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盛世和光—敦煌壁畫藝術!

盛世和光—敦煌壁畫藝術!

劉向川

所謂飛天,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羽人」形象與印度文化相融合的人物形象,主要指除佛和菩薩之外的天部諸神。這些神仙均能在天空中自由飛行,其姿態優美,瀟洒飄逸,充盈著祥和歡樂的氛圍。在敦煌莫高窟現存的492個洞窟中,有270餘個洞窟出現飛天共計4500多身。敦煌飛天藝術從公元400年北涼開始,經過西魏、北周、隋、唐直到元代持續發展近千年時間。由於其數量巨大,描繪精美,充分彰顯藝術想像力,因此成為敦煌藝術的象徵。

北涼北魏飛天

稚拙質樸 粗獷奔放

北涼時期,敦煌開始繪製飛天,此時飛天深受印度畫風和西域諸國藝術風格影響,具有粗獷奔放、稚拙質樸的典型特徵。飛天形象比較笨重寫實,人物身體強壯,體形較短,強調肢體轉折,身體呈明顯「V」字形反轉,有一種沉重之感。當時飛天多畫在佛龕內或說法圖中,佛的兩側上部往往相對畫出兩身或四身飛天。一般上身半裸,斜披天衣和長裙,赤裸足部,飛天飄帶環繞雙臂飄下,飄帶末端形成尖角。身體差不多形成90度直角,顯得力量有餘,柔軟不足。北魏時期,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逐步融合,此時飛天的飄帶開始增多,動態飄逸,柔美之風逐步顯現。

西魏北周飛天

刻畫細膩 對比強烈

北魏末年,敦煌飛天藝術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在第249窟中南壁說法圖中,佛兩側相對畫出四身飛天,對比強烈,充分體現出西域與中原藝術風格並存的特色。下部飛天身體強壯,上身半裸下著長裙,身體呈「V」形反轉形成強烈張力,充分展現了西域風格飛天的特徵。而上部飛天則穿著寬大長袍,身體清瘦,飄帶刻畫細膩,充分體現出中原風格飛天「秀骨清像」的特徵。這截然不同的兩種飛天,一強一弱,粗獷與纖細和諧組合在一起,給人以極強視覺震撼。北周時期的飛天,最大特徵是採用「天竺遺法」進行繪製,強調凹凸暈染。因年代久遠,我們今天看到的飛天面部與肌膚部位通常會呈現「五白」,即白眉棱,白鼻樑,白眼眶,白牙齒,白下巴等,就是當時凸出部位顏色脫落所致,這種「五白」充分體現了當時飛天的鮮明藝術特點。

隋唐時代飛天

瑰姿艷逸 雍容大度

隋唐是敦煌藝術發展的黃金時代,飛天形象飄逸而舒展,描繪更加細膩、成熟而完美。隋代畫家通常把飛天組合在窟頂藻井圖案中進行描繪,人需要仰目而視,更突出飛天的動感和神秘感。受中原繪畫技法影響,飛天多以群體形式出現,一般在洞窟畫一道裝飾帶,一身接著一身向中央佛的方向飛行。這些飛天小巧玲瓏,靈活多姿,加上飄帶的簡練流暢,營造出一種快速飛行的氛圍。飛天的面目表情更栩栩如生,有的彈奏箜篌,矜持而嫻雅;有的吹著橫笛,悠閑逍遙;有的天女散花,安詳靜穆;有的則好奇地注視人間萬象,似乎在探詢什麼。盛唐飛天在隋代基礎上繼續發展,飛天體態修長,舒展柔和,身後裝飾飄帶增長更顯瀟洒自如,充滿飛舞動感。構圖和人物神態刻畫細膩逼真:群組中的飛天彷彿懸空而游,有手托鮮花,輕拈花蕾飄然而下的;也有雙手托盤花蕾,神情虔誠冥思的;往往飛天都是長帶蜿蜒飄動,勢如游龍,彷彿真要從牆壁龕外飛下來,具有極高的審美意趣。

唐中葉後,敦煌飛天藝術走向衰落,風采與神韻不復以往。此時飛天缺少創新,步入程式化俗套,已經不再有隋唐鼎盛時期的創新和奮發氣象。飛天體型開始趨於肥胖,裝飾物繁雜,世俗氣息濃郁,飄動舞帶變短,飛行速度較慢,動態舒緩而嫻雅,飛動之感明顯不如以前,但仍具有雍容大度的氣質。元明時期,因封關之故,敦煌飛天藝術走向終結,直到今天被世人重新挖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童話鎮繪鑫 的精彩文章:

黑白色調插畫 Asia Nykiel作品

TAG:童話鎮繪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