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支配,不要追逐外境

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支配,不要追逐外境

文:鈴木大拙

在現代社會裡,人們普遍感覺內心空虛,總有一種孤獨感。為了趕走這種感受,人們一頭扎進了物質享樂之中。但如果他們肯把玩樂的時間用在平復情緒、安放自心上,他們一定會活得更幸福。心安定在哪兒,哪裡就是我們的故鄉。所以,在平時就要對自己的感受多些關注,觀察每一種情緒和心念為何生起,又該如何讓它們平息。

?

從人的角度來看,自然是需要征服的,因為在自然中有人們為了滿足自己而存在的種種條件。但從禪的角度來看,人一再地剝削自然,是放縱私慾的表現。人需要做的不是征服自然,也不是征服別人,而是征服自己的私慾,然後與一切和諧地共處。

?

人類社會裡的一切鬥爭都是因為人們過於地以自我為中心,生活中的人際摩擦也是因為如此。人們總是想著要控制其他人,而不是想著如何幫助其他人,這就是缺乏慈悲心的一種表現。

?

人們依賴著自然,也依賴著其他人,在這種關係中雖然有制約、有影響,但這種影響也是互相的。當我們心念清凈端正時,我們對他人和自然的影響就處於良性狀態中。這就是為什麼懷著自私自利想法的人,他們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環境長期處於惡性狀態。

?

對於日常生活里我們生起的情緒、心念和感受,我們不應該試圖躲避它們,或者儘力把它們趕走。任何一種情緒、心念和感受的發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只有接納了它們,才能看到我們內在心靈的真實需要。

?

現代人承受著恐懼、焦慮的襲擊,這是因為人們對生活給予了太多的企圖,卻極少對生活付出愛與感恩。所以,不論人們企圖在生活之中建造什麼,最後都可能是一場空。如果你對某個人無限度地索取卻從不感恩、從沒有真正地喜歡過他,那麼你覺得這種關係會長久嗎?生活與人們的關係也是如此。

人們總是想要的很多,卻什麼都不願付出。在面對自然時,人的自私心理體現得尤其明顯!人們只是想著如何掠奪更多的資源,如何從自然那裡得到真正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而人們卻忘記了,我們原本就來自自然本身。我們像個不懂事的孩子一樣,向母親百般索取,直到她再也不能給予我們什麼,我們便失去了對自然的耐性。如果不是因為自然災難提醒著人類,那麼人類的貪慾還不知要到何時才能反省。

?

人們生命的根,就扎在自然之中。假如我們一再對那些看似會帶來危險、痛苦的事物抱以躲避的態度,那麼我們的生命便會被局限在一個所謂的「安全區域」而無法繼續伸展。就好比一個極度渴望被人愛,卻又不肯付出愛的人一樣,到頭來只是深陷在苦惱之中。我們應該做的只是敞開心懷去接納,至於所謂的危險、痛苦的感受,那都是未來的了,難道人們要因為未來尚不確定的感受,就放棄當下真實的生活嗎?

?

人們總是認為,如果自己有了某物,如果自己換個工作、換個住處,甚至是換個伴侶,自己的生活就必然完美了。但是這除了反映出人的貪婪無度之外,便是愚痴昏昧了。其實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完美無缺的,因為人人皆有實現自我價值的可能性,由此來看,我們確實不應當把自己的人生局限在某幾個人、事、物上。

?

當我們真正地安靜下來時,就能發現內心湧起的大多數念頭是毫無真實性可言的,不論是恐懼、焦灼,還是對某事的批判,對未來的懷疑,它們只不過是如同浪花一樣,在腦海里湧起後又落下。但我們的愚痴之處就在於,緊緊地抓著這些念頭不放,而且還因此給自己找了一堆煩惱。我們被自己的虛假思想折磨得氣喘吁吁,更可悲的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還要把痛苦的責任推給別人。

?

每個人都有他的「自家寶藏」,而這寶藏就是慈悲、善良,以及對生活的洞察力。只是,我們長期被自己那些自私又狹隘的想法給束縛住了。我們要在現實人生里不斷地發掘,才能使心靈之光再度亮起來。我們要明白生活里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成為擦拭心靈的契機。所以,不要小看每一個瞬間,它們的出現就是為了使我們能早日發掘出自心的寶藏。

?

不被自己的情緒支配,不被形形色色的外境支配,這樣才是自由的人生。真正的自由不是說我們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什麼事情都可以做,而是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保持著身心的平靜、喜樂狀態,而不會輕易地被攪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覺 的精彩文章:

本煥長老:禪門用功的要訣是什麼?
人生五個層次,你到第幾層?

TAG: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