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古人為啥選擇午時三刻行刑,原因你知道嗎?

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古人為啥選擇午時三刻行刑,原因你知道嗎?

看電視劇經常看見很多犯人行刑的時候都是在午時三刻,那麼午時三刻到底是幾點?為何電視劇或者小說中行刑的時候總是會選擇在午時三刻呢?

是當時的法律規定還是有其他特殊原因。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午時三刻」那些事。

要想知道「午時三刻」是幾點,就必須要知道:午和刻。要想了解午和刻就必須了解下古人的計時方法。

我們普遍知道的時候古人用日晷計時,但是其實除了日晷還有很多計時的方法。

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古人為啥選擇午時三刻行刑,原因你知道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日晷


一、古人的計時方法

在古代有著不同的計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特定稱謂計時法

特定稱謂計時法就是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都有特定的稱謂,從夜半開始到人定結束。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脯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是23點到凌晨1點,其他時間按照兩小時進行推導即可。具體時間表如下:

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古人為啥選擇午時三刻行刑,原因你知道嗎?

十二個時辰對應時間表

在周秦兩漢時期,古人一般只吃兩頓飯。早餐一般在日出之後,隅中之前,很多學者研究應該是在相當於現在時間的7-9點左右吃早餐比較多。也就是古人所對應的食時。而晚飯的話一般是在3-5點左右,也就是脯時。因為古人早餐叫饔,晚餐叫做餔。所以食時便是吃早餐的時間,而脯時就是吃夕餐的時候也就是晚飯的時候。

日出了古人一般會說是旦、早、晨之類的,所以我們有早晨的說法,日入古人會說夕、暮、昏、晚等說法。而日中就是太陽正中的時候,也就是11點到13點的時候。

所以就用十二個特定的稱謂來和相應的時辰對應,這便是特定稱謂計時法。


2、十二地支計時法

漢代開始,古人又將一天十二時辰與十二地支相對應,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時和夜半相對應,從23點到凌晨1點。

十二地支並非古人隨便想出來,而是根據太陽、地球、月亮等星辰的變化和一些自然規律而得到的。《史記》律書和《漢書》律曆志記載了十二地支的意義。比如說:「子」的意思是「萬物滋於下。」如果將每個字的含義看完就會知道,其實十二地支並非隨便亂排序,而是自然萬物從發生到少壯到繁盛到衰敗到死亡然後依次更替。

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古人為啥選擇午時三刻行刑,原因你知道嗎?

到了宋代以後,人們又將一個時辰分為平分為2個,在時辰後面加上「初」和「正」,比如「子初」、「子正」。這樣就有了24個叫法,和我們現在24小時都可以對應起來了。

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古人為啥選擇午時三刻行刑,原因你知道嗎?

而我們的午時三刻中的午時便是十二地支的計時法,午時就是11點到13點。


3、刻漏計時法

古人除了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之外,還會更加細分的分為100刻。而為什麼叫刻呢?那是因為他們計時的工具叫做「刻漏」。歷代刻漏的種類並不只有一種。刻漏也叫做漏壺,在很多書中都有提到刻漏。


《刻漏經》中就有記載:「刻漏之作,肇於黃帝之時宜乎夏周之世」。《周禮 夏官》中也有記載。

刻漏是利用水的流速來計時的一種計量時間儀器,一天滴完一桶水,然後刻漏上有刻線,一共有100刻,所以「刻」就是指刻漏上的刻痕,它比日晷要更加準確。

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就館藏了一套四個一套的銅壺刻漏,它是一套完整的刻漏。刻漏就是利用滴漏里水位的變化影響浮舟的位置高低,影響箭尺的升降,箭尺的位置會有刻線,就會知道相應的時間。這個銅壺滴漏是製造於元代,那時候的一天還是100刻。

但是故宮博物館中還有一套清代康熙的獸耳八卦銅壺滴漏,為什麼要特意提到這個刻漏呢?那是因為100刻的話不能將12除盡,所以沒辦法和十二時辰相對應。所以清朝時有人講一晝夜100刻改為96刻,而這套康熙獸耳八卦銅壺滴漏就是採用96刻。

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古人為啥選擇午時三刻行刑,原因你知道嗎?

獸耳八卦銅壺滴漏

這樣就可以一個時辰就是對應8刻,一刻就是十五分鐘。

所以講到這裡我們就能很好的理解「午時三刻」了,一天十二時辰,午時就是從11點開始,而三刻如果按照清朝的演算法那就是11點45分到12點整,但是如果按照明末以前100刻的演算法算的話,一刻就是14.4分,這樣「午時三刻」就是11點43.2分到11點57.6分。


二、那為什麼在小說或者電視劇中經常在「午時三刻」的時候行刑呢?

是不是在在古代的律法中有規定必須在午時三刻行刑呢?其實不然。

史料上並沒有明確記載要在午時三刻行刑,反而可以從史料中看到在唐宋的時候規定了很多不能行刑的日子。比如在二十四節氣、每個月的朔望、上下弦日等等很多日子都不可以行刑,有人算了下整年裡能夠行刑的才八十多天。如此一來並不是每天都可以行刑,而在時間上卻有規定說必須在未時到申時行刑也就是從下午一點到五點左右。和午時三刻十一點多完全不同。明清的時候也和唐宋時期差不多。

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古人為啥選擇午時三刻行刑,原因你知道嗎?

二十四節氣

較早的記載午時三刻行刑的可以找到的是宋時話本,所以如果說是在午時三刻行刑的話只能說是說書人或者寫書的作者之間達成的一種共識,又或者官府形成的一種習慣罷了。

那麼為什麼大家會選擇午時三刻這樣的共識呢?

很大的原因應該和古人的迷信有關。古人認為殺人是不好的事情,陰氣很重,而午時三刻正是陽氣最重的時候。如果不用午時三刻最盛的陽氣克住陰氣,那麼監斬官和劊子手都害怕犯人的鬼魂會糾纏他們。

所以午時三刻行刑就讓罪大惡極的犯人連做鬼的機會都沒有,讓他們在午時三刻最盛的陽氣下魂飛魄散。古時候與現代的正午陽氣最盛的說法有所不同。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時對於不同犯罪程度的犯人來說行刑時辰也是不同的,如果此人並非罪大惡極那麼可以在正午的時候執行,讓他有做鬼的機會。而如果此犯人罪大惡極那麼就在午時三刻行刑,讓他魂飛魄散。

除了午時三刻陽氣很盛外,皇城午門陽氣也是最盛的,所以在午門行刑的話可以不管時辰。也就是經常在電視劇中會聽到推出無門斬首這樣的話,其實就是讓他在陽氣最盛的午門行刑,讓他連做鬼的機會都沒有。

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古人為啥選擇午時三刻行刑,原因你知道嗎?

午門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午時三刻是人們犯困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行刑,犯人也是迷迷糊糊,可能咔嚓一聲,犯人在迷糊間就人頭落地,可以減少犯人的痛苦。

綜上所述,午時三刻行刑大部分原因是出於迷信的原因,而且也並非官方規定的行刑時間,但是卻是大家達成共識的行刑時間。

參考文獻

1、張金城《「午時三刻」究竟是什麼時間》語文世界 [J] 1998年03期

2、賈倩《古代「午時三刻」開斬的講究》 廉政瞭望 [J] 2015年05期

3、吳長浩《淺談祖國醫學中十二地支計時法》 陝西中醫函授 [J] 1988年01期

4、謝芳琳《談談古人的飯食》文史雜誌 [J] 2015年02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