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崔顥名句,「晴川歷歷漢陽樹」里的「晴川」,是寫景,還是狀物?

崔顥名句,「晴川歷歷漢陽樹」里的「晴川」,是寫景,還是狀物?

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屹立著一座重檐歇山頂式的閣樓,紅牆綠瓦,朱漆彩繪,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翹。正面牌樓懸掛"晴川閣"金字巨匾。四百多年來,在一次次的風雨中屹立不倒。

明嘉靖年間,晴川閣拔地而起,因唐代詩人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而得名,依山而水,得到「楚國晴川第一樓」的美稱。

在歷史的洪流之中,興廢幾許,並沒有讓他淹於歷史中,反而在一代代詩詞文學家的手裡被歷史銘記,為後人仰望,再現雄奇風貌。

清朝順治年間,文人程封的一首《登晴川閣》,將晴川閣,推到了歷史最巔峰。

清·程封·《登晴川閣》

憑欄高倚半江秋,楚國晴川第一樓。遠水亂從巴蜀下,殘碑都為宋元留。

洲傳鸚鵡迷何處?浪起鯨鯢斗未休。羅立眾峰皆畫本,當年崔顥不應愁。

作為武漢人的程封,一筆一畫道進了晴川閣的雄偉壯觀,在古碑歷經歷史的剝蝕,風雨的滄桑里見證著晴川閣的興盛與衰敗。詩人面對大好河山,通過引典崔顥名句,描摹出了大好河山的萬千美好。

晴川,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美景。如果說,這些還不足以表達他的美,清朝詩人何人鶴的一首《晴川閣》,也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清·何人鶴·《晴川閣》

大別山之麓,晴川景最明。潮吞荊江月,樓壓武昌城。

檻外分江漢,雲中辨岳衡。登臨窺禹蹤,掛席又南征。

詩人站立龜山山麓,晴川閣的景色明艷亮麗,江水淌淌流過楚河地,即使千古傳頌的武漢城,在其面前也不足道哉。詩人看著欖分江漢,雲辨山嶽,不由得想起大禹治水的壯闊場景,在看遍閣中風景後,又揚帆起航,向南而行。

時代不斷流淌,一代又一代的人記著他的雄偉奇觀,明代進士傅淑訓佇立武昌城頭縱目眺望漢陽,也不由得寫下了《晴川閣野眺》的名作。

明·傅淑訓·《晴川閣野眺》

江上風煙望武昌,臨江高閣曉蒼蒼。濤聲八月蛟龍吼,霸氣千秋草樹荒。

幾點青山浮大別,一聲殘笛弄滄浪。自經崔顥題詩後,別是人間翰墨揚。

詩人在城頭縱目眺望中,感嘆荊楚之地曾經的霸氣輝煌,但只剩如今的荒草野樹,滿句飽含滄桑之意。在崔顥黃鶴樓題詩後,此地又成為文人墨客攬勝,聚會,吟詩賦詞之地。

自古文人多情,詩作也多是為情感抒發而坐。無論是仕途失意,還是對朝政憤懣,登上樓閣,都是他們最鍾情之地。由此,明朝詩人袁宏道的《登晴川閣望武昌》,便是其中代表作。

明·袁宏道·《登晴川閣望武昌》

霜崖突出蘚紋斑,鐵笛臨風去不還。百里帆檣千時水,一層城郭幾層山。

遙知鬱鬱蔥蔥地,只在熙熙攘攘間,沙鳥窺魚鷗覓渚,試看何物是清閑?

詩人抒發光陰流逝之時,又描寫出武昌的江景與山景的壯美,在向我們展現出江城的壯美遠景時,又嘲諷官場的追逐功名利祿之士,表達了詩人追求潔身洗好,孤芳自賞的美好願景。

時間是最好的洗滌劑,在面對歷史的洪流中,洗滌芳華,保留下最美好的東西,文明傳承印證在世間每一處遺迹之上,而我們,又能通過這些古迹來獲取最有價值的東西,每一處古迹都造就一個音符,傳承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

讀者們,關於詩詞間的那個「晴川閣」,大家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道 的精彩文章:

上古十大神器,很少有人知道!能說出3個,絕對是文化人!
《封神演義》中,妲己和紂王,被歷史誤讀了,真實的應該是這樣!

TAG: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