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小鎮青年無退路

小鎮青年無退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翁章

日漸回暖的氣溫,並沒有讓人在這波就業的寒潮中好過,京東內部信、阿里裁員,關於996的大討論,以及各種壞消息的接踵而至,讓群體下的悲觀情緒瀰漫了整個互聯網領域。

個人的掙扎無法抗拒經濟下行的大趨勢,資本市場的崩縮,抽離出早期創業狂歡催生的泡沫,沒有泡沫的淺灘,只能讓就業的競爭回歸到更為叢林的方式——學歷、年齡、性別、大公司背景,最終使「有沒有互聯網思維」的優先限定黯然退場。

現在,誰也說不清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因為在早期互聯網作為新的商業奇點爆發後,如今被市場教育了近10年的「互聯網行業」,已經沒有了那份無措的焦慮。

就業市場也不再盲目,除了技術崗位這種基於硬實力的保障,原本帶有互聯網行業光環的品牌、市場、運營等不再光鮮,細分下的職能分工,人才趨於飽和,而崗位卻更加稀缺。

一個事實是,逃離北上廣,是一種被迫的人口剝離。農村青年們紛紛返回故土,做起了拍vlog的農民,二線城市的北漂們,選擇回到壓力較輕的准大城市,過起了小康生活,這都是面對生活的無奈選擇。

最尷尬的是剩下的「小鎮青年」,他們的家鄉沒有什麼特殊資源,甚至地名都很那被人聯想到,不能回去種地,也沒有能夠回歸的二線城市。

除了死磕生活,小鎮青年難有退路。


小鎮青年的就業焦慮

以北京為例,逃離北上廣喊了這麼多年,以至於17-18年帝都的常住人口持續負增長,但關乎勞動力的15-59周歲的青年人群(佔整體人口的72.6%),在18年末卻僅退去了23.3萬人。

在2154.2萬的大分母下,其實過得並不是特別好的小鎮青年,不能選擇光彩地離場,只能在焦慮下咬牙堅守。

「就業」是目前所有小鎮青年需要焦慮的首要問題,在保住飯碗和成就自我的職業夢想之間,保住飯碗成為優先選擇。

沒有人天生喜歡被人役使,也沒有人熱愛工作到全年996,大部分職場人其實都是抱著社畜的心理過活,不同於50-60年代以前人們為建設國家而奮鬥,當下「就業」這一主動社會化的行為,很難找到目標去界定,而過激的職場矛盾,使得我們面對人生現實愈發犬儒。

小鎮青年的就業焦慮其實植根於目的虛無。而這種目的缺失,源於出生在「小鎮」迷茫和唯經濟主義教育的反彈。70年代以前,去問100個人職業目標是什麼,至少能到80個關於建設祖國的參考答案,在當下去問100個人的職業目標是什麼——賺錢,肯定是唯一答案。

計劃經濟時代,人們堅信著某種柏拉圖式的「正義」,即:各司其職,並服務於國家這個至高利益體,大城市意識並未覺醒,全國一盤棋下,只有首都和非首都的地域區別,出生小鎮是不迷茫的,因為在哪都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而努力,再者戶籍門檻也讓人們不願意去打破既有地域階層的流動。

現在的小鎮是迷茫的,80、90後從小被不停灌輸大城市意識,唯經濟主義的教育也同步讓通過高考拿到進入大城市的門票變得稀缺,千萬人過獨木橋,考上北上廣的重點大學,拿到高薪,成為大城市人,已經成為時代的個人成功學樣本。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大城市活得如樣本般貼切。所以,大部分小鎮青年在被這種成功學洗腦後,變得迷茫,賺錢被作為終極目標,我們在忍受壓抑與獲取經濟利益,再被更高的經濟利益(比如:房價)打臉後,繼續忍受壓抑,這種反覆中,無限循環。

就業成為一種不痛不癢的機械性選擇。

讓我們始終感到焦慮的一定不是反人性的996,而一種人生的存在感。小鎮青年的沒有退路之處在於,無產無地也沒有後盾,他們很難有其他的選擇,在想要逃離後,發現沒有地方給你回家種番薯,想要去別的城市,卻沒有重頭開始的勇氣,想要回家,卻沒有什麼可乾的。

以筆者家鄉,江西省下的一個地級市貴溪來看,18年全年的GDP在358億上下,但長期的階段性經濟指標中,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一直是財政的主要來源,貿易、地產、服務業所提供的增長比重都相對輕微。

這只是一個側面,但反映了一個共識的情況,在中國大部分小的縣鎮,要麼在吃國家財政的扶植,要麼仍然依託於消耗環境和基於廉價勞力的工業,對於地方財政而言,旅遊和服務需要投入的前期成本過高,無法產生及時的回報,使得整體經濟發展在面對未來時,顯得有些望而卻步。

所以,回家對於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小鎮青年,在情感和面子上都很難抉擇,選擇大城市似乎是最優解。畢竟,我們同樣又在呼籲大學教育,並不是為了培育更多的產業工人。這也造成了高學歷和就業供給兩難全。

高等教育的面擴大了,但經濟發展似乎還未做好準備。

當然,選擇了在大城市飄蕩後,也選擇了與這個城市的深度綁定。但沒有人能預知這個城市能帶給你什麼,在奮鬥了10餘年後,小鎮青年驀然發現,自己仍然是個局外人。繼續奮鬥,以期獲得一直被教育的成功,成為沒有退路的退路。


小鎮青年的選擇

任何人都逃不出時代的限定,小鎮青年也不例外。非理性的城市發展和就業格局其實也是發展中國家的通病,我們無法逃避,只能選擇正視。

正視之後,說到底服從於「賺錢」這一至高目標後,尋找退路的唯一法門就是付出等額的勞動。

選擇創業這一勞動就是一種另類的自我解答。

在整體的經濟寒冬下,創業無非還原於三種形式——技術創業、服務創業、零售創業。其中,技術創業的門檻最高,相對回報也最多,但技術趨勢的選擇和對技術發展認識的認知成本卻難以攤薄,回望10年前,作為江西老表的程維、傅盛不也是選擇了死磕到底嗎?

所以對於高學歷的技術型人才,在小鎮青年這一稱號下,技術創業是一種以退為進的退路。

此外,大部分的小鎮青年選擇的是服務創業和零售創業的路子,內容平台的發達,讓才藝、個性展示成本降低,以內容服務為代表的青年選擇了興趣與媒介的結合,看似賺錢的內容服務業,至少讓這批青年們或多或少擺脫了社畜的束縛。

再繼而,選擇留在大城市的小鎮青年們,開始進軍重成本但客單價的餐飲業,至少碩士賣粉、賣煎餅月入兩萬的神話讓人著迷,在勞動力與回報幾乎等值的商品零售下,即使沒有「新」,也能用汗水追得一份心理安慰。

小鎮青年的失語和無助,不正是需要這種安慰嗎?

在被安慰後,不知道什麼時候,工作的目標讓人感到模糊,僅有1-1年半職業周期的小鎮青年難以在向上的職場競爭中佔據優勢,寒冬的洗汰讓奮鬥者的何去何從更加迷茫。

整個北上廣,高級管理人才的佔比是恆定的,有多少人能在職場中徹底實現職業理想,又有多少中間階層在大環境的洗刷下不退卻。我們總相信,成功的一定是自己,但現實呢??

因此,在對未來不可得,以及現實的衝擊下,小鎮青年真的還有退路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基因測序會帶來更好的未來嗎?
見證歷史的時刻到了:宇宙黑洞真面目首次公開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