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拼多多的「助農」故事:幫農民賣農貨是我們的基因

拼多多的「助農」故事:幫農民賣農貨是我們的基因

作者 | 倪世新 周雅

策劃 | 周雅 孫封蕾 高飛


引言:國開辦發《關於促進電商精準扶貧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將電商扶貧納入脫貧攻堅總體部署和工作體系,推動互聯網創新成果與扶貧工作深度融合。

科技行者推出《電商助農》選題,獨家訪談中國各大電商,挖掘電商助農背後的故事。此為拼多多篇。

拼多多在多數人眼裡是一個有亮眼表現的社交電商平台,卻鮮有人知,這個「亮眼」還涉及一項傳統領域:農業。

拼多多的最新扶貧助農年報,直觀說明了它對這項業務傾注的熱情:2018 年,數億農民通過拼多多平台,一共賣出 653 億元的農貨,同比增長 233%,平台帶動 62,000 余名新農人返鄉。更早的一組數字已經讓人咂舌——2018年11月8日,拼多多創始人、CEO黃崢曾經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專門針對「網路公益與扶貧」話題發表主題演講,他提到:「過去三年,拼多多已累計幫扶 139,600 戶建檔立卡扶貧家庭,產生超過 21 億筆扶貧助農訂單,累計銷售 109 億斤農產品,相關交易總額達 510 億元。」

這一成績不容忽視,如今,拼多多已經成長為國內農產品上行量最大的電商平台之一。讀者難免驚訝,起初靠著「社交拼團+低價」策略崛起的拼多多,怎麼開始對「助農」感興趣了?

拼多多卻說, 「扶貧助農」的標籤是與生俱來的。拼多多的前身是拼好貨,做生鮮農產品起家,「農產品上行」是基因,扶貧助農是「本職工作」。

拼多多探索的扶貧助農方式是——「拼」。「拼」的模式,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整合供需兩端信息,快速消化掉大批量的當季農產品,幫助「小農戶」直連「全國大市場」,為中國農業突破「小而散」的分散化制約提出了新的答案。

總結電商助農的「拼多多模式」並不難:在供給側,通過「C2B拼團預售」聚集海量訂單,分發到產區,精準到貧困戶;在需求側,用大平台廣用戶,接力分享,藉助社交力量,讓農貨訂單爆發裂變增長。

對於扶貧助農,拼多多是有備而來。


科技行者:拼多多著手扶貧助農的初衷是什麼?

拼多多:拼多多的前身是拼好貨,本來即是做生鮮農產品起家。京東是從中關村電腦城起步,淘寶把義烏小商品市場搬到了線上,「農產品上行」則是拼多多的基因,扶貧助農是「本職工作」。相比而言,幾大平台里,農產品在拼多多的比重是很高的。

基於自身的特點和發展歷史,拼多多能在農產品電商方面,做到差異化和持續創新,併產生價值。對在流通、生產領域的溯源追蹤,以及通過供需匹配模式的創新,來推動農業生產端的變化,拼多多都很有興趣、也有責任去做。這對拼多多來講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既有社會需求,也有經濟價值。

「農業+扶貧」要根本上解決持續的脫貧問題,很大程度上要靠把「農產品上行」變成一個商業上合理、可持續的東西。僅靠各地人民捐助是不夠的。

農產品是拼多多的核心類目之一。通過首倡的「產地直發」模式,拼多多不僅助力了農戶的直接增收,也讓城市居民以最直接的方式買到新鮮、實惠的農產品,實現了消費者、農戶、平台三贏。在此基礎上,拼多多將探索更多創新模式,繼續紮根深度貧困地區,形成可循環的造血式扶貧機制,幫助更多貧困農戶脫貧摘帽。

科技行者:在扶貧助農方面,拼多多的「拼團模式」表現出了什麼樣的優勢特色,幫助拼多多實現了這樣的成果?

