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成語「飛黃騰達」不是最準確的說法,清朝人就發現錯誤了

成語「飛黃騰達」不是最準確的說法,清朝人就發現錯誤了

之前的文章曾經說過,成語與四字詞語最大的區別是,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或者典故,而且往往還能引申出其他意思,比如杯水車薪、葉公好龍等等;而四字詞語就是普通的詞語,或許只是簡單的組合,沒有任何故事,比如波浪滔天,雷聲滾滾等等。

這是成語和四字詞語最大的區別,所以別搞混淆了。

我們知道,一個人突然發財了或者陞官了,眾人都會誇一句「飛黃騰達」。飛黃騰達,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發跡,這個詞屬於成語。

從字面上來看,騰達可以理解為「騰飛到達」,但「飛黃」又是什麼呢?

「飛黃」是一種神獸、瑞獸,早在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覽冥訓》中,就已經出現了「飛黃」。「青龍進駕,飛黃伏皁。」這裡是說,黃帝時期,天下太平,祥瑞齊降,所以出現了許多瑞獸,有青龍、麒麟、鳳凰等。

青龍、麒麟、鳳凰都是上古瑞獸,飛黃能與它們並稱,自然也是瑞獸。不過飛黃到底什麼樣?漢代人高誘在註解時,說到「飛黃,乘黃也,出西方,狀如狐,背上有角,壽千歲。」高誘這麼解釋,並不是憑空猜測,而是根據《山海經》而來。

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郭璞 註:「即飛黃也。」——《山海經·海外西經》

不管壽幾千歲,都可以證明,「飛黃」是一種(樣貌)類似狐狸的神獸,後人多理解為一種神馬。比如唐代張說在讚美李隆基所訓練的舞馬時,就是用飛黃來比喻,「不因茲白人間有,定是飛黃天上來」,可見古人把「飛黃」理解為天馬。

不惟張說,包括《晉書》《隋書》唐詩等資料中,都是把「飛黃」理解為天馬。他們還常常用「飛黃」來為駿馬命名,甚至一些官職也用飛黃。唐代以後,皇帝儀仗隊中還有「飛黃旗」,元代飛黃旗上的飛黃就是帶有雙翼的天馬,而且馬身是黃色,腳下帶有火焰,彷彿踏著風火輪一般。

解釋完「飛黃」,再看看這個成語。實際上,「飛黃騰達」最早出現在元人所寫的雜劇中。

李春郎飛黃騰達,賴長者恩榮德化。——無名氏《劉弘嫁婢》

元明以後,飛黃騰達這個詞語開始普及,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會說起。然而,前面說過,成語都有故事,這個飛黃騰達卻沒有,因為嚴格意義來說,它並不是成語,除非說它是從「飛黃騰踏」演變而來。

而「飛黃騰踏」才有故事,故事源自於韓愈所寫的寓言詩《符讀書城南》,這首詩很長,節選如下:……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

故事大概意思是說:兩家各有一個孩子,生下來時都差不多,但是後來差距就大了。十二三歲還只是頭髮不一樣,二十歲就一個清溝一個污渠了。到了三十歲,那就是一龍一豬,龍飛天去了,根本看不上地上那個蟾蜍。

這首詩主要是勸人們要勤於學習,學習的人會成為龍,飛黃騰踏;不學習的人就會變豬變蟾蜍,賴在淤泥中出不來。

這裡說到的就是「飛黃騰踏」,其實韓愈之所以這麼說是有道理的。「飛黃」既然是天馬,那就還屬於馬,馬飛奔時是什麼樣的呢?要麼就是前蹄騰空,後蹄踏地;要麼就是前蹄踏地,後蹄騰空。所以用「騰踏」來形容馬飛奔,引申出跑得快之意。

所以,用「騰踏」來表示人發財陞官最合適不過,而「騰達」則表現不出來。這一點,清代人就已經發現了。

飛黃,馬名。昌黎詩「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俗或誤作騰達,且昧飛黃之義,故詳之。——清代胡鳴玉《訂偽集錄》

所以說,「飛黃騰達」並不是最準確的說法,該用「飛黃騰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身為男寵,他為富貴,干出了比「問疾嘗糞」更噁心的事
家產「二十萬萬」的巨富沈萬三,他是怎麼發家致富的

TAG:我們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