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關於土著人箭頭上的毒藥引出的幾種劇毒動植物!

關於土著人箭頭上的毒藥引出的幾種劇毒動植物!

箭毒,顧名思義,就是獵手塗抹在弓箭上用以獵殺獵物的毒藥。在世界不同的地區,獵手們採用的箭毒各不相同。有的是從植物中提取,有的是從毒蛇身上獲取;非洲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布須曼獵手最常用的弓箭毒藥源自一種獨特的昆蟲——葉甲科甲蟲,而美洲熱帶雨林中的印第安獵手則喜歡從體色鮮艷的劇毒箭蛙身上獲取他們所需的毒藥。本文介紹其中幾種箭毒。


葉甲科甲蟲箭毒

在廣闊無垠的非洲卡拉哈里沙漠中,生活著一支最古老的民族,他們在南部非洲生存的歷史至少有2萬年,這就是布須曼人。

時至今日,布須曼人大多過著狩獵和採集的生活,仍處在原始社會的不同階段。非洲各國的布須曼獵手通常都使用結構輕巧的弓和箭進行狩獵活動,這意味著當面對較大型的獵物時,弓箭的殺傷力通常不足以對獵物產生致命傷害。不過,造物主在廣袤的密林為布須曼人創造了另一種致命武器——箭毒。

布須曼獵手最常用的弓箭毒藥源自一種獨特的昆蟲——葉甲科甲蟲。

葉甲科甲蟲通常寄生在一種叫「沒藥樹」的植物體內。

憑藉長期積累的經驗,布須曼獵手能很快在沒藥樹附近的地下發現葉甲科甲蟲的繭。這些繭通常都藏在距地表0.5至1米深的地下。每隻繭內一般含有一隻處於被束縛狀態的化蛹之前的甲蟲幼蟲,這些幼蟲能蟄伏於繭內達數年之久。

獲得葉甲科甲蟲的幼蟲或蛹之後,布須曼獵人能迅速找到它們血液系統中淋巴的所在位置,然後用手將血淋巴往箭頭上擠。有時為了給一個箭頭上毒,需要用多達10隻幼蟲的血淋巴。值得注意的是,獵人們只把這些有毒液體塗敷在箭軸的前端部位而不是箭尖上,目的是避免箭尖不小心刮擦到獵人自己的身體而引起中毒。葉甲科甲蟲血淋巴所包含的有毒物質是一種毒蛋白,其毒性會隨時間延長而逐漸消失,但通常能保持一年。

布須曼獵手用來製造箭毒的主要有三種葉甲科甲蟲。有趣的是,這三種葉甲科甲蟲又都為步行科甲科甲蟲所寄生。當前者結繭時,後者幼蟲便趁機附著在前者的幼蟲身上,然後蟄伏在繭中,吸食宿主的血及其軀體柔軟部分,並最終殺死宿主。步行科甲蟲的幼蟲同樣有毒,其毒性甚至比葉甲科甲蟲的幼蟲更勝一籌,因此布須曼獵手更青睞於用步行科甲蟲的幼蟲來為弓箭上毒。

天——如果射中的是長頸鹿這樣的大型動物的話。通常情況下,被射中的動物在最終放慢腳步並倒地身亡之前,往往能負傷逃跑60到100公里。

有生態學家認為,布須曼獵手的這種狩獵方法是一種非常費時、低效的狩獵方法,假如他們能採用威力更大的弓和殺傷力更大的箭的話,其效率可以提高很多。那麼,布須曼獵手為何沒有這樣做呢?

有種種解釋,其中一種是,布須曼獵手以這種手段狩獵,不僅僅與滿足生存需要有關,還與他們崇尚的文化習俗有關,也與狩獵時必須遵循的部族遊戲規則及身分地位等有關。

有趣的是,這種采自甲蟲的幼蟲或蛹身上的有毒物質,假如用注射的方法注入哺乳動物肌體,並不產生毒副作用只有當它進入動物的血液系統,毒性才會發作。

毒箭蛙箭毒

與非洲的布須曼獵手不同,美洲的印第安獵手則喜歡從體色鮮艷的劇毒箭蛙身上獲取他們所需的毒藥。

毒箭蛙是生活在南美熱帶雨林中的一種體型很小的青蛙,它們的體表顏色及條紋鮮艷奪目,多為紅、藍、金黃、綠、紫等明快活潑的色彩,有的甚至還帶有幾分金屬般的亮麗光澤,因此在當地享有「亞馬孫雨林珍珠」的美譽。