拼多多:拼多多探索的扶貧助農方式是——「拼」。「拼」的模式,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整合供需兩端信息,快速消化掉大批量的當季農產品,幫助「小農戶」直連「全國大市場」,為中國農業突破「小而散」的分散化制約提出了新的答案。

基於「拼農貨」模式,拼多多為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了一條直達 4.185 億用戶的快速通道。經由這條通道,吐魯番哈密瓜 48 小時就能從田間直達消費者手中,價格比批發市場還便宜;一度滯銷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賣到了北京,價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經由這條通道,平台將全國 832 貧困縣的農田,和城市的寫字樓、小區連在一起,成功建立起了一套以「拼」助捐的可持續扶貧助農機制。

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應用,拼多多對現有商品流通環節進行重構,極致精簡中間環節。比如,拼多多與郵政系統合作,以「大平台+大國企」的方式,創造出了農產品極速上行的「渭南模式」,渭南郵政目前平均發貨時長比同行短 17.78 小時,簽收時間比同行快 15.75 小時,到貨時長比同行快 29.22 小時。由於渭南郵政直接入駐拼多多,開了官方店鋪,全國各地消費者下單後,渭南郵政郵件處理中心即刻打單,兩米外的工人在傳送帶上即刻貼單,傳統帶盡頭連著郵政物流車,裝滿即發。全流程中,好幾個環節真正以秒計算,這徹底顛覆了「郵政只做物流」、「國企效率不夠高」、「郵政不夠快」的成見。最近,拼多多還推進了一些新的技術應用,希望能逐漸解決農產品的分撥問題,推動物流企業為農產品上行開出更高效的通道。

在持續降低社會資源的損耗,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拼多多還推出了「多多果園」(公益遊戲)等創新性的扶貧助農產品。「多多果園」上線於2018年5月,用戶在線上虛擬的果園種下樹苗,並以社交互動方式育果,果實成熟後,用戶將免費收到一份由拼多多寄出的扶貧水果,其大多來自四川大涼山、新疆南疆等國家脫貧攻堅的重點地區。目前,多多果園每天送出的水果已經超過100萬斤,消費者種下的每一株果樹,都代表著貧困地區果農有望實現增收。

近四年間,拼多多大力傾斜資源和技術,持續完善「拼農貨」模式,創新打造了一個智能高效匹配供需兩端的「農貨中央處理系統」。2018年度,平台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累計消費農產品及農副產品逾 9 億筆。其中,僅上海地區便消費此類產品約11萬噸,多次出現同個小區通過「拼單」方式包下一片果園的盛況。


科技行者:看起來這個「農貨中央處理系統」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請具體介紹一下。

拼多多:拼多多的「農貨中央處理系統」,首先基於需求端的商業創新,通過社交、遊戲等方式,來歸聚不同用戶在不同時間的需求;其次以市場為導向,完善覆蓋產區的產品結構;在核心中央,則以拼多多技術系統為支撐,以分散式智能來做高效的供需匹配。

在「農貨中央處理系統」里,隨時都在輸入各大產區的信息,包括地理位置、特色產品、成熟周期等等,需求端則在不停地去理解消費者的需求特徵,經由系統運算後,將各類農產品在成熟期內高效匹配給消費者,由此創新搭建了一個以農戶為顆粒度的「山村直連小區」的農貨上行模式。


科技行者:電商領域優質人才匱乏,農村地區尤其如此,如何推動農村人才升級?

拼多多:深入各大產區的過程中,農貨團隊遇到了兩個普遍難題:一是貧困地區的上行基礎設施薄弱,快遞物流吞吐量較小,部分貧困縣的農產品要運輸到地級市才能進行有效集散,不僅錯過了農產品的最佳成熟期,也由此產生了大額冷鏈及倉儲成本,無法形成價格優勢,只能靠固定補貼維持;二是貧困地區懂電商的青年人稀缺,較為依賴外地客商,很難形成該地區的「內生動力」。

基於上述普遍問題,拼多多於 2017 年底全面踐行「人才本地化、產業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並通過「多多大學」和「新農人返鄉體系」,帶動有能力的、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返鄉創業。

