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常勝將軍魏延之死,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嗎?

常勝將軍魏延之死,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嗎?

摘要:劉備對魏延極度溺愛,從沒有讓他受過半點委屈。劉備稱王后,魏延的地位超過關、張,成為唯一可以接近劉備的武將。而關羽後半生,至死沒有接觸過劉備,張飛更是在劉備稱漢中王時,當場被魏延「取代」。可是,諸葛亮執政時,在兵少將寡的情況下,魏延反而沒有得到大用,也難怪魏延懷念劉備,淚濕衣襟。

七星燈續命(劇照)

正文:

蜀漢大將魏廷,早年追隨劉備,出生入死,備受器重;後半生效力於諸葛亮,東征西戰,屈心抑志,最後終被同僚楊儀所斬,半世威名,毀於一旦。

對於魏延的悲劇,網友著眼於其人是否犯有謀逆之罪,該不該斬這一層面上。

筆者認為,魏延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既有其自身性格的原因,也與其周圍相關人物的特定性格有關,所以魏延的悲劇絕非偶然。

一、魏延的性格

魏廷原系劉備」部曲」,因「勇猛過人」,「數有戰功」始從部伍中脫穎而出,至劉備為漢中王時,更是後來居上。

《魏廷傳》載: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傾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漢中對於蜀漢可謂舉足輕重,這正如蜀臣楊洪所謂的:

「漢中則益州咽喉,…若無...漢中則無蜀;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如此關係全局的重任,所選之人必須絕對忠誠,而且必須具備將帥之才,兩者缺一不可。劉備竟力排眾議,不任用長期追隨自己的虎臣張飛,而大膽啟用魏延。

諸葛亮密召張儀

魏延的耿耿丹心和軍事才華已足可想見。此時的魏延早已成為能夠獨擋一面、堪與關羽、張飛的一員值得信賴的大將了。

隨著關、張的相繼死難,魏延更成了蜀漢不可或缺的將帥,所以諸葛亮北伐,每每得倚重魏延,其中一次兵出祁山,因撇開了魏延,結果吃了大敗仗: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馬)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鄰戰於街亭,為外所破,士卒高散。亮進無所擇,退軍還漢中。

終其一生,魏延稱得上是常勝將軍。由於出生入死,屢立大功,魏廷的職位多次得到晉陞,直至「遷為前軍師、征西將軍,假節,進封南鄭候。

魏延的這種過人的膽略,既是從刀光劍影的戰場上鍛鍊出來的,同時也與其發揚桀驁不馴的個性分不開。當他就任漢中太守時,曾與劉備有一番對話: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生在群雄並起的亂世,需要的正是這種自信,這種豪氣,劉備可謂慧眼識才。

所謂恃才傲物,但凡有本事的人,多半都會有點傲氣,受不得歧視。當年關張在世時,魏延尚且敢於在群臣中說出那樣咄咄逼人的壯語,關、張離世後,就更有了一種天下捨我其誰的鶴立雞群之感了。

魏延與馬岱(劇照)

所以不免「性矜高。就算是丞相諸葛亮,魏延也並不怎麼佩服,只為「子午谷奇謀「沒有被採納,一直耿耿於懷,「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所以當諸葛亮去世時,魏延並不顯得特別難過,反倒有一種諸葛亮一死,他魏延大展身手的機會就要來了,聲稱:「丞相雖亡,吾自見在,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口氣中,隱然以諸葛亮的繼承人自居。對諸葛亮尚如此,其他的同僚就更不在魏延的眼裡了。好在大多數人都能避讓三分,從而相安無事,」唯楊儀不假借延」。

尤其讓個性矜高的魏延難以忍受的是諸葛亮去世時竟把後事託付給冤家對頭楊儀,自已完全被撇在一邊,還得聽楊儀指揮,為其斷後。

原本以為統帥大軍之職非自己莫屬的魏延,深感受到歧視,在極度失望和怨恨中,「悍然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最後終被楊儀所斬,演出了一幕令人扼腕的自相殘殺的悲劇。所以,魏延的悲劇首先是其自身性格使然。

假使他能正視自己,不那麼孤芳自賞,非與楊儀爭出個高低不可,他的結局決不會是這樣。不過,我們也應看到,魏延的悲劇與楊儀大有關係,所以還有必要對楊儀其人作一番研究。

馬岱(劇照)

二、楊儀的性格

在蜀漢集團,楊儀也非泛泛之輩,劉備第一次與他晤面,「論軍國計策,大悅之,當即委以重任。」

「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這些記載都可見出此人才思敏捷,辦事幹練,精力充沛。可惜楊儀器量狹小而性情急躁,即諸葛亮所謂的「性猖狹」。

也因此楊儀與同僚的關係一直沒有處理好,與魏延」相憎惡」,兩人為何而爭,誰是誰非雖難究其詳,但就性格而言一個矜高一個猖狹,本就容易引起衝突。

張儀(劇照)

大約是魏延的傲慢使楊儀看不慣,言語之中不免夾槍帶棍,而楊儀的不給面子又進一步惹惱魏延,鬧到最後,魏延惱羞成怒,動刀要砍;楊儀則癱軟在地,嚎哭起來。

後來魏延被斬,楊儀邊踩踏魏延的首級,惡狠狠地說:「庸奴!復能作惡不」,面對死人居然還不解氣,充分暴露了楊儀心胸狹。

魏延的不幸是偏偏與楊儀同朝,而楊儀又偏偏是個有才無德之人,尤為不幸的是楊儀偏偏身居長史要職,抬頭不見低頭見,衝突也就成了必然,自相殘殺也早在人們意料之中。

所以,魏延的悲劇,除了自身的原因外,更是魏、楊對立性格衝突的結果。

其實,在蜀漢集團,還有一位重要人物似乎能改變魏延的命運,那就是諸葛亮,所以諸葛亮的性格也值得我們分析。

張儀(劇照)

三、諸葛亮的性格

魏、楊之間的矛盾,諸葛亮心知肚明,但「亮惜儀之才,常恨二人之不平。」

不過,這只是諸葛亮主觀上的願望,在他的骨子裡,對那些桀贅不馴的武將有一種本能的顧忌。早在劉備時代,劉封犯了罪,諸葛亮就極力勸說劉備趁機除之。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對武將的防範就更其嚴密了,所以寧可親赴前線、親冒矢石,也不願讓魏延等放手一搏,而總是把他們置於自己的眼皮底下。

諸葛亮對魏楊的「不忍有所偏廢」,只是權宜之計,一旦到了關鍵時刻,兩者必須作出抉擇時,親疏立見。

且看諸葛亮臨終之前所作的安排: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知道魏、楊之間難以調和,乾脆就瞞著魏延安排後事,而且明知道魏延可能不服,竟任憑去留,其偏心可想而知。

魏延(劇照)

此時的魏延早成了諸葛亮眼中的累贅了,這就難怪魏延要憤憤不平了。

因此諸葛亮雖為一代名相,但在魏延問題的處理上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後來的《三國演義》,出於對諸葛亮的維護,硬是把所有的髒水都潑向魏延,一口咬定他「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延傳》

《三國志·楊儀傳》

《三國志·姜維傳》

《三國志·諸葛亮傳》

《三國志·劉封傳》

《江湖長翁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拒用子午谷奇謀,到底有何難言之隱?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軍隊制度及組成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