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韋力:說說我國的古舊書業

韋力:說說我國的古舊書業

誰是中國的第一位舊書商,歷史資料未見記載,而關於中國最早的舊書店,褚樹青在《民國杭州舊書業》一文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書肆業,古已有之。據文獻記載,漢時就已萌芽,至宋元而備盛。」

可惜這樣的記載沒有點出第一家舊書店的名稱,然後褚樹青在文中跨過宋元直接講到了明代,舉出的例子則是明末的汲古閣主人毛晉,他認為正是毛晉張貼布告徵集宋版書,由此而將中國的書業作出了兩分法:「高額的利潤,使得以營利為目的的書賈隊伍,旋即分化成兩種經營方式:一為重營當代刻本者,一為專販宋元舊槧者。後一種書賈經營即成為現代意義的古舊書業了。」

是否將中國新舊書業的分水嶺定在明末,這樣的說法值得商榷。但從明中期開始,古舊書業確實興旺了起來,然而此行業的經營跟新書的區別較大,經營新書者無非就是低買高賣,在其他方面用不著費太多的心思,而經營古舊書業者則不同,從業者需具有豐富的目錄版本學知識才能在此業中討生活。

正是由於古舊書業的特殊性,產生了多位書商中的目錄版本名家。北京的琉璃廠乃是中國古舊書業最著名的集散地,在民國年間,文祿堂主人王晉卿、通學齋主人孫耀卿及邃雅齋主人董會卿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因為這三位的字型大小中都帶一個卿字,故被業界尊稱為琉璃廠「三卿」。這其中的孫耀卿就是《販書偶記》的作者孫殿起,而他所編纂的這部書直到今天都是業界研究清代出版物的必備書。對於舊書店主在這方面的勤奮好學,郭子升在《琉璃廠的古舊書店》一文中寫道:「古書店的主人多是學徒出身,儘管讀書不多,但由於經常與書打交道,用心鑽研,大都精於版本目錄學。有的還博學多才,著書立說。」

雖然古舊書業有如此的特殊性,但畢竟販書也是一種商業經營,其經營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而書是特殊的商品,購書之人大多是學者文人,書商賺取這些人的錢顯然會令這些人不滿。比如周越然在《余之購書經驗》一文中稱:「余之老練,余之謹慎,終不能敵書估之刁頑,終不能防書估之虛偽也。」

「書估」即是書賈,將書商稱為書估究竟是褒是貶,周越然在文中解釋了他的觀念:「『書估』者,售書人也,惡名也,另有美名曰『書友』。黃蕘圃題識中兩名並用,但有辨別。得意時呼以美名,愛之也;失意之時,則以惡名稱之,賤之也。」

在一般人眼中,古舊書業乃屬暴利行業,正是因為這個緣由,使得很多愛書人對書商有不滿之詞。但陳乃乾在《上海書林夢憶錄》中說:「或謂業舊書者以賤值收進而昂價出售,一轉手間,獲利十倍,遠非他業所可企及;但事實則不然。」為什麼給出這樣的論斷呢?陳乃乾在文中解釋道:「惟舊書業之進貨,必從向有藏書之舊家;此種舊家,雖因中落或他故而售及藏書,而舊家之氣焰依然在,故其態度常在可賣與不賣、似賣與非賣之間,若不運用手腕,便無成交之望;且舊家不常有,非若工廠之日夜造貨也。此舊書業進貨之難,不同於他業也。」

新書行業與舊書行業迥然不同,因為新書可以按市場需求來定產量,如果某書暢銷則可以大印特印,但古舊書行業則不同,即使社會上對某一類書需求大增,舊書商卻無法收到大量同類之書來迎合市場,這正是古舊書業的特殊性所在。在資訊不發達的時代,某位學者需要某一類書,只能靠書商代為搜集。雖然說這種做法會讓古舊書商賺取一定的利潤,但如果沒有這些書商的存在,單憑學者本人,可能花費成倍的氣力都難以搜集到那麼多相應的資料。從這個角度而言,某些學者在學術上的研究成果也有古舊書商作出的貢獻。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書籍產生之後也就有了書業的經營,而這種經營就產生了書商。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有些書在使用之後又進行了二次流通,因此又出現了舊書商。舊書商的存在則使得一部書籍能夠被更多的讀者傳閱,因此說舊書商也是文化的傳播者,而舊書店則是舊書商的經營場所。

對於書店的稱呼,郭子升在《琉璃廠的古舊書店》一文中稱:「書店古稱書肆、書坊、書鋪、經籍鋪等。叫書店、書局、書館是以後的事。」從這些稱呼可知,在歷史長河中,舊書店雖有名稱上的變化,但卻能延續至今。雖然歷史上有不少著名的舊書店,但能長盛不衰者卻極其少。朱聯保在《解放前上海書店、出版社印象記》一文中說:「掃葉山房,是舊中國歷史最長的一家書店,有四百多年歷史,創於明朝萬曆年間。」

一家書店能夠經營四百多年,真可謂是奇蹟,可惜這家書店在民國年間歇業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經過公私合營運動,北京的一百多家舊書店均合併進了中國書店中。在十年浩劫時期,中國書店跟其他城市的古舊書店一樣業務全部停頓。

改革開放後,中國古舊書業再次迎來了春天,在「文革」中抄家時被抄走的書大多數得以返還,而這些書因為各種原因又再次流入了市場。根據相應的政策,各地漸漸出現了一些舊書攤,若干年後,這些舊書攤有的變成了古舊書店。從1956年合營時消失的私人舊書店又再次出現在了大街小巷之中。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再次興起的私人古舊書店,如其他行業一般有起有落,這樣的起落除了受正常的商業規律影響外,同時與網路的衝擊有關。有不少的人喜歡網上購物,而不願意再到舊書店去費力淘書。此外,閱讀習慣的改變,使得一些年輕人喜歡電子閱讀,這也對紙本書市場造成一定的衝擊。

雖然如此,還是有不少的愛書人士喜歡看得到摸得著的紙本,對有著歷史痕迹的古舊書則有更多深情的偏愛。以我的感覺,這樣的偏愛並非僅僅出於懷舊心結,更多是因為紙本書尤其是古舊書能給愛書人心理上的愉悅。

有人把古舊書行業視為夕陽產業,我不想展開這樣的討論,畢竟科技的加速發展,使得很多歷史經驗不再值得借鑒。因此,我也不知道舊書業的未來究竟在哪裡,但我覺得人們對快樂的追求不會改變,而古舊書店的存在乃是愛書人最主要的快樂源泉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論,只要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愛書人的存在,那就應當有古舊書店的一席之地。

(本文選自《書坊尋蹤:私家古舊書店之旅》一書的序言,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聶鴻音:西夏字是怎樣構成的?

TAG:中國歷史內參 |