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逝去的「暴龍」,二戰後美國重型坦克發展一覽,有何內幕 4

逝去的「暴龍」,二戰後美國重型坦克發展一覽,有何內幕 4

早在T43坦克於1948年開始研發工作之時,美國軍方就已經開始了其對於坦克上自動裝填機構的試驗,當然那時由於T43坦克還未生產出實車,當時的試驗是在T42中型坦克的底盤上進行的,使用這套自動裝填系統的坦克被命名為T69坦克。當然,T69使用的火炮口徑僅為90毫米,這對當時的美國軍方來說,顯然是太小了,所以,在T43坦克的第一輛原型車出廠之後,基於其底盤的安裝有自動裝填機構的T57型重型坦克在1952年3月開始研發,其採用當時獨特的搖擺炮塔設計,即不採用傳統的炮塔一體式設計,而是將其分為上下兩個半炮塔並用耳軸進行連接,坦克主炮剛性固定在上半部炮塔上,炮塔的旋轉工作由下半部炮塔進行,仰俯則由上下半部炮塔的耳軸連接處來完成。這樣的設計優勢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因為火炮與上半部炮塔剛性連接,其產生的后座阻力全部由上半部炮塔來承受,所以其后座過程是由上半部炮塔作為一個整體來完成的,從而對坦克的炮塔座圈大小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使得較小較輕的坦克底盤可以安裝更大口徑的火炮;第二也是因為火炮與上半部炮塔剛性連接,因此在那個坦克的自動裝填系統的嘗試剛剛開始的年代,固定角度安放的火炮有利於送彈入膛,從而減少了在坦克上安裝自動裝填系統的難度。

採用搖擺炮塔的T57(左)與T69(右)

T57坦克的炮塔部分於1954年12月完成了工程測試,其安裝有由T43坦克的T123型120毫米炮發展而來的T179型120毫米坦克炮,該炮最大的特點就是其所採用的炮彈為一體式炮彈而並非原來使用的分裝式炮彈(因為要配合自動裝填機構的儲彈彈倉),炮彈型號分別為T284型穿甲彈、T308型碎甲彈、T309型破甲彈與T275型高爆彈,基本可以將這些炮彈視為將原來的分裝式炮彈改為一體式炮彈的產物,其性能與原炮彈並無太大區別。T57坦克炮塔旋轉速度略快於T43,達到了15秒/360°的水平(T43為20秒/360°,後來量產的M103為17秒/360°),同時採用了與T43不同的火控系統——T34型彈道計算機和T50型測距儀。

T69中型坦克和T57重型坦克可以看出很明顯模仿法國AMX13和AMX50系列坦克的痕迹,都採用了搖擺炮塔和早期的簡易自動裝填機構,但是相較於戰後處於坦克設計生產恢復階段的法國,擁有著強大工業與經濟而且還參加了二戰對德對日戰場積累了許多坦克使用經驗的美國,其設計的T69與T57的自動裝填機構相較於法國AMX13的自動裝填機構,要更為先進一些。

T69與T57的自動裝填機構(上左為T69,上右為T57),T57坦克使用的自動裝填機構工作圖(下左),法國AMX13坦克使用的自動裝填機構(下右),可以看出T69與T57所使用的自動裝填機構十分相似,而和AMX13的自動裝填機構相比,則複雜了許多

可以看出,雖然都使用了搖擺炮塔與自動裝填機構,但是法美兩國可以說是採用了截然不同的設計。法國的AMX13坦克採用的是雙彈鼓儲彈設計,分別列於炮塔後部兩側,自動裝填時彈鼓順時針轉動,將炮彈送入滑軌,再由滑軌的送彈裝置將炮彈送入炮膛;而美國的T69/T57則採用的是單彈鼓儲彈設計,自動裝填時利用機械臂將炮彈從彈鼓選中,然後抽出 抬高 再送入炮膛。相比於法國人的設計,美國人在T69/T57上所採用的自動裝填機構雖然儲彈量少(畢竟只有一個彈鼓)且結構複雜,但是卻提高了安全性(因為儲彈的彈鼓可以放置在炮塔下半部甚至車體內,相比於AMX13所採用的炮塔後半部分儲彈,美國人將儲彈的彈鼓放置在了一個更為安全的地方)。

雖說T57採用了自動裝填機構(嚴格來說這應該算半自動裝填機構,因為只有在彈鼓內的炮彈可以由機械裝填,而在彈鼓內炮彈打光之後,需要由人力將車內其他部位所儲存的炮彈搬入彈鼓內,這與之後蘇聯T64/T72系列以及法國勒克萊爾或美國M1TTB所採用的全自動裝填機構有本質上的區別)之後,其射速相較於同時期採用相同口徑火炮的坦克大大增加(T57的理論射速為30發每分鐘,而相同底盤的M103坦克即使採用了雙裝填手配置,射速也不過為5發每分鐘),但是由於炮彈備彈量過少(T57的備彈量僅為18發),加上搖擺炮塔無法擁有完善的三防能力,因此這個設計於1957年被放棄。