基於「最初一公里」直連「最後一公里」的產銷模式,截至 2018 年底,拼多多已累積帶動 62,000 余名新農人返鄉,平台及新農人直連的農業生產者超過 700萬人,基本覆蓋中國各大主要農產區。僅 2018 年,平台累計帶動 18,390 名新農人,其中超過 11,000 名為返鄉人才。

多多大學的統計顯示,本地化新農人所激發的「內生動力」,能有效帶動地區農貨上行。擁有返鄉新農人最多的貧困縣,在區域店鋪數量、冠軍單品、產業升級等方面均具備明顯優勢。

2018年,拼多多平台開店數量最多的 20 個貧困縣中,西藏城關區、河南鎮平縣、安徽壽縣、湖南邵陽縣、江西上饒縣、湖北麻城市、安徽望江縣、河南虞城縣、西藏日喀則市等 9 個縣市區,擁有最多的返鄉新農人。

基於新農人主導產地農產品集聚、分級、加工、包裝工作的梳理和整合,「拼農貨」模式有效推動了覆蓋產區實現增收,使得鄉村常駐人口中包括老人、婦女在內的非技能型人口,可以通過出租土地、被僱傭的方式,獲得更多的收入。


科技行者:除了人力資源,農村地區基礎建設也相對薄弱,電商發展需要物流、倉儲、信息化等基礎設施的支持,拼多多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有何建議?

拼多多:近些年,在交通基礎設施、互聯網進村等方面,政府的村村通工程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物流方面,幾個全國性的大物流公司和若干區域性的物流公司,也基本可以到鎮,甚至入村。拼多多在這方面和各大物流公司都有持續的合作,與郵政系統的合作也非常緊密。前面提到的「渭南模式」即為典型案例,其 186個 郵政網點遍布鄉鎮,總能最先知道當地農民的難處,天然有收貨的信息和組織優勢。

另外,有些農村地區的政府一些部門其實已經做了電子產業園、物流園等,其中有一些,以前還沒有得到很充分的利用。比如,我們在雲南蒙自市就遇到這樣的情況,拼多多會基於平台農產品上行的大單量,去聯合、鼓勵商家把這些基礎設施更高效地利用起來。

在推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拼多多最近推出了新的技術應用,推動流通環節為農產品上行開一不同的生產線,做流程的優化。


科技行者:資金也是困擾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問題,有沒有一些思路可供參考?

拼多多:各地政府已經配套做了不少基礎設施,這是可以充分利用起來的,而拼多多也非常關注減輕農村電商的資金壓力。

一方面,拼多多採取零傭金制度。相對來說,拼多多平台上的運營成本是很低的,拼多多商家的回款速度也很快,保障現金流,這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村電商商家的資金壓力。

另一方面,拼多多一直在向參加扶貧助農活動的農村電商傾斜營銷資源。2018 年度,拼多多累計投入 86 億營銷資源,持續加大關鍵地區農貨上行扶持力度。

在此帶動下,2018年,拼多多平台累計誕生 13 款銷售百萬+的冠軍單品,以及超過 600 款銷量 10萬+ 的爆款農貨,由此孵化出了一批帶有地理標誌的新農貨品牌。銷量過百萬的「冠軍農貨」中,雪蓮果、芒果、百香果、大蒜、小黃姜等名列前茅,當中一些非傳統消費類水果,在「拼農貨」體系的推動下,已成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消費者的新寵。2018年度,拼多多平台新增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農產品商戶超 8 萬家,絕大部分註冊地址為農村地區。

拼多多的扶貧助農計劃,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的指導下,拼多多陸續與雲南省、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則、青海果洛州等 25 個省及地區簽約,全力推動深度貧困地區農貨上行。

此外,在2018年10月11日,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宜昌市夷陵區政府、拼多多三方共同舉辦「奔跑吧柑橘」扶貧公益活動。期間拼多多協同多個平台商家重點助銷夷陵區柑橘產品,累計銷售夷陵柑橘超過 1000 萬元。此次活動也獲評上海市精準扶貧十大典型案例。