毒箭蛙得名於生活在南美熱帶雨林區的印第安人,他們長期取用這種細小青蛙的皮膚所分泌的毒液為狩獵的弓箭或吹箭上毒。在毒箭蛙的家族中,有五六十種體表顏色美麗的品種,常為歐美寵物愛好者所收養。令人稱奇的是,隨著時間流逝,家養毒箭蛙的毒性會明顯減退甚至幾近消失。原因是,毒箭蛙在野外的主要食物是雨林中的昆蟲,而許多昆蟲身上有毒素,當毒箭蛙吃了這些有毒的昆蟲之後,毒素就轉移到毒箭蛙身上並為其所用;而在家養的環境下,失去有毒昆蟲食物源,毒箭蛙的毒力減退也就無可避免。

毒箭蛙體態纖巧,成年雄蛙的體長只有2-3厘米,較大的種類一般也不超過5厘米。雌、雄箭蛙外型相似,較明顯的區別在於雄蛙前腳的腳蹼較大。毒箭蛙生活在雨林地面的落葉堆中,是領土意識非常強的動物。毒箭蛙通常以白蟻、蟋蟀、螞蟻、果蠅等昆蟲為食,來自食源的各種相關化學物質最終在箭蛙的皮膚內合成劇毒物質。

除了人類和食蛙蛇(這種蛇對毒箭蛙的毒素有免疫力)外。毒箭蛙在自然界幾乎沒有天敵。專家認為毒箭蛙身上鮮艷的體色意在警告潛在的天敵:「我是世界上最毒的動物之一,少碰我為妙!」白天在雨林中幾乎見不到毒箭蛙被別的動物捕食的情形,這是因為多數潛在的敵手早已避而遠之了。

據動物學家觀察,毒箭蛙的求偶成婚往往是雌蛙更為主動,雌、雄蛙之間少不了經一番追逐和扭斗才能得諧好事。而後,雌蛙將卵產在水中,雄蛙接著為卵子授精。毒箭蛙的受精卵要12天後才能孵化成蝌蚪。有些毒箭蛙的父母會把蝌蚪分置於不同的地點以防止它們彼此骨肉相食,藍箭蛙就明顯具有這個特點。藍箭蛙的蝌蚪一般要12周後才能發育成青蛙。當蝌蚪小寶寶孵出之後,在一段時間內雌蛙會允許它們中的一兩隻爬到自己的背上,然後背著它們旅行。當雌蛙路經小水塘時,就會扭動著讓背上的蝌蚪脫離自己的背部,落入水塘中去取食蚊蚋或是其他昆蟲的卵,可謂善盡父母之責。

毒箭蛙是通過皮膚上的毛孔分泌自衛毒液的,而且只需些許的量就能使動物斃命。一隻毒箭蛙的體內約含200微克毒素,但只要有2微克的劑量進入人體的血液系統,就能奪人性命。生活在哥倫比亞的印第安土著居民善於用毒箭蛙分泌的毒素為弓箭或吹(筒)箭上毒。他們用葉片墊在手中去捉取有毒箭蛙(這樣可以防止毒液直接接觸皮膚),然後用弓箭或吹箭的箭尖去摩擦毒蛙潮濕的皮膚,等粘上足夠的毒液後再把吹箭晾乾。上了毒的吹箭能在一至兩年內保持毒性。有些土著為了得到更多的毒液就用尖針去刺激箭蛙的體側促使其分泌毒液,然後再將毒汁熬濃備用。另一種方法則是先用鋒利的針把蛙弄死,然後放在小火上烘烤,當蛙被烘熱時,毒汁就從腺體中滲析出來,這時拿箭在蛙體上來回摩擦,毒箭就製成了。據記載,用1隻箭毒蛙的毒汁可抹塗50支鏢或箭。許多印第安土著到現在還主要使用這種毒箭進行狩獵活動,這種有毒弓箭能毫不費力地獵殺像猴子這類大型獵物。更重要的是,被毒箭擊中的獵物能放心食用,因為箭毒蛙的毒素只有進入動物的血液循環系統才會起作用。歷史上,毒箭還曾用於部落間的戰爭。


馬鞍子箭毒

亞馬孫熱帶雨林動植物種類繁多,為生活在那裡的印第安人就地取材為弓箭上毒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選擇。除毒箭蛙外,當地印第安人還經常利用一種叫箭毒馬鞍子的植物。

箭毒馬鞍子屬南美熱帶雨林的一種木質藤本植物,廣泛分布於巴西、玻利維亞、秘魯、蓋亞那、厄瓜多、巴拿馬和哥倫比

亞等南美國家。這種木質藤蔓植物其露出地表的主莖遒勁粗大,直徑有時可達10厘米,能攀援至由大樹樹冠構成的高達30米的雨林「天篷」,是一種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熱帶植物。馬鞍子心形的寬大葉片上密布細小的白色絨毛,所以表面看起來如絲絨般光滑柔軟,故而在當地有「天鵝絨葉」的俗名。馬鞍子的雌、雄花共生在穗狀花序上,是一種白綠色的細小花朵。果實可食,味苦中略帶甜味。馬鞍子的印第安名稱含意涉及到當地印第安土著用來狩獵用的毒箭,是「鳥」和「殺死」混在一塊的訛傳。

