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關文發教授的學術人生

關文發教授的學術人生

2016年春節(2月23日)剛過,著名明清史專家關文發先生去世,享年86歲。關文發先生是一位專註沉潛的學者,精於明代政治制度研究。1980年,關先生應邀出席了鄭天挺先生主持的「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發表了名作《試論明朝內閣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學術界的關注;1987年,關先生在「第二屆中國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發表了重要論文《試論明代督撫》;1991年,關先生出席了 「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發表了力作《明代翰林制度考述》;1995年,他與同仁合作,最終完成出版了重要學術著作《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關先生明清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囿於成見舊說,在史料和史實基礎上力推新說。明代政治制度研究歷來歧見甚多,如明代內閣形成於何時?關於明代內閣制的形成,關先生主張「永樂說」,並從閣員組成、內閣職責及內閣名稱三個主要方面辨析了「宣德說」、「正統—正德說」不成立。針對有些論者將明代內閣制看成是丞相制度的復活,關先生從內閣建制、法定地位與權力基礎區分了兩者,說明內閣制的建立實非丞相制的恢復。有些論者把明代督撫列入中央都察院系統之內,關先生從明代督撫的轄區範圍、督撫的職責與權力、督撫的任職時間分析,認為明代督撫具有從中央官向地方大吏過渡的重要特徵。關先生的這些新說是在長期的考證和思辨基礎上得出的真知灼見,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明代政治制度研究》獲得第二屆廣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關先生用力最勤的另一領域是清代中葉的嘉慶帝研究,他最早的名作是1983年在「第二次全國清史學術討論會」上發表的《評嘉慶帝》。1986年,關先生又應邀出席了白壽彝先生主持的「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發表重要論文《試論清代嘉慶朝的對外政策》,此後又陸續刊出《關於「和坤跌倒,嘉慶吃飽」問題的質疑》《嘉慶嗣位考述》《嘉慶吏治評議》《試評嘉慶的「廣開言路」與「洪亮吉上書事件」》等一系列論文。1993年,出版學術著作《嘉慶帝傳》。

關先生的嘉慶帝研究也得到了學界的高度評價,其原因就是他將一個被史學界忽略的甚至多被貶斥的歷史人物和他的時代作出了全新評價。美國著名漢學家羅威廉在《乾嘉變革在清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高度評價關先生的嘉慶帝研究打破了成見舊說、確立了嘉慶朝為重要歷史轉變期的貢獻。

過去對嘉慶帝的評價多有貶斥,認為清代的中衰就在於嘉慶帝的無能與昏庸,甚至嘉慶帝誅大貪官和珅也被理解為嘉慶帝垂涎和珅家財,「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長期流傳,清代及民國的一些學者也多有考證以證其說。而關先生認為舊說只是一種意猜,不足為據,他從政治角度考察嘉慶帝誅和珅的動機,認為和珅貪行乃乾隆後期貪腐成習的集中反映,嘉慶帝誅和珅乃是出於肅綱紀、飭吏治、安民心的政治需要。其論證之嚴密、證據之充分,其新說令人嘆服,成為學界的定論。

在學術方法方面,關先生的明清史研究繼承了傳統史學的辨真偽、明是非、通流變的宗旨。清代的經史之學以及民國學者的實證學風對關先生的史學方法有著重要影響,唐長孺等老一輩學者也是他景仰的風範所在。他的史學研究具有強烈的對歷史負責精神,對於各種材料說法的真偽、人物事件的是非、制度的來龍去脈,他都在史料與史實的辯證中得出結論,不傍依他人,不作依違兩可之論。

刊於《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一期的《清代中葉蔡牽海上武裝集團性質辨析》是關先生的名作,對於學界關於嘉慶年間蔡牽海上武裝集團為「官逼民反」性質的說法,關先生首先對東南海域的海盜活動進行了溯源,其後又聯繫安南阮氏當國對海盜活動的鼓勵,考察了蔡牽集團與安南夷盜及鳳尾、水澳諸幫等海盜集團的關係,繼而考察了蔡牽海盜集團的海盜活動特點,從而得出結論:「其海盜性質是十分明顯的」,推翻了學界的成見舊說,是一篇經典之作,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

關先生是將掌握基本文獻作為辨真偽、明是非、通流變的基礎與方法,關先生在談到他的讀書研究心得時說:「研究明清史,就應該選定像《明史》《清史稿》《明實錄》《清實錄》之類典籍進行精讀,反覆鑽研,必有所獲,其他則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讀與泛讀。」在關先生的明清史研究經驗中,「辨真偽、明是非、通流變」的新見正是在基本文獻的「反覆鑽研」中獲得。這一經驗也值得今天的史學研究者重視。

關先生的史學研究不僅繼承了辨真偽、明是非、通流變的史學傳統,而且其治學強調以思辨的方法把握歷史現象的整體性,從而使其明清史研究具有獨到的深度以及系統性。他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一事一物的孤立考證,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史論結合,從而把握歷史現象的整體性。例如他研究明代翰林制度,由翰林職責的逐步擴大,進而討論翰林制度與庶吉士制度、內閣制度的關係,深入討論明代國家育才、儲才、用才體制,從而把握了明代「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任官體制的整體特點,說明了明代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

他的思辨方法的明代政治制度研究,突破了制度條例的孤立研究,將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從政治實踐與政治制度的互動關係中研究政治制度的變革,從政治生活內在矛盾中探討政制的創新與發展,他提出在「制衡」與「均衡」的理論框架內討論明代政制變革的利弊得失,因而能夠在更高的理論高度把握明代政治制度特徵及其形成發展的客觀規律。

回想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的春風吹遍武大校園,關先生學術生命蓬勃之時,他為我們78級學生講授明清史,於對史料的條分縷析中見微知著,於對不同觀點的思辨中立論鏗鏘,雄姿英發,使我們真切感受到學術的魅力與學者人格的魅力,這一切仍記憶猶新。追思先生的德業,我們愈益感覺到繼承前輩學術、延綿學脈時不我待。

往期回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5月30日第976期

責任編輯:胡雪菲 排版編輯:胡雪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陝西文獻》學術研討會在陝西師範大學舉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