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禪露 飲一杯生活茶

禪露 飲一杯生活茶

殊/勝/歡/喜/

愛上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嫁了一位喜歡品茶的男人。一切都沒有預兆,沒有刻意,在生命里的某一個剎那,是註定的緣。

我最初的微信名字,便叫清茶。因為喜歡淡淡的茶香,喜歡淡淡的茶色,也一併喜歡著原汁原味的煙火生活。

平常的日子裡,對喝茶沒有太多的講究,一小撮金駿眉,適合的水溫,茶湯倒入杯中,小口慢飲便覺生活是如此美好。愛人將我這種沒有儀式感的飲茶法稱為「生活茶」。我喜歡這叫法,老祖宗有句話說得好:清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明再詩意的茶也要落入「爐邊有柴、袋中有米」的煙火生活里。

有時母親見我痴迷於茶的世界裡,便念叨:「茶又不當飯吃。」母親是經歷過「沉重生活」的人,對柴米生活比我有更深刻的體會,就好像那些茶農,是不捨得喝好茶的,在明前明後、雨前雨後的日子裡,辛苦一天能炒出半斤八兩的好茶,必定是想著賣個好價錢才是正經事兒。

黃庭堅《品令·詠茶》下半闕寫到:「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凡俗的日子裡,有好茶好友相伴,便是又一次對於茶韻的完美詮釋。我有三位閨蜜,不定期地我會請她們到家裡喝茶,每到這時候,我一改「隨意」,變得鄭重其事起來。三五知己簡直是太完美了,人多就鬧騰了,擾了茶的清凈意。我會提前備好小點心,都是自己烤的,紅豆沙酥,燕麥小餅,海綿蛋糕。而茶葉,必是隨著四季而變化的,春季的茉莉花茶,夏季的綠茶,秋季的烏龍茶,冬季的普洱,我們坐在灑了陽光的客廳沙發上,聽著緩緩流淌的輕音樂,以話泡茶,淺淺而飲,到茶汁微淡,情誼卻越發濃烈起來,可謂「一杯好茶在手,萬件俗事皆丟」。

中國人喜歡茶就像德國人喜歡啤酒一樣,可以說茶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不知是不是巧合,但凡身邊愛茶之人,也必定愛著花草,花與茶,自古有著不解之緣,黃金桂、白牡丹、金銀花、竹葉青、江山綠牡丹、茉莉花茶,哪一個名字都好像一位佳人。

最喜歡林徽因的那首小詩《靜坐》:「冬有冬的來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憶一把……就是那樣的,像待客人說話,我在靜沉中默啜著茶。」默默地飲茶,沒有含英咀華,有的只是一種一洗浮躁塵心的淡味,一種安靜恬淡里最樸實的至味。

嘴巴的味道遠不及心底的味道重要,用心品味一杯生活茶吧,什麼茶不重要,器具也只是裝點,一坐下一端杯,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蕩清香遞送到唇齒之間。

人為主,茶為客,爛漫不過世間花,慢煮光陰一盞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林寺禪露雜誌 的精彩文章:

達真堪布:正視自己的佛性
臨時抱佛腳的難度很大

TAG:少林寺禪露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