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外國專家研究清史客觀嗎?清王朝為何會被國外學界重視?

外國專家研究清史客觀嗎?清王朝為何會被國外學界重視?

對於外國學者研究清朝的整個歷史而言,外國學者對於整個帝國的評價還算客觀。 其實不論中外,從康熙到乾隆,這個帝國就一直被渲染成是一種版圖廣大,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帝國。這當然是事實,大清奠定了今天的中國的版圖,回看整個18世紀的歷史,從打敗葛爾丹道,改土歸流,再到乾隆的十全武功。無論其中注水與否,事實就是清朝的版圖是明朝的一倍。將所有的滿漢蒙回藏苗,各個民族囊括在同一個有效統治的帝國之中。

帝國雖然偉大,但也帶來了一些麻煩,其中之一就是控制成本的提高。我們可以看出清王朝在整個統治階段都是不斷的與內外部的反對者相鬥爭的,不論是平定新疆的準噶爾國,還是在川西平定,大小金川,在改土歸流時平定苗族的反抗。這些事情不僅一直沒有斷過,而且還花了很多錢,死亡數10萬人。如果沒有這些戰爭,清王朝在歷史上可能會更加富裕。但是戰爭所帶來的大量開支,不得不使得政府向民眾增加更多的稅收。清王朝的財政大部分都用於戰爭和軍隊。

尤其是在乾隆時期。整個國家的經濟已經損耗殆盡,不得不依靠抄和珅的家維持國庫的盈餘。另一方面,如此大的帝國,如此多的民族,不得不使各地動亂此起彼伏。苗民,回民,白蓮教,太平天國念軍等,使得帝國很難保證自己的平穩發展,也正是由於各地的不斷叛亂,使得清朝統治者希望束縛人們的思想,做到釜底抽薪式的帝國安定。還有另一個大方面,那就是思想文化與意識形態無法面向世界,有很多人說當時的天朝傲慢自大,但事實上中國並不曾傲慢,也並不曾閉關鎖國,只是在朝貢體系內維持著自己的世界。

皇帝始終是這一世界的中心,其實不論是古代中國,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有一種政治思想,那就是對內要完成思想統一,對外要實施文化傲慢。這並非是明清時期的中國所獨有。但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完整性使得中國的思想很難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情況之下產生雨後春筍般的效果,在當時東西方文明的各自發展當中,歐洲完成了百科全書,而中國則完成了《四庫全書》,這兩套數有著各自的價值取向。百科全書是面向現代化的,四庫庫全書則是回歸古代。

這種思想傾向並不單單是清朝,即便進入新世紀的中國也依然如此。這種社會的價值取向是根基在文化深處的。 在民族方面,元朝,滿清都不是漢族政權,他們都是起于軍事上的崛起。嚴厲的控制就成為他們統治帝國的手段,他們不僅摧毀了宋代所形成的士大夫階層對於皇權的限制,而且也完善了帝國的皇帝對於官僚階層的束縛。士大夫有官員逐漸淪為奴才。 這一點也是當時東方社會衰落的表現和根本。

對比一下當時的歐洲,喬治三世在英國以不敬的罪名逮捕記者,編輯和出版者,但卻遭到大法院的駁回。這恰恰是英國《大憲章》之後的政治思想,而發展出來的憲政主義,憲法才是國家的根本而皇帝並不是,而在中國,這恰恰相反,皇帝就是政治神聖和文化真理。中央集權和民主政治並沒有優劣之分,然而專制統治下的強權壓制,完全使得一個國家和政治權力毫無邊際,用皇帝和國家的名義為所欲為,制度和政策缺乏理性和彈性。

民間也喪失了其最基本的積極性,商業貿易沒有制度的保障,政治和經濟無法做到分離。皇帝一人所統治的帝國,其政治文化無法分開,知識分子和政治精英混為一談。理性和文化起不到絲毫的作用。這就造成了西方國家逐漸面向未來,而東方面向的過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史圖鑑 的精彩文章:

晉國崛起就是異性貴族的崛起?怪不得秦國會統一?
斯大林如何劃分戰後世界版圖的?弱國沒有發言權?

TAG:世界史圖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