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日神劇被整改的同時,日本戰爭劇也在改變,原來客觀現在美化

抗日神劇被整改的同時,日本戰爭劇也在改變,原來客觀現在美化

抗日神劇在之前的十幾年時間裡,電視上太過泛濫,以至於越拍越離譜,終於在2013年的時候,引起了所有人的重視,經過一番整改,現在好多了。而在我們整改抗日神劇的同時,其實日本戰爭劇也在改變,只是他們的改變方向恰恰相反,原來是非常客觀的,而如今已經在悄悄美化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日本各界對和平的呼聲也是很高的,所以很多涉及戰爭的影視作品都力求凸顯戰爭帶來的災難,這裡面也用了大量的篇幅表現對軍國主義的反思,比如那個時候出來的《戰爭與人》,還有用於揭露731部隊殘忍實驗的《帝銀事件》等等。在這些作品當中,我們可以非常客觀的看到日本人在中國犯下的罪行,當然在其中也穿插了很多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甚至有些是根據老兵的回憶拍攝出來的,而裡面的中國軍人形象,他們也多給予正面,一看就是非常認真地在反思。

最關鍵的是,這些影片在當時還獲得了很高的獎項,社會上也充分認可。而到了八十年代,關於二戰期間的影片開始逐漸減少,對戰爭的記憶也在慢慢模糊,就算是反對戰爭的影片,他們的思想也不再是反省,更多的是強調日本人民在戰爭中也受到了很多傷害,像日本給其他國家帶來的傷痛就不再出現了,比如說1989年的《黑雨》。

慢慢到了九十年代,日本開始治療民族主義,所以很多二戰題材的作品就變成了一種對當時社會的激勵,所以很多影片更加傾向於截取某個戰爭片段中日本將士的威風,比如說《男人的大和》,這一聽就是個看了能讓人熱血沸騰的影片,類似《紅海行動》這種,不過這部電影雖然在日本很受歡迎,但受到了不少受害國的批判。

而到了後來,有些老電影被重新翻拍,但是中心思想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就拿同樣講述東條英機的兩部影片來看,之前的那部是為了找出日本為何走上戰爭道路的原因,而後面一部則著重表現了東條英機為了維護國家尊嚴,在東京審判中以一人肩膀承擔所有責任的英雄形象,雖然說在大量媒體的抗議下,這部電影后來只在少數院線播放,但是很明顯,日本影視作品已經在慢慢改變,從原來的客觀變成了現在的美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分鐘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蜀國智囊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不抓緊進攻蜀國?這才是大智慧
龍的九個兒子當中,為何長得完全不同?原因都在他們的母親身上

TAG:分鐘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