2018年12月,拼多多與新疆喀什巴楚縣人民政府簽署電商扶貧戰略合作,投入扶貧資金,與當地政府共同建立「拼多多扶貧車間」,支持企業購買相關的生產設備以擴大生產規模、優化生產供應鏈並開發衍生產品。同時,拼多多將傾斜大量資源,重點聚焦「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與當地政府共建 10~20 個扶貧車間。

除平台直采外,「多多果園」還專門開設扶貧助農頻道「多多助農」,定向幫助貧困村解決銷路問題。目前,「多多助農」項目已覆蓋 25 省,共啟動 65 期對口助農項目,累計銷售 1600 萬斤農產品。


科技行者:農產品的市場供需波動較大,經常出現供需不足或供需過剩的問題,預測很困難,從拼多多的角度,是否有相關數據或者數據分析服務,給農戶提供建議?

拼多多:「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現象是傳統農業的常態,不少農民為此損失慘重。拼多多在熨平農產品經濟周期上主要有三層作用:

1、非常關鍵的一點,拼多多提供了一個由 4.185 億消費者構成且還在不斷增長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它的商業模式能高效匹配農產品供需,這解決了那些由市場分割或市場信息匱乏導致的市場波動;

2、對那些還沒來得及進入拼多多這個大市場的農產品「滯銷」,拼多多建立了專門的機制後期介入,曾經做過的「中牟大蒜」的助農案例,就是一個典型。

具體案例:河南中牟縣是全國聞名的大蒜生產基地,常年種植面積30萬畝以上,大蒜也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由於供大於求,往年能賣兩三元一斤的大蒜,2018年4月卻只能賣一塊錢。為解決蒜農的燃煤之急,拼多多協同商家以每斤高於市場價 0.15 元的價格,全部收購該縣 523 戶貧困戶的 3500 畝大蒜。大蒜收購後經過分揀、打包、裝箱,直接從田間地頭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由於減少了多個流通環節,極大降低成本,這批大蒜到消費者手中僅為 1.92 元/斤,相當於超市價格的三分之一,到整個項目執行完畢,在極大的讓利於消費者的同時還幫助貧困農戶增收超過 100 萬元。

3、拼多多在利用「農貨中央處理系統」,通過需求端信息向供給端的反向傳導,不斷發展「訂單農業」,以及「多多果園」精準採購。蒙自市工信局的局長劉毅就提出,可以通過確定消費者的需求,來反向向當地的貧困戶「定製」當地農特產。


科技行者:農產品上行過程中,從田間地頭到餐桌,有哪些手段可以保證農產品質量在源頭可控,以樹立消費者信心?

拼多多:對平台來說,基於海量數據的分析,站位消費者的懲罰賠償機制,是基礎的農產品質量保障機制。具體來說,幾個環節在持續努力。其一,在商家准入上,要有一套嚴格的登記系統,有意識做品牌的商家,也會不斷去強化自己的產品質量,比如「渭南模式」的渭南郵政;其二,平台建立一套機制和團隊,不斷深入農產區去實地調研;其三,終極評價者是消費者,平台鼓勵消費者真實反饋商品使用情況,優化演算法不斷對產品進行改善;此外,平台要與政府的市場監管等機構充分合作,去保障產品的可靠性;未來,通過5G、AI和物聯網的應用,拼多多希望能對平台上的農產品信息都能充分掌握,並將這些產品信息流與消費者的需求信息流能更高效匹配。

拼多多將要建立的,是一個「多實惠,多樂趣」的新信任空間。現在拼多多針對中國製造的「新品牌計劃」也是這樣的理念。


科技行者:請介紹一下拼多多平台上「明星商戶」,它們有哪些成功經驗。

拼多多:目前平台有 360 萬商家。80、90後,女性商家佔比都非常大,絕大部分都嚴格遵守商業本分和平台的規則,在勤懇本分地做生意。

比如渭南郵政在拼多多上負責電商運營的喬宇,出生於 1986 年,為農民賣出了 1800 萬元的農貨,自己除了一份郵政的工資,不從中取一分錢,他和同事們一起,摸索出了農產品上行的「全產業鏈」,打造出了一條陝西農產品賣向全國的「高速路」,而且還在帶動郵政系統的同事,一起到拼多多上來做電商。湖北賣京山大米的廖仔傑,出生於 1996 年,兩年多在拼多多平台上賣了 6000 多萬農產品。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都做扶貧助農。平台上,這種勤懇本分的商家太多太多了。

從GMV來說,他們遠遠還還算不上「明星商家」,但都非常用心在平台上做農產品,不停優化供應鏈,都很認同平台站位消費者和保護正當商家權益的規則。拼多多不斷地在做優化和迭代,優質的商家,高質平價的商品,是拼多多上最寶貴的資源。


科技行者:服務農產品與服務其他品類業務相比,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拼多多:農產品與工業品最大的區別是難以做成標準品,它們是大自然的直接禮物,往往需要在短暫的成熟期內賣出去。尤其在中國,目前雖然有了一些中等規模的家庭農場,但主體仍然還是小而散的小農戶,這個園子的果子好了,那個園子可能下個月才好,這與美國那種大規模、工業化的種植和運輸、銷售不一樣,他們對接大市場的交易成本很高。

而「拼單聚量」的方式,可以一次對接一個園子的供需,很契合這種農業特徵。我們也特別重視「新農人」的孕育和培養,他們實際上在慢慢影響和改變拼多多「農產品上行」所涉及到「傳統小農戶」,把更現代的一些意識、技能,水銀瀉地一樣滲透到廣大的中國鄉村,慢慢地,「現代農民」會越來越多。

拼多多也致力於在「農產品上行」領域做更多創新,更精準和高效地來匹配。接下來,拼多多會進一步往上游推進,去更多地掌握果園果子的生長、成熟信息,對有些農產品做全產業鏈追蹤,與消費端做更精準和高效的匹配。再往前推進,可能需要更新的技術應用,比如與5G、AI、物聯網的新進展結合。

對拼多多來說,努力做「農產品上行」是區別於其他電商平台的一個重要特徵。


科技行者:拼多多在扶貧助農方面,具體的職能架構是怎樣的?

拼多多:拼多多內部有專門的扶貧助農戰略委員會,與各地有需求的政府部門對接;有專門的扶貧小組和農貨小組,深入各地農產區,每周精選兩到三款優質農產品,推薦給全國消費者。


科技行者:請介紹一下未來一年拼多多扶貧助農的規劃。

拼多多:經過近四年的實踐和投入,平台「拼農貨」體系已經初顯成效。

2019年,拼多多將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投入,持續加大平台「農貨中央處理系統」的技術投入,充分解決平台覆蓋產區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產銷問題。同時,拼多多還將配合各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完善物流基礎設施、打造區域農產品知名品牌、推進農產品加工升級等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2019年度,拼多多「農貨上行」工程建設團隊將擴招500-800人。該團隊包含「拼農貨」、「多多大學」、「扶貧專項組」三個主要團隊,由農業專家、扶貧專家、數據分析師、平台農貨運營專員、農產區拓展專員等人員構成。

擴招後的「農貨上行」工程建設團隊,將深入更多中國農產區,在當地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有效整合分揀、包裝、物流資源,進一步穩固直連全國城市和農產區的「產地直發」供應鏈體系。

在已覆蓋的貧困農產區,首要目標是確保上行系統運行穩定、農戶有產就有銷;在深度貧困地區,平台將聯合地方政府啟動建檔立卡戶「白名單「機制,制定快速採購通道,實現大面積包銷到戶,持續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作出應用的貢獻。比如,「多多果園」在每天超過100萬斤定向採購的基礎上,還將瞄準貧困地區,持續大幅增加採購量。

農產品上行是平台的長期核心業務,拼多多將持續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提升覆蓋產區的土地價值與生產力價值,讓平台直連的農戶有利益、有錢賺,助力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註:文字根據上下文由「科技行者」根據訪談編輯整理,為便於理解,對比本人原話有較多順序、邏輯和文字修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行者 的精彩文章:

AI人臉識別技術前景光明
盤點中央銀行機構研究區塊鏈技術的十大用例

TAG:科技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