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DIY電腦七大誤區

DIY電腦七大誤區

誤區一:AMD沒有intel好

在AMD沒發布銳龍系列以前,AMD在架構、工藝、功耗上明顯要落後於intel。如今的AMD銳龍系列處理器與intel同級別處理器性能上都與intel持平,目前製作工藝上還優於intel的14納米工藝,發熱量也沒有那麼大了,盒裝並配備相比intel更好的CPU散熱器,加之處理器內部採用錫焊工藝,溫度控制還更勝一籌,價格上還便宜不少,依然走性價比路線。

DIY電腦七大誤區

誤區二:主板大板比小板穩定

其實大小板的做工一樣,穩定性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不同在於大板可擴展性更強。根本沒有必要介意小板供電,因為同等規格的大板小板,價格要差很多,我們不要和錢過不去。只有預算非常充足的客戶和有特殊需求的客戶(如需要插很多PCI卡)多的PCI設備適合大板,多數客戶應該首選小板,性價比更高。

DIY電腦七大誤區

誤區三:intel酷睿i5一定比酷睿i3好

i7>i5>i3>奔騰>賽揚的排名沒有任何問題,但要加個前提:同一代產品。intel的每一代的i3、i5、i7性能上都有提升。所以說不同一代產品他們的差距就不能用簡單的i7>i5>i3>奔騰>賽揚來比較了,就比如八代i3-8100基本與七代的i5-7400性能持平,如果對cpu的型號不了解請在百度搜索【cpu天梯圖】進行查看。

DIY電腦七大誤區

誤區四:CPU核心越多越好

只看核心數量也是錯誤的觀念,一般商家多數會用核心數量與線程數量來忽悠小白,比如某寶的,六核十二線程的電腦主機才賣幾百上千元,基本用的是好幾年前的老架構志強處理器,雖然配備六核十二線程,但是架構、工藝等偏老,發熱量偏高、單核性能偏差,就像是一群小孩與大人對打,你覺得小孩會贏嗎。

CPU核心數量越多,適合渲染,程序多開等多任務同時處理,這才能提現核心數量的價值所在。所以除非你是從事視頻編輯、3D建模製作等工作,其實無需購買四核心以上處理器。

DIY電腦七大誤區

誤區五:顯卡顯存、位寬越大越好

顯卡顯存、位寬並並不是決定性能的要素,顯卡的速度最主要是顯卡的圖形處理晶元(GPU)來決定,說白了就是顯卡晶元好壞決定的。比方說,GTX1060 3G與GTX1050Ti 4G,相信不少用戶認為GTX1050Ti 4G要好,這是錯誤的理念。關於顯卡的性能好壞,我們完全可以參考最新顯卡天梯圖,而CPU也有CPU天梯圖,通過天梯圖,能夠幫助小白用戶快速的了解性能好壞。

DIY電腦七大誤區

誤區六:TLC固態硬碟就是垃圾

因為TLC顆粒成本低,市場上很多廠商推出TLC顆粒固態硬碟,也有消費者擔心其壽命短而不敢購買。但是,有相關組裝電腦經過測試,其壽命仍然非常持久。

DIY電腦七大誤區

誤區七:電源功率越大越好

電源功率主要看額定功率,一般額定功率不能過大,額定功率比整機功率高出一點即可,有利於後期升級,如果比主機需求功率高太多,那麼電源的負載就會很低,導致電源轉換效率降低,也就是更費電。

DIY電腦七大誤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