除了箭毒馬鞍子以外,還有許多其他植物被印第安人用來製作弓箭毒藥。

不同部族的印第安人為弓箭制毒的配方也不盡相同。委內瑞拉和蓋亞那的印第安部族,喜歡用與箭毒馬鞍子同屬的馬錢科馬錢屬的植物作為製作箭毒的主要原料;而秘魯、厄瓜多和巴西的印第安部族,則以箭毒馬鞍子作為製作箭毒的主料。實際上,無論前者或後者,往往都喜歡同時使用幾種植物來混合調製箭毒,有時還要額外添加毒蛇或毒蛙分泌的毒液。比如,哥倫比亞的賽奧那斯印第安部族、秘魯境內的拉米斯塔斯印第安部族和厄瓜多的科茨瓦斯印第安部族,他們首先砍下箭毒馬鞍子的根和藤莖,再添加一些其他植物和動物分泌的毒液,一起進行長時間的熬制(有時長達2天),直到熬成深色糖漿狀或糊狀的黏稠物質,然後再用來塗抹弓箭或吹箭的箭頭。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箭毒與其說是真正的生化毒藥,不如說是一種潛在的肌肉鬆弛劑。因為它往往導致肌肉鬆弛,以至心、肺的功能完全停止,最終造成獵物窒息而亡。有趣的是,這種箭毒也只有進入動物的血液系統才能起作用,食用這種箭毒及食用中了箭毒而死亡的動物的肉,並不會產生中毒反應,因為人及動物的胃不會吸收這種箭毒。

對在熱帶雨林中求生的印第安人來說,箭毒的意義特別重大,因為他們的獵物大都棲息於林梢高處,很難直接獵獲,而獵物一旦中箭,箭毒的肌肉鬆弛效應將使它們的肢體麻痹無法成功逃逸,最終由於抓不牢樹枝而跌落地面。這種肌肉鬆弛效應幾乎在箭毒進入動物的血液循環體系的同一瞬間發生,但從中箭到窒息死亡,鳥類和其他小型獵物需要幾分鐘時間,而體型較大的哺乳動物如猴子等則需要20分鐘或更長的時間。

箭毒馬鞍子除了可製成箭毒之外,還是印第安人廣為使用的一種重要草藥,在印第安人的醫藥史上佔有顯著地位。在巴西和秘魯,印第安人利用箭毒馬鞍子的根來利尿、退燒、調理女性月經,治療水腫病、腎結石、睾丸炎和前列腺肥大等,同時還用於治療瘀傷和跌打撞擦引起的外傷。在巴西,土著居民還將箭毒馬鞍子的葉片搗爛用作外敷藥醫治毒蛇的咬傷。英國探險家瓦爾特.羅利爵士和其他幾位早期到過美洲大陸的歐洲探險家,於16世紀向世人報道了南美印第安人利用箭毒馬鞍子入葯的消息,此後箭毒馬鞍子在歐洲草藥史上聲名鵲起。英國作家毛迪·格里夫在1931年出版的《現代草藥學》一書中介紹說,箭毒馬鞍子對於泌尿系統的常見疾患,如慢性膀胱炎等非常有效,該書還推薦用這種藥物治療腎結石、月經失常、風濕病、黃疸症、水腫和淋病。可見箭毒馬鞍子實在是值得大書一筆的一種重要的熱帶雨林植物。

箭毒馬鞍子富含多種重要的生物鹼,其中導致動物肌肉極度鬆弛的主要生物鹼叫做d-筒箭毒鹼。這種生物鹼於1897年被成功分離提純,並於1935年在西方被研製成藥物。d-筒箭毒鹼的生化作用在於阻斷大腦指揮肌肉運動的神經訊號,從而導致全身肢體麻木直至完全癱瘓。其實,d-筒箭毒鹼並非真正的毒素,其肌肉鬆弛作用大約能維持90分鐘,隨後即消退。1942年,醫學專家將d-筒箭毒鹼作為肌肉鬆弛劑應用於臨床手術,開創了外科手術的現代新紀元。直至今日,它仍被作為處方葯出售,並作為重要的麻醉劑和肌肉鬆弛劑廣泛應用於各種不同的手術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上最會偽裝巨型蟲子之一,它們有的能生長到半米那麼長!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