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敬雅:黃金分割與魯班尺

王敬雅:黃金分割與魯班尺

在西洋繪畫和建築設計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概念叫做「黃金分割」,即把一條線段分為兩部分,較長一段與整體的比值近似0.618。按此比例設計的造型最能引起美感。那麼清宮建築有沒有類似的「黃金比例」呢?

中國古代房屋的承重構件是柱,四柱所圍稱「間」。間的橫向稱「面闊」,縱向稱「進深」。面闊、進深的間數依照建築規格依次遞減,如太和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為中國明清古建的最高等級。稍次的乾清宮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東西六宮規制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昭仁殿添建房屋尺寸情況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清代《工程做法則例》對面闊和進深有一個基本的規定,即「以斗科攢數而定,每攢以鬥口數十一份定寬」(鬥口又稱口份指平身科斗拱的大斗的卯口寬度)。即面闊=鬥口尺寸11鬥口數量,寬度由明間向兩邊的次間、梢間遞減。就實際情況來看,雖然明間、次間、梢間寬度各有不同,但長、寬比例要在「三七、四六之間」,也就是3:7到4:6之間,這與西方黃金分割的3.82:6.18十分相近。

《工程做法則例》對面闊、進深的規定

以太和殿為例,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修建太和殿所留下的資料《太和殿紀事》載「修太和殿九間,東西二邊各一間。面闊十八丈六尺九寸五分,進深十丈三尺五寸九分,檐柱高二丈三尺,正中高七丈四尺五寸九分。」並對各間尺寸進行了明確規定,傅熹年先生曾經按照清代營造尺進行了折算,其中明間寬度為8.432米(2006年測量平均值8.466米),下檐柱高為7.36米(2006年測量值7.38米),金柱高為12.64米(2006年測量平均值12.705米)。也就是說,太和殿整體的長寬比例為1:0.6,明間長寬比例(高度為金柱高)為1:0.66,不論整體還是局部,在視覺上都與黃金分割比例非常相近。

太和殿的黃金比例

觀察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發現,尺寸「有零有整」,精細到分。這是因為匠首會根據木材的實際情況,在施工現場進行調整。二是尺寸的確定要符合風水學的講究。按流傳說法,九宮中的三白星屬於吉星,建築尺度合白便吉,俗稱「壓白」尺法。這種尺寸與公制尺寸不同,記載在一種叫做「門光尺」的尺子上。

門光尺俗稱「魯班尺」,現存故宮博物院的一把魯班尺,為工部舊藏。尺長46厘米(約合營造尺一尺四寸四分),寬5.5厘米、厚1.35厘米,尺的兩個大面均劃分為八格,一面每格中間分別寫有「財木星、病土星、離土星、義水星、官金星、劫火星、害火星、吉金星」等字,兩旁寫有或吉或凶的句語;另一面八格的中間分別寫有「貴人星、天災星、天禍星、天財星、官祿星、獨孤星、天賊星、宰相星」等字,每個大格的兩邊各分五個小格,也分別寫有「貴人」「發財」或「邪妖」「災害」等詞句。尺的一側寫有「春不作東門,夏不作南門、秋不作西門、冬不作北門,陽宅門、主灶院、天井高底(低)寬長,俱要合吉星,此為吉之宅。」另一側畫有一些符號,並寫「大月從下數上,小月從上數下,白圈者吉,人字損人,刀字損畜」等語。

魯班尺

根據營建建築的不同功用,選擇不同的精細尺寸。紫禁城的建築在微末尺寸的差距之中,既有美學的考量,又體現了權力的威儀,還寄託了吉祥的寓意。

原文發表於《中華遺產》2019年第2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宋寶藍:中國古代先進的紙鈔防偽技術
李明傑:古籍善本在當代中國傳播的文化意義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