T57坦克屬於50年底美國眾多採用自動裝填機構的試驗坦克之一,代表了美國50年代對自動裝填機構的一個嘗試方向,而與其他眾多被廢棄的設計相比,T57坦克還算得上幸運,因為雖然T57與T77(與T57同一時間的實驗性中型坦克,重52.2噸,使用和T57相同的炮塔與裝填機構,底盤採用M48中型坦克底盤,無實車)被廢棄了,但是其自動裝填機構的設計仍然被保留了下來,到了70年代美國開始著手研發AGS (Armored gun system,裝甲火炮系統)時,仍採用了相似的自動裝填機構,並且延續到了其後來裝備的MGS(Mobile gun system,機動火炮系統,這個項目的最終成果便是使用「史崔克」底盤的M1128裝甲車)。

AGS的結構圖(上)與所使用的自動裝填機構(下),可以看出其結構上與T57的自動裝填機構的相似性,後來美軍正式裝備的M1128 MGS也使用了與之相同的自動裝填系統

而與T57坦克同一時間出現的,還有同樣使用搖擺炮塔與自動裝彈機構的T58坦克,該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火力十分強大的T180型155毫米火炮。該型火炮技術承接自T30坦克所使用的T7型155毫米炮(事實上,除了炮管長度和炮重略微增加了之外,T180與T7基本上沒有任何區別),因此與T7一樣,T180僅能發射化學能炮彈(高爆彈,破甲彈與碎甲彈),其並沒有和其他大多數坦克炮或者反坦克炮一樣裝備高初速的動能穿甲彈,實際上,因為化學能彈藥在高速狀態下不能很好的發揮性能的原因,T180火炮反而要刻意的降低初速,從而使得T180型火炮的炮彈初速僅為717~825米/秒,與五十年代英美蘇主流的坦克炮相比,其初速至少低了100~200米/秒。

早在1950年12月,美國陸軍裝備發展指導部門就開始有了開發一種比120毫米炮更具威力的坦克主炮的意向,因此在1951年10月的裝甲與架橋部隊三方會議上,提出了一款裝備155毫米炮並發射碎甲彈與破甲彈作為主要反坦克手段的坦克設想。陸軍野戰部隊則建議採用T97實驗型自行火炮(即後來的M53 155毫米自行火炮)裝備的T80型155毫米炮,但是實驗發現T80型火炮過高的初速會影響化學能彈的性能發揮,因此最後決定將二戰中T30實驗坦克裝備的T7型155毫米炮進行修改之後,作為新型坦克的火炮,修改後的火炮被命名為T180。T180型坦克炮的膛壓較低,僅為32000psi(221Mpa),相比之下T97自行火炮(即M53自行火炮)的T80型155毫米炮的膛壓為40000psi(276Mpa),因為沒有對膛壓與初速有過高要求的原因,T180的重量很低,其相比於T57坦克所使用的T179型火炮,重量輕了535千克(T179重量為2849千克,T180重量為2313千克),而與原先計劃裝備的T80型155毫米火炮相比,T180輕了1021千克(T80重量為3334千克)。

T58型坦克真正開始進行立項設計的時間則要到1952年的7月,設計工作進行了一年多,一共生產了兩個設計模型原型,一個用於工程測試,另一個用於服役測試,工程測試於1954年12月完成。兩輛原型車的試驗持續到1956年,但是與T57一樣,因為各種設計上的天生缺陷,軍方很快就對T58失去了興趣,在1957年的1月17號,T58連同T57還有其他幾個項目一起被軍方正式取消。

總的來說,T58坦克算是一款對於更強火力的探索試驗車,比起T57坦克,T58的自動裝填機構更為簡單,僅僅是簡單將一個6發的左輪式彈鼓置於火炮後部,並採用鎖鏈輸彈送入炮栓,因為炮彈重量的原因,其設計射速相比T57來要慢一些(T58的設計射速為每分鐘23發,T57為每分鐘30發)。在防護方面,T58與T57十分接近,皆為炮塔最厚處127毫米,車體正面上部為127毫米,下部為114毫米,兩者僅在炮塔側面防護有所差異,T58的炮塔側面裝甲厚度僅為70~83毫米),遠不如T57的137毫米。而在重量方面,T58相對T57要更為沉重一些,為59955千克,相比於T57的53444千克要多出6511千克的重量,但是作為一種搭載了如此大口徑火炮的坦克,這個重量也顯得不那麼沉重了(美國上一種採用直射155毫米火炮的坦克為T30重型坦克,重量為64682千克),何況T58還額外裝備自動裝填系統,搖擺炮塔在節省坦克車重方面的優勢,可見一斑。但是雖然其有種種優點,作為一款於50年代研發的坦克,無法安裝完善的三防裝置是當時那個隨時處於核大戰壓力下的政府所不能接受的,因此T58隨著T57一起被軍方取消計劃,也並不是那麼的難以理解了。

採用搖擺炮塔結構的T58坦克(上左),自動裝填機構構造圖(上右)於T58坦克的內部構造圖(下左),可以看出T58的自動裝填機構相比於T57,簡單了許多,僅僅是將一個6發的左輪式彈鼓放置於炮塔後部(紅圈處)。這種布置方式與法國AMX13坦克(下中)以及後來M1坦克自動裝彈型(下右)計劃採用的炮塔布局十分類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堡 的精彩文章:

俄S400導彈無法探測隱身機?對於這一點,F22或最有發言權
超越052D已成夢,俄新型驅逐艦遇瓶頸,若無法解決或只能下馬

TAG:軍情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