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易怒愛動粗?聰明寶媽這樣解決,孩子從此再沒打過人

孩子易怒愛動粗?聰明寶媽這樣解決,孩子從此再沒打過人

我發現一個現狀,因為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了,各家家庭條件也隨之變好,大家不愁吃穿,不愁生活,自然把所有的精力都給了家裡的孩子。可我們發現不管在大街上還是在小區里又或者是在學校里。我們總能發現有小朋友喜歡打人,喜歡拉扯媽媽的頭髮和衣服,喜歡抓破爸爸的臉。要不然就是在和其他小朋友們玩耍的時候,將其他的小朋友推倒在地。不少寶媽都在網上留言說,自己的孩子其他的各方面都挺好的,就是喜歡打人,誰都打。不論家裡人怎麼勸說怎麼教育,孩子就是不聽就是不改,有時候更是為此大發脾氣在家摔東西,顯得極為暴躁。為此,一家人苦惱頭疼不已,打也打不得,說他又不聽,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了。

但是很多家長並不清楚的是,孩子愛打人,並不是他們故意的,沒有人天生是好戰分子,這個的真實原因其實是讓人心疼的。並且對於孩子愛打人喜歡使用暴力來解決事情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年齡其實是有不同的原因的,在三歲以內的寶寶愛打人主要還是因為孩子太小,表達的能力並不完善。 再說兩三歲的孩子們,他們的思維依舊是處於一種以他們自我為中心的階段,造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們是很難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所以當孩子感到不滿的時候,是極有可能來採用打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需求這個具體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孩子缺乏人際交往的能力在仍處於三歲以內的寶寶們,他們還是處於一種並沒有學會如何跟人進行正常的交往的狀態。

所以當他產生某種需求或者是和其他的小朋友發生矛盾的時候,寶寶們並不知道如何來解決和處理這個問題,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會採用簡單粗暴的暴力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第二、孩子出於模仿的原因。孩子喜歡打人很有可能是出於模仿的這個原因。其實一個孩子成長的經驗獲得的來源,有很絕大部分是來源於對他們周圍的人的行為進行模仿。當他們的父母發生矛盾時選擇採取動手的這個行為,如果孩子看到了他們就會去學習。然後在他們日後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無法表達的感受時時,他們就會選擇同樣的暴力解決的方式。第三、源於生理因素而導致的煩躁。

每一個人所展現出來的行為都是其自身心理狀況的實時反應,打人這個狀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孩子們在早期情感表達的體現。當孩子們感到疲憊了、感到飢餓了又或者是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因為他們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孩子們極有可能會選擇採取打人的方式來向大家表達他自己自身的不開心和不舒服。因為處於兩三歲多的孩子們,正處於一種強烈的物權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們就認為這個我的、那個也是我的,能看到的能摸到的都是他們自己的。這個時候的他們並不懂得分享與合作,所以爭搶玩具時大打出手是經常會發生的事情。再有一點就是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不完善,他們還不能夠使用語言去正確的處理和其他小朋友們之間產生的各種問題,所以就易發生打人或咬人的情況。甚至有的小朋友打人並不是因為想要攻擊對方,對他表示不滿,而是想要對對方表示自己的友好,又或者是把打人當作一個好玩的事情,僅僅只是他並不懂得輕重。就比如說親自己喜歡的小朋友的時候下口重了,讓人以為是在咬人,然後兩個人就打起來了。

第四、父母太溺愛自己的孩子,從而造成孩子十分任性的性格。

所以面對孩子們喜歡打人的這一個現狀,家長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保持自身的冷靜,然後用足夠的耐心去權導寶寶自己說出為什麼要打人,並不是對孩子進行沒有限度的指責與批評。有的時候孩子們打人只是因為自我防禦的下意識反映或者是生理上的一些不舒服。

接下來,家長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們去意識到自己打人這樣一個行為是錯誤的、是不正確的舉動,並且打了人就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口頭的對不起這的種簡單到敷衍的道歉方式是不應該成為孩子們免於承擔相應責任的借口。這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反思自己的行為,然後再保證自己在以後的日子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

最後,作為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如何正確地去對別人表達自己的情緒,教孩子學會正確的進行辨認情緒,教會孩子如何用語言合適的表達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而不是採用暴力手段去表達。

對此,在這裡再為爸爸媽媽們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措施。第一、父母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你自己的言行是會對寶寶產生一定的影響的,並且也要注意讓孩子多跟性格好家教好品行好的孩子一起玩,畢竟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第二、利用兒童繪本或者其他的形式向寶寶們講道理,告訴他們應有的行為標準。讓寶寶一點一點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第三、當看到孩子打人的時候,要保持冷靜。先制止孩子並且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做。然後再耐心地對孩子講道理。第四、如果孩子喜歡打人的這個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引導一時間還沒有改正,那麼父母就可以短時間地運用不讓他玩耍或者吃零食的方法,讓寶寶意識到到打人是不好的。第五點、如果孩子的行為通過教育有一些轉變了,在這個過程中,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家長們都應該及時的給予孩子鼓勵,讓孩子享受到被讚揚的快感,從而意識到不應該再打人。

父母要學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要教會孩子學會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家長在孩子打人的時候,選擇壓制孩子,有的甚至也還會選擇暴力。這樣做的後果可想而知,一方面孩子有樣學樣,一方面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歡而散有了隔閡。不僅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還影響了家人間的感情。

每一個孩子,都是在懵懂無知的狀態下降臨在這個人世間。他們就好比一張白紙,引導他們在紙上作畫的是他們自己的父母。他們跌跌撞撞的去適應這個世界的規則和去探索這個世界的邊界,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每一次試錯都是矯正自我的契機。教育孩子是一門大學問,也是潤物細無聲的,家長們可以給孩子樹立威嚴,也可以在他犯錯以後適當地懲罰他。但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學會自己承擔犯錯帶來的後果,此後慢慢的引導他走上正途,樹立自己的是非觀。在此期間,不僅要做耐心指導,細心呵護,給予孩子更多愛和包容的父母,也要做能讓他們坦露心聲,信任依賴的朋友。要讓他學會自己承擔自己的責任,慢慢成長。只有父母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這樣孩子才會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采兒媽媽說育兒 的精彩文章:

被中國家長忽視的餐桌教育,竟還有這麼多門道,可能你害娃多年!
孕期這4件事,對寶寶顏值傷害太大,「丑娃娃」就是這麼來的

TAG:采兒媽媽說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