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金剛經》的人生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的人生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這部佛教經典,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詳細介紹了。今天主要分享一下經典名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年六祖惠能大師,五祖為他講《金剛經》,在講到這句話的時候,他就大徹大悟了,後面的就不必再學了。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其中又蘊藏著怎樣的智慧呢?想搞清楚這些問題,應該先看看原文: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段話,其實是世尊前面所講經文的總結,是畫龍點睛之筆,其中的義趣很深很細,若是依文解義,那就實在辜負了世尊的教導了。但末學能力有限,也只能粗略為大家分享一下了。

世尊對須菩提尊者說:發菩提心的修行者,應當如是生清凈心。「如是」二字便是承上啟下,也就是說下面所說的話,就是生清凈心的方法。

為什麼說「生」而不說「發」呢?這兩個字的含義,雖然有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發」是從無到有,以前沒有,現在發起;「生」有追究其本源的意思,只要說生,就一定有根,沒有根怎麼生呢?所以用「生」,意思就是說,這個清凈心,我們本來就有,是我們的本能,現在需要我們做的,只是恢復我們的本能,恢復我們的清凈心而已。

下面就是講如何生清凈心了。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只要執著其中一種,便是塵心,正好與清凈心相反。這六塵代表了世間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相,都不應該執著。不但境界相不能執著,就連六根、六識都不能執著,因為表面上看是執著六塵,其實連著的是我們的六根、六識。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是最關鍵的,不但六塵、六根、六識這些不應該住,任何念頭都不應該住,沒有一絲毫的起心動念,這才能生清凈心,無論你住的是什麼心,甚至是佛法,都是污染的心,都不是清凈心。

換句話說,妄心和清凈心在我們的心裡,只能住一個,這兩種心是不可融合的,有一絲毫的妄心雜念,清凈心就不能現前,只要清凈心現前,也就沒有一絲毫的妄心雜念了。

為什麼要生清凈心?因為清凈心能生智慧,妄心不能生智慧。這個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能體會得到。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就是因為旁觀者事不關己,他執著就少一些;事關當局者的切身利益,他的執著掛礙就多一些,迷惑也就多一些,所以很多時候,當局者就需要請旁觀者指點一下。

所以我們只要明白了《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就等於找到了打開人生智慧之門的鑰匙。以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要記住這句話,不要著急著慌,不要患得患失,也不要瞻前顧後,不要起任何妄想雜念,要保持冷靜,這樣才能生清凈心,清凈心能生智慧,智慧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也就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心經》兩大經典名言,感悟般若智慧!
四大名著適合兒童讀嗎?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