,這樣字容易薄;也要忌諱把筆當作刷子一樣使用,那會讓線條變得單調乏味。

內容源自至善書法,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書法 的精彩文章:

汪曾祺:臨帖使人平靜

TAG:大眾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