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成佛必需資糧道:祖師亦從掃地苦行始!

成佛必需資糧道:祖師亦從掃地苦行始!

成佛必需資糧道:祖師亦從掃地苦行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權迎升禪畫)

米拉日巴在拜見上師前,瑪爾巴在定中觀到一殊勝佛塔,但被垢塵所蔽,他親自洗凈這佛塔,當其洗凈之後,寶塔大放光明,遍照三千。從中表現米拉日巴尊者,內心本質修持很強,但由於身口之業障很重,故於前生未證果位,但其資糧卻是積集足夠,故此生則不須廣聞,但經懺除罪障清凈,就可以了。這也是瑪爾巴上師用各種方法,房子拆而又建等等之用意所在。

所以學法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如六祖等,亦是往昔積集廣大資糧,今生才能一聞千悟。我們修行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並非就此一世。特別如我們一般人生處末法時代是兩個方面都要做,廣大聽聞要做,積聚資糧也要做。

要開智慧,不能離開福德

格魯派拉布楞寺的蔣陽夏巴上師(貢唐倉仁波切上一世),每天上午都供曼荼、修七支供而積累資糧,下午看一些因明辯論方面的書。有天來了一位格西問:「像您這樣的修行人,幹嘛還要整天供曼荼?」他回答:「我特別笨,即使今生中不能開智慧,也要為來世多做準備。」這位格西聽後如夢初醒,喃喃地說:「我也很笨,看來只看書是不夠的,我也應該積累資糧。」 後來他在傳記中說,當時這一句話深深打動了他,改變了他的一生。以前他總是耽著詞句方面的辯論,除了辯論和看書以外,平時什麼都不做,但看到蔣陽夏巴上師的行為,才意識到積累資糧的重要性。

什麼是集資糧?我們無始以來最習慣的是在輪迴生死中做壞事,學佛這一條路都不習慣,因此勢必要很努力去練習,這整個學習過程就叫做積資糧。學佛要通過外在的行為來培養內心的力量,把心磨練得越來越深細、全面和系統。這樣,我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就有了好的落實之處,就如同滴水溶入大海之中,永遠不會幹涸。

寺院是佛菩薩所住的地方,我們在寺院里掃一個地、點一盞燈、撿一個垃圾,都是供養三寶。《撰集百緣經》講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給孤獨長者每天都要在佛陀講法之前去打掃經堂衛生,一天長者有事沒去打掃,佛陀看到沒有人掃地,就親自打掃經堂,目犍連、舍利子等比丘見後也跟著打掃。

於是,佛陀就為大眾宣講了掃地的五種功德:

1、自除心垢,即能遣除自相續的垢染。

2、亦除他垢,意為能除與之結緣眾生相續中所具有的垢染。

3、除去驕慢,驕傲的人高高在上,他不可能掃地,只有有恭敬心的人才會去掃地。

4、調伏其心,即通過掃地很容易調伏自己的心。

5、增長功德,意為掃地能增長很多福慧功德。

可見,洒掃講法場地有極大的意義。

以前,寺廟裡面的老和尚要求剛出家者——掃地要學三年,學泡茶也要學三年。有位法師出家時圓老對他的要求十分嚴格,給他規定的儒家經典等背誦課程,背不過就不許吃飯。有一次法師在齋堂拖地時,老和尚悄悄地走過去檢查,發現不夠乾淨,就立刻讓他又重複拖了幾遍。在學習之餘,法師經常主動打掃殿堂衛生及做別人不願意乾的臟累粗活。有一段時間,法師每天晚上在海會塔守夜,看護龍眼樹,第二天上早殿時還要打法器,早齋過堂還要做侍者出食。法師曾說:「出家後,人手少,就參與建築、晚上巡邏,在海會塔巡邏時,很怕,尤其下雨天。那時很艱苦,建築材料運不上來,要靠人力搬上來,毅力就培養出來了,增上我們的資糧。」

想要大福須布施。欲求大貴,須忍辱持戒。如果不培福,單靠看看書,欲求開智慧,則不可能。即使滿腹經綸,滔滔不絕,若去弘法,亦弘不起。很多有學問的人,打不開局面,什麼原因?福報不夠。反之,福報不夠,法也學不好。福報沒有了,甚至壽命也就完結了。

影塵回憶錄里曾講到:金山寺有一位香燈師,名持律師,人品敦厚憨直,常被人作弄,夏日大家晒衣被,有人戲言應曬蠟燭。彼亦恐「蠟燭生霉」,結果一曬之下,化為蠟水。維那師知道後很生氣,便想遷他的單,乃出一個主意,對其言:「像你如此有智慧者,在此工作實為委曲,應該去學法,將來可作大法師,到時我給你敲引磬當維那。」彼信以為真,便去寧波觀宗寺諦閑法師學法。因學不懂,諦閑法師便令其多多培福,令其行堂、背經等,彼一一依之而行,後來果然開智慧了。當上了大法師,因念及此乃行堂而來,故於講經下座後,過堂用齋時,衣服一換,又行堂依舊,不怕丟臉……

這個公案說明一個人只要誠心誠意學,雖然笨,亦能學好,不要自暴自棄,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善根,只要肯學。再則即是依上述三條件中的「依止上師」諦閑法師令其做什麼,皆一一遵行,再者積集資糧—行堂等事,再者努力學法,文殊菩薩開示宗大師的三要素,其中或多或少做到了,故開智慧,當上了法師了。

所以,來果禪師語錄中說:「佛在因中,當一凈頭(管理廁所),歷九十劫,盡為培福。佛言,我為培福歷三僧祗(長遠的時間),舍頭目腦髓,乃至心肝五臟,悉為培福。因福深厚,得成佛果。蓋福能空罪,慧能破愚也。」

古來大德都是在艱苦的境界中磨練自己而成法門龍象。如六祖出家時先舂米舂了八個月,因為身體份量不夠重,就把石頭綁在腰上幹活,五祖見了很讚歎,他能為佛法不惜身命才可以得到成就。我們不應有傲慢心,有時我慢,有時自卑,有時為僧眾做幾天事情,覺得上師沒讚歎就罷工了。這樣不太好,因為做一切善事,不要在乎別人知不知,而是要相信因果是不虛的,一切暫時的利他,都是為了究竟的自利而做的,都是自己在積累福德和智慧資糧。

所以,只要發願做一切與三寶有關的事情:打掃上師的屋子、佛堂或打掃大眾的經堂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並不是徒勞無益,相反這樣的勞作具有極大的功德,它將成為解脫道的殊勝資糧。如果在上師的任何一個善根中,我們能夠與之結上緣,那自己的發心水滴已經融入到上師廣大無邊的功德海當中,這樣的話,我們的善根永遠也不會窮盡。可見,這樣的功德遠遠超過以自我為中心而造作的善根。

「勿以善小而不為」,善法是從內心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從掃地中內心的功夫得到增長,以後才能承擔大事。「佛法是於細微處見精神。」「外在的境界是內心的顯現。」如果外在的衛生不幹凈的話,就像鏡子一樣,反射出我們內心的煩惱,內心的煩惱習氣突破了,外在的境界也一定會得到凈化,所以說「心凈則國土凈」,掃地就是莊嚴自心的佛土,開發自心的佛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春天最不應該做的七件事,第六件最嚴重,第七件很多人都在做!
南懷瑾老師:自立立人而達於至善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