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城市小規模學校的育人「大文章」

城市小規模學校的育人「大文章」

在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發展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方面,城市小規模學校是值得關注的對象。這類學校往往在學生、教師、資源等方面亟待加強,是城市教育的短板。為更好地擔負起立德樹人的使命,內涵式發展成為它們的必然選擇。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上地學校的發展歷程,在某些方面體現了這一特點。

——編者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上地學校(以下簡稱「清華附中上地學校」)緊鄰清華附中本部,前身是上地中學,生源質量與本部相比較弱。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說,接管這所薄弱學校,是要擴大本校的優質教育資源,承擔名校的責任。學校最大的特點是小,執行校長辛穎來後,很想為學生們建一個樂高教室。選來選去,樂高卻只能擺到了教學樓的牆上。

正因為不大,辛穎能叫得出多數學生的名字,知道他們在哪個班,參加了哪個社團,並會盡其所能地幫助他們。小學校、大課程、大文化,蘊含著一所城市小規模學校由弱變強的內涵式發展「秘訣」。

人文:為學生為教育設計一場大戲

來到這所小學校,辛穎「大刀闊斧」,勸退了不合格教師,利用校本部資源加強教師培訓,激發教師動力;引進校外資源,成立各種學生社團,激發學生潛能。辛穎曾任清華附中德育主任,到上地學校後,不忘本部立德樹人的育人本色,學校活動處處體現著德育特點,學校的生命力在師生身上逐漸體現出來。

起初,為激發師生活力,辛穎引進了一場大戲——北京曲劇《四世同堂》。北京曲劇是北京地方戲,承載了北京地方文化。曲劇《四世同堂》也與語文課本里的相關篇目呼應,學生通過演戲可以深化對經典、名家、課文的理解。同時,由於是戲劇表演形式,不僅能鍛煉學生文學劇本、歌唱、舞台表演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更能促進師生合作、校內外合作。

這部戲,讓學生展現了新「面目」。第一次隆重上演,是2015年9月19日,在清華大禮堂。許多家長看過戲後發現,孩子身上原來藏著那麼多潛能。

通過這部戲,學生也開始重新思考經典。2016屆(1)班葉雨晗被選為韻梅的角色演員之一,她發現:「仔細琢磨反覆揣測劇本,甚至原著小說,原先只是文字描寫出的人物在我眼前慢慢變得豐滿且有血有肉。」

這部戲還帶動了學校人文類課程的發展。學校共開設了五大類30多門校本課程,以北京曲劇《四世同堂》為代表的課程,學生選課尤為踴躍。老舍戲劇社每年的報名人數遠超招新人數,能上這門課,真要「過五關斬六將」。曲劇《四世同堂》由於其經典性,成了學校保留劇目。

在活動中收穫成長,在排演中感受人生,在戲劇中鍛煉自我。這種收穫里隱藏著這所學校的第一個文化特徵:人文創新,綜合利用資源,創造條件進行播種,培育成長。

科技:讓探究過程與方法在心田紮根

初次與清華附中上地學校科技社團指導教師趙興祥和學生成員見面時,他們拿來了一架四軸飛行器。沒想到它竟然是「榫卯結構」的,而且由學生自己設計完成。

2017屆(2)班康岳洋說,由於無人機動力大,產生的震動也大,需要機身穩固而強大,大家通過查資料討論後決定,試試中國古代建築中常見的榫卯結構。「我們用平面設計軟體,把每一個細小的部件勾勒出來,再用『卡魅』激光切割機將設計圖稿切割成實物,把它們拼接起來。」康岳洋說。

「卡魅」是學校引進的一門科技課程(Computer Make,簡稱卡魅),得到了清華大學卡魅實驗室的支持。「無數次試驗後,我們終於將整個機體拼接起來,並在其中放入微控晶元、電路及動力裝置。」康岳洋很興奮。經過一番嘗試,無人機終於飛上了藍天,科學探究方法與過程,也在這群學生的心裡紮根了。

指導教師趙興祥說,科技課程是學校排在首位的特色課程。從2014年10月開始,「瘋狂實驗室」課程已經開設了4年多,通常會邀請校外科技工作者來校為學生上課。試管里液體顏色的變化、燃燒瓶里冒出的一點煙、親手製作的一個飛機模型,都讓學生新奇、興奮。為了持續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清華附中上地學校每年都舉辦「科技節」,至今已有六屆。

「在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上面,學校可以說是不計成本的。」辛穎說。她曾親自帶領天文社團的師生去中國科學院河北興隆觀測基地去看星星,研究「星軌」的形成。

科技素養是現代人必備的素養,蘊含著實現科技強國夢想的秘密。在學生科技素養養成上不計成本,體現著一所學校的強國夢想,也體現出學校的第二個文化特徵:科技助力,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全員科技素養、科學精神。

體育:以健美的身體承載高貴的靈魂

一到課間,碼放在操場邊球筐中的籃球,就會被學生一搶而空。晚到的學生自由加入,隨機組合。在清華附中上地學校,籃球、足球、排球就放在操場邊的球筐中等待學生隨時取用。

站在辦公室里看學生們在操場上運動,這似乎成了學校領導班子的必做功課。「孩子們在操場上的各種活動,老師們都能看得到。」副校長郎艷一邊看著操場,一邊笑著說。

副校長李偉明對學校體育思想的最深印象是,校長王殿軍提出,清華附中要培養方方面面的領袖人才,體育是這個培養體系的重要一環。「高貴的靈魂只能棲居在健美的身體里。」王殿軍援引一位古希臘哲學家的話道。

清華附中上地學校的體育特色,是「白手起家」的,從健美操開始。後來,辛穎力主引進了冰雪項目,藉助清華附中的體育力量,大力發展足球、籃球等。她還設計了冬令營和夏令營體育項目,讓學生在探究中鞏固體育成果並拓展體育內涵。

如今學校的體育,曾經拿過足球比賽男女足球學區第一名,健美操全國比賽第一名。「我們已經成為全國的足球實驗學校。我們的學生沒有因為參加體育運動而影響學習,反倒提升了成績。」李偉明說,「學習是個大概念,包括體育在內的『大學習』,可以開闊眼界,豐富體驗,是真正在落實素質教育。體育可以調整一個人的生命狀態,體育也可以幫助學生完善人格。」

無體育,不清華;無奮鬥,不青春。體育理念和課程設計體現著這所學校的第三個文化特徵:體育先行,鍛煉學生體魄,促進身體素質提升,磨鍊意志。

研學:在行萬里路中實現跨界學習

通過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素質,是清華附中上地學校另一個鮮明的教育特點。王殿軍說:「學校有圍牆,教育無邊界。基礎教育育人的大舞台,不僅在校內,也可以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還可以在博物館、藝術館,更可以在工廠企業、田間地頭,甚至天南海北……」

學校由於緊鄰圓明園,為了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鍛煉體能,學校每年在初一年級開設「走進圓明園」校本課程,至今已持續了6年。

「初期,主要有生物、體育、歷史、地理、英語5個學科參與。」學校教科研主任葉春芳說,「隨著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越來越科學、多元,逐漸又有語文、數學、政治、美術、書法、攝影、音樂加入,現在共12個學科參與。」

研學腳步一旦邁出,效果一旦顯現,就不會停下來。冬季的越野、夏季的營地,都成了研學課堂。師生們的研學旅行正沿著「絲綢之路」走下去,足跡還延伸到了英國、義大利、紐西蘭……

據辛穎介紹,研學課程要探討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學生的學習是怎樣「發生」的,學生怎樣愉快地學習,各種學習體驗怎樣深刻、牢固地積澱為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綜合素養。

「研學課程的育人方法是學思結合,我們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活動式育人。」辛穎說,「我們要讓學生培養一項特長,養成一種社交方式,未來讓人生更加幸福。」

這所學校的第四個文化特徵由此凸顯出來:讀書行路,培養知行統一,推進無邊界的教育,點亮思維。

教育需要等待,對於原先相對薄弱的學校來說尤其如此。在海闊天空的教育舞台上,這所城市小規模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們,正在靜待花開。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7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林學會等305家單位機構共築自然教育實踐平台
不得以「國學班」替代義務教育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