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上的手機」到底是不是噱頭?
儘管同質化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至少在某些樂觀者眼中,今天的手機江湖,似乎依稀閃爍著iPhone橫空出世前的影子:無論是曲高和寡的模塊化手機,還是這兩年來各種前置攝像頭方案,還是這兩月來各種摺疊屏折法,都讓人遙想起在功能機時代,諾基亞,摩托羅拉,夏普,黑莓,索尼等品牌在工業風格上的千姿百態。
如今,又有一家廠商希望突破同質化的枷鎖,且表現得更為激進。就在不久前,努比亞發布了一款柔性可穿戴式產品:努比亞阿爾法。
按努比亞官方敘述,這款被定義為「腕機」的產品,是他們創造的一個「新物種」。在一些人的期許中,這款「手腕上的手機」,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手掌上的手機」。
關於人類智能設備的演化方向,前路尚不明確,這個時候,任何探路者,都值得我們高看一眼。
然而關於這款產品,我聽到的較為刻薄的說法是:儘管思路可能是對的,但這一「新物種」,更像是智能手機與智能手錶生下來的「怪胎」,更像是科技進化樹上一次由「基因變異」導致的意外。
為什麼這麼說?真的是這樣嗎?
1
誠如經濟學家布萊恩·阿瑟在《技術的本質》中所言:就像任何生物都能追根溯源找到原始祖先一樣,大部分技術的重大突破,都源自對已有技術的重新組合。
所謂「腕機」也不例外,能戴在手腕上的手機不算一個全新概念,摩托羅拉過去也有所涉獵,如今努比亞能將其最終量產,在很大程度上是拜這幾年柔性屏技術所賜。
努比亞阿爾法最主要的構成,就是這塊4.01英寸的柔性OLED 屏幕,相較於2014年左右湧現的那一批可穿戴設備,柔性屏技術的成熟,讓屏幕得以彎曲延伸向手腕,大幅增加了努比亞阿爾法的可視部分。且在此過程中,努比亞阿爾法攻克了既保證柔性屏彎折11層之間的粘合可靠性,同時允許11層之間發生位移實現彎折這種無比複雜的技術難題。
但縱然如此,努比亞阿爾法的應用場景,似乎仍然非常模糊。
從產品邏輯上,這款產品試圖兼備手錶的「身體」和手機的「靈魂」,但問題是:如果你的對標物是手機,那麼想要取代手機,就必須在各方面大於等於目前的手機才行——但要知道,手機在今天早已變成一個外掛器官,綜合體驗正逼近極限,拍照,工作,聊天,娛樂,支付……這些功能努比亞阿爾法也許都能幹,但哪一項能保證幹得比手機好呢?
其實依我之見,努比亞阿爾法的對標物,應更多偏向智能手錶。畢竟,相比於智能手機市場的下滑頹勢,智能穿戴式設備卻在增長,IDC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7321萬台,同比增長28.5%,其中成人手錶市場出貨量654萬台,同比增長37.8%。
而與傳統智能手錶相比,努比亞阿爾法的優勢是功能強大,劣勢是——至少我個人認為是:顏值。眾所周知,當智能產品日趨複雜,它也就變成一門妥協的藝術,比如為了拍照和視頻增加的攝像頭,這款產品其實犧牲了一些美感。
2
所以,在不少人眼中,這款腕機暫時還無法勝任主力機的職責,更多只是作為某些場景的補充。
從手掌到手腕,短短十厘米左右距離,任何廠商想跨過去都不容易。
當然,這種悲觀審視,很可能只是我作為一名保守主義者的慣性與偏見,畢竟兩個月前摺疊屏手機如日中天時我就說:「目前的摺疊屏是用高昂代價催生的一批『早產兒』,時代意義並不清晰,很可能只是一次因『技術過剩』導致的插曲。」
但必須承認的是,能讓概念量產,本就令人尊敬。況且在我看來,這款產品的出現,不僅是為滿足當前手機市場的差異化,更是對未來產品形態的一次探索,要知道業界普遍認為,在大概率上,可穿戴設備是人類下一代計算平台。
所以我真覺得啊,相比於粉絲對自家愛豆的偏袒,「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這句無厘頭的小可愛,還真不如放在產品世界更有意義。
畢竟,我們都對那個滿天星斗般的產品世界懷有鄉愁。
作者: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周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


※最新!賓士對涉事4S店出手!和解協議達成
※主持人王芳化身全能老師,入駐快手半個月粉絲近20萬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