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質量是教材編寫的生命線

質量是教材編寫的生命線

新時代中小學教材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構建中國特色教材體系?中小學教材編寫如何創新?日前,首屆中小學教材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新時代中小學教材建設展開研討,該論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辦。

質量是教材編寫的生命線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新時代教材編寫面臨哪些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教材建設高度重視,成立了國家教材委員會。教育部成立了教材局,還成立了課程教材研究所。2018年底,教育部遴選了首批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面推進教材建設工作。教材發展到現在面臨哪些新的挑戰?

質量是教材編寫的生命線

教育部教材局正司局級巡視員申繼亮發言

教育部教材局正司局級巡視員申繼亮表示,教材建設面臨的第一個挑戰來自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使我們的教材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最重要的載體,發揮最重要的功能。第二個挑戰是教育的大眾化。教育要實現內涵式發展。我們要進一步改革學校的管理模式、育人方式,釋放更多的空間,提高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和教師教學的自主性。那麼,教材如何與內涵式改革相契合?一個方面要有育人的統一要求,一個方面教學要有靈活性。第三個挑戰是網路化。學校教育的組織形態、課堂教育的組織形態,會不會因為網路而發生重大的變化?如果形態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課程、教材如何應對?這是網路化帶來的挑戰。

隨著網路化、數字化的發展,不少專家認為,數字教材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人教數字公司董事長王志剛表示,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數字教材從2000年到現在,已經有20年的歷程。王志剛介紹,目前,數字教材的主要特點是內容呈現多媒體化,具有支持教學活動的交互功能,包括一些學科工具,以及可以與其他資源對接,適用於多種終端和多種平台的應用,而且能夠採集到用戶應用的數據。簡單來說,數字教材就是適用於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應用的教材。

「中小學數字教材在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促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公平,引領課程教學發展變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信息化環境下促進教育公平的抓手。但是,在研究、開發還有教學應用方面,依然面臨挑戰。在理論建設上也是短板,標準制定存在滯後。」王志剛說。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張增田認為,由於數字閱讀呈現碎片化的特性,所以數字教材會帶有風險:破壞教科書的學科結構和教學結構。「紙質教科書是線性排列方式,但是一旦用數字教科書,自主性、個性化學習非常強,想學這個就提取這個,自主學習的特性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整個教科書的學科結構。另外,因為碎片化學習,知識點在各個頁面、各個網站和各個資源庫中零散地出現,這就給教科書的編製,在符合心理順序、符合教育的規律方面加大了難度,一定程度上會破壞教科書的教學結構。如果學習追求速度多於高度,廣度多於深度,就會阻礙學生的深度學習。」張增田說。

如何提升教材質量?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的教材有相當一部分水平提升很快。有一部分教材已經走出國門,這也標誌著中國基礎教育領域,在教材建設方面在向國際水平邁進。當下我們如何把教材,特別是中小學教材的質量再提升一步?

「我們的教育要提升質量,首先要把育人的要求和目標弄清楚,弄具體。」申繼亮說,教材如何與內涵式改革相契合?一方面要有育人的統一要求,另一方面要有教學的靈活性。

「質量是教育教學的永恆話題,也是統編教材的生命線。提高質量水平是統編教材建設的核心任務。必須堅持以育人為本、質量為重,把不斷提高質量作為統編教材建設的核心任務,擺在教材工作的突出位置。」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郭戈說,要正確處理教材思想性、科學性、適切性和相關性的關係問題,處理好知識傳授、發展能力和培養個性的關係問題,全力在解決好教什麼、怎麼教,學什麼、怎麼學這一教育核心問題上下功夫,在教材精編細選、精益求精、科學嚴謹上下功夫,確保教材的內容質量、編校質量、設計質量、印製質量,集中力量和智慧,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材體系。

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靳玉樂建議,教材的建設要有世界眼光和本土情懷;堅持改革發展、繼承發展與改革創新;還需要建立科學規範的規章制度,完善編、選、用、評、管各個環節。

中小學教材面向的是中小學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必須具有心理性,呈現形式、方式要適合青少年的需要和經驗。所以教材的心理化設計就顯得至關重要。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心理學會原會長林崇德教授認為,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是編寫中小學建材的出發點。中小學生認知規律與教材內容的呈現方案必須相匹配,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必須依據中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中小學生的認知是從感性發展到理性,對教材的認知往往是感情認知,從感覺、直覺入手。思維能力發展是中小學教材編寫心理化設計的首選課題。教學的目的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靈活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習的能力。而智能的核心成分是思維。

教材與專著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具有教學性,因為它的讀者和使用者不同於一般的人,教材的教學性最高的要求就是有利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我們教材的建設,對品質的追求應該是無止境的。當前情況下怎麼進一步提升教材的品質?這涉及我們從教材編寫的角度怎麼看教學、涉及教學觀的問題。」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教學論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本陸教授說,要堅持發展的教學觀念。教材也好,教學也好,最終落到學生的學,教材要給學生的學創造內容條件,同時規劃基本的活動類型。基於學習內容給學生創造真實的主體活動。

「提高質量仍然是當前以及今後教材建設的核心任務。」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田慧生說。田慧生建議,第一,教材質量建設要遵循規律。遵循教育的規律、人才成長的規律和教材自身的規律。第二,要通過加強研究來促進質量的提升。現在支撐教材建設的基礎研究還比較薄弱。第三,要大膽創新。

教材編寫怎樣創新?

創新是論壇上很多專家提到的一個詞。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特聘教授石鷗認為,教材的創新,重點是四重創新。第一重創新是內容的確立。教科書內容的選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對這些原生態的資源性的要素的取捨,本身是需要創造力的。它往往反映著教科書研製主體的價值傾向與學識水平。第二重創新是內容的結構化。我們稱之為單元,單元化的過程其實本質上就是教科書研製中的結構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創新過程。原本僅僅屬於單一文本的原生態資源有可能在文本結構中間產生放大、強化的效應。好的教科書不但要精選素材,尤其要考慮精選素材以後的架構。同樣的磚石完全可以建出大不一樣的建築。第三重創新是內容的精緻化。即修飾,有痕創作。原生態素材被選擇,被安排進入特定的單元,還需要打磨。我們選擇的所有的材料絕大多數不是為未成年人寫的,所以有的時候要動。大部分進入教科書的教學材料都產生於特定的時代,有特定的背景和意識形態。有很多內容是需要修改的。但是,改有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改是有風險的,需要慎重。第四重創新是設置導讀系統,比如討論、編者的話、告家長書,這是研製者的創新。

質量是教材編寫的生命線

人民教育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黃強發言

「科研創新永遠是教材建設的基礎和先導。」人民教育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黃強說,人教社將在繼承我國教材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國外教材研發的先進經驗,不斷提高教材質量,保證教材的科學性、先進性,反映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及時體現國內外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始終尊重教育規律,遵循學生髮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學科教學規律,研究和建設門類齊全、學段銜接的教材體系,循序漸進,貼近不同年齡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有機結合,增強教材的實效性和感染力,以此來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春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傳統文化潤澤幼兒心田
如何推動兒童閱讀走向深